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靈魂,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旅程。
1400年青衣江水的滋潤,繾綣的時光里,二千四百尊摩崖造像靜靜守候世遺東風堰,千年潤澤蒼生。李白醉在這裡,留下了「峨眉山月半輪秋」的絕妙詩句;大千蟄在這裡,研創出「國之二寶」—大千書畫紙。
70年前,天安門前的那一聲驚雷,驚醒了這座小城。從此,這座城有了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基因。這種基因正是發展進步的原生動力,開啟了一段富民強縣的征程,繪出了一幅70年來奮鬥的恢弘篇章。
時光之軸定格在,解放之初。1949年12月,人民解放軍部隊入駐夾江縣城,夾江縣解放。受封建社會壓迫千年的人民站了起來,雖然百廢待興,雖然基礎薄弱,但人民的精神是新的、幹勁是足的。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推進社會主義改造,興辦工業生產,相應發展交通運輸,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翻身做主人的人民遠離了戰亂、遠離了飢餓,進入了嶄新的社會主義時代。
時光之軸移動在,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激起了夾江人民創業豪情。1987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夾江黃土鎮點燃了創業的第一爐窯火,夾江陶瓷產業歷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自此開啟了一個資源小縣向工業大縣的轉變之途。在煙囪林立中,在車水馬龍中,陶瓷產業集群創造了享譽經濟學界的「夾江現象」,寫就「中國西部瓷都」的輝煌,一舉奠定夾江工業強縣的發展定位。
時光之軸前進在,新的時代。新的時代,賦予新的使命;新的使命,催生新的作為。今天的夾江,因勢而謀、順勢而為,積極推進全國綠茶出口「第一縣」、國家衛生縣城、全省鄉村振興先進縣、成都平原經濟區營商環境「第一縣」的「四縣同創」步伐,奮進的旅程是光輝的歲月,實幹的精神是永恆的主題,一幅建設「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強縣」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這段奮進的旅程,就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旅程。發展才是硬道理。自1996年起,夾江經濟連續1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地方生產總值達到157億元,培育企業2209家,工業總產值達到230.3億元,夾江在全省183個縣域經濟綜合評價中排位上升到第50位。規上企業產值達到146億元的瓷產業,堅持走「文化+新材料+陶瓷」的道路,實現了從鋪在地上演變為美在空間。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的茶產業,堅持走「基地+加工+觀光」的道路,正隨著中歐班列飄香「一帶一路」。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的紙產業,堅持走「造紙+文創+旅遊」的道路,傳統古法造紙技藝實現「老樹發新芽」。抓住實施軍民融合戰略機遇,推進核產業走「基地+研發+技術轉化」的道路,加快建設全球最大的放射園區,一個百億級的產業正冉冉升起。支持走林產業走「整合+招商」的道路,116家木材加工企業實現抱團取暖、良好發展。
這段奮進的旅程,就是堅持綠色發展的旅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單純靠資源、靠土地、犧牲環境實現增長已難以為續,必須落實綠色要求,推進綠色化改造,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座座煤氣發生爐轟然倒下,一個個散亂污企業入園改造。對城鄉違建、河道采砂等「亂象」開展專項治理,對偷排污水廢氣等違法行為開展常態化監測,讓生態保護的「紅線」成為了「高壓線」。2018年,全縣PM2.5平均濃度從過去的三位數降至58.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下降40%。今年一季度,全縣空氣品質改善幅度在全省183個區縣中排第8位。山青水秀、藍天白雲,又重現了;「峨眉遠眺、佛佑弱漹」的盛景,又一次駐足於這片土地。
這段奮進的旅程,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旅程。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群眾的企盼,更是夾江落實共享發展的理念。攻堅脫貧硬仗,13183人徹底遠離了絕對貧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夾江不會缺少一戶一人。農村的孩子可以享受到與城市孩子一樣公平有質量的教育,2019年高考再傳捷報,夾江外校中考平均696分,連續十年位居全市第一,中考成績全市前10名中,夾江占了4人。不斷提升醫療水平,在城市最好的地段,平地拔起一座140畝的現代化醫院。所有的黨員幹部走出辦公室,開展街道「大保潔」「大清掃」行動,全力創建全國衛生縣城,掃去的不僅是垃圾、不僅是不良的衛生習慣,掃去的是幹部與群眾的隔閡。一個個現代化的小區林立於濱江新區,沿著青衣江的綠蔭堤道,不久的將來串聯著生態公園和東風堰國家4A級景區,「山為骨、水為脈、文為魂」的青衣江明珠散發出璀璨的光輝。
這段奮進的旅程,就是創優夾江政治生態的旅程。勇於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這個偉大工程就是我們黨正在深入推進的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夾江堅持從實際出發,全面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把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黨員幹部「四個意識」更加牢固、「四個自信」更加堅定、「兩個核心」更加堅決維護。在推進自我革命中,對自己的要求更嚴、制度更密,1.7萬名黨員幹部,同人民群眾保持著血肉聯繫,實踐給出了「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的新時代答案,從根本上保證了夾江改革開放各項事業順利推進。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對建國70周年最好的紀念,便是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靈山秀水孕育出的這座城,正以她獨特的魅力,開啟屬於她自己的新時代長征。
潺潺,那是青衣的水在流淌;悠悠,那是李白的詩在傳唱。
中共夾江縣委辦公室 陳劍
中共夾江縣委宣傳部 毛小焱
四川發布客戶端記者 李舉濤
以愛育青春為名
陪你一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