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淮揚菜文化博物館講述古老菜系的發展

2019-09-10     古淮河西遊記文旅區

2019年2月9日,《人民日報》06版「舌尖上的博物館(非遺年集·美食)」 專欄,聚焦淮安市「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詳細介紹了淮安的美食文化,並推介了淮揚菜之一:淮安開洋蒲菜。

全文轉載如下

在淮揚菜發源地之一的江蘇淮安,坐落著一座頗具特色的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總建築面積8500平方米,展陳面積350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主題性菜系文化博物館。正如整個館群通過現代建築理念融合傳統園林風格一樣,該館以多元融合手段展示這一古老菜系及其文化的發展、創新過程。

淮揚菜博物館正門

走進博物館的序廳,是4幅栩栩如生的浮雕,向參觀者講述了淮揚菜形成發展的歷史。

為首的《南船北馬圖》,還原了當時場景:運河之都淮安,在明清時期成為漕運總督署和河道總督署的駐節地。為防止黃河泥沙淤塞運河、淮河,明永樂初在運河淮安段修築了龐大的閘群,自清江大閘起,禁止漕船以外的船隻通行,官商行旅都要在石碼頭登陸北上或乘舟南下,這便是「南舟北馬、舍舟登陸」。《漕都金咽圖》更是直觀反映出地處黃、淮、運三水交匯處的淮安,自古就是漕運咽喉、南北要衝,與當時的蘇州、杭州、揚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會。

淮揚菜博物館一景

漸漸地,這裡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販。特別是成為淮北鹽集散之地、淮北鹽運分司的所在地後,鹽商大量聚集。繁榮的經濟直接推動了餐飲業的發展興盛。據介紹,清江浦碼頭鎮到山陽城南門外,沿河商鋪有一半以上是酒店客棧,全天候營業給日夜兼程的旅客帶來便利,鼎盛時期從事餐飲服務業的有近10萬人。在博物館內實景加投影的視頻展區,再現了這一「清淮八十里,臨流半酒家」的盛況。

在展廳播放的另一個影片中,詳細介紹了淮揚菜的歷史演變。在經歷了窮盡奢華的康乾盛世後,連年的戰火使得國力衰弱,鹽商也走向衰敗。時任河道總督、盱眙人吳棠提出「不准遠購奇珍異味,唯以淮產烹淮菜」的就地取材革新,是淮揚菜走上返璞歸真、百姓創造的轉折。改良後的淮揚菜更注重生態、節儉,既是「文化菜」「文人菜」,也是「百姓菜」「家常菜」。

現在所稱的淮揚菜,其實是由淮幫菜、揚幫菜、京幫菜、蘇幫菜、滬幫菜、杭幫菜、甬幫菜和徽幫菜等融合發展而來。在文化展示館「名菜名點香天下」展區,陳列了淮揚菜中的經典名菜名點,如欽工肉圓、江淮一品、平橋豆腐、文樓湯包、淮點三絕、楚州茶饊等。

淮揚菜淮安軟兜長魚

透過展櫃,還能看到每道菜的取材、製作方法以及背後故事。最吸引參觀者目光的,是在一張鋪著潔白桌布的餐桌上,通過聲光電結合投影的方式,「洗菜切菜」「生火開鍋」「烹飪調製」出一個個菜肴。

展示館「開國第一宴」的復原場景讓時光好像回到1949年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閉幕當晚,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6桌招待晚宴。不過,這裡桌上的菜肴是根據周恩來總理1959年親擬淮揚菜單製作的,分別有軟脰長魚、腊味拼盤、乾絲湯、辣椒雞丁、豌豆苗燒筍、獅子頭、栗子白菜、湯包、紅燒蹄膀,菜款樸素普通,杜絕奢侈豪華,但技藝精湛高雅、體現特色。

博物館館長吳鶴飛告訴記者,淮揚菜文化能得到不斷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辛勤創造,也離不開名人名家的推崇發揚。著名美食家楊度在他的《都門飲食瑣記》中,就列舉了晚清民初北京各家經營淮揚菜的餐館酒樓。

20世紀初葉,出生於淮安的銀行家將老半齋、新半齋、玉華台等淮菜名店帶到了京、津、滬、漢、渝等各大城市,不斷擴大淮揚菜的影響。

吳鶴飛介紹,為了振興淮揚菜,使淮揚菜走上市場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之路,淮安市連續多年舉辦淮揚美食文化節,舉行「淮味千年」品牌農產品推廣展銷會,積極申報市、省、國家級乃至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除了建設淮揚菜博物館之外,還成立了旨在承接傳統、開發新品、發展產業的淮揚菜集團,以及挖掘淮揚菜文化、古淮河文化、西遊記文化這「三座富礦」的古淮河·西遊記文化旅遊區管理髮展中心,讓淮揚菜在市場的認可、百姓的喜愛中進一步發揚光大。

「四大菜系 團團圓圓 名廚名菜過大年」之淮揚開洋蒲菜:三陽開泰

推薦人:蔡國斌,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行政總廚、淮揚菜大師。

推薦理由:開洋蒲菜是淮揚菜中經典的家常菜,寓意三陽開泰。

製作方法:

選用鮮嫩的蒲菜。去外層老皮並削掉根部發黃處。洗凈後,挑選整齊的中間部位,掰斷頭尾。

炒鍋加熱,用豬油爆香薑片蒜泥。

下浸泡好瀝乾的蝦仁煸炒。放入蒲菜繼續煸炒至微軟。

倒入高湯,大火燒開,改中小火繼續燜煮幾分鐘。開蓋調味出鍋。

長條的蒲菜排在碗底再將碎蒲菜挑起碼在中間。

碗口蓋盤子倒扣,將蝦仁當中做裝飾,淋入湯汁即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iTRj20BMH2_cNUgAb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