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三尺晴
責任編輯 | 晨 夕
十一小長假來臨,你想好要去哪兒玩了嗎?
當「黃金周」撞上「70周年華誕」,這個普天同慶的大日子裡,真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有人趕往北京,只為親眼領略一次閱兵的莊嚴;有人說走就走,只因奔赴嚮往已久的錦繡江山。
雖面臨著一大波「人從眾」的尷尬,但來一場「說走就走」旅行,已成為了國人新一輪的追求與驕傲。
走過千山萬水,遍歷大好河山,這在幾十年前,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旅行方式也悄然改變。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的旅行發展史,也是一部時代的變遷史!
40年代,為「獨立」旅行
1949年,北京。
「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隨著毛主席在天安門振聾發聵的宣告,整個中國沸騰了!
中國獨立了,中華民族站起來了!
群情慷慨,熱血沸騰,人們一心盼著能來天安門跟毛主席的照片合個影。
這便是新中國成立後,旅行意識的萌芽。
電影《無問西東》里,章子怡飾演的王敏佳拿著一本相冊,介紹道:
「毛主席來過我們小學,是我給他獻的花。從那以後,每年過生日,我都要和毛主席留影。你們看,這是9歲,這是10歲……」
那是一種對英雄的崇拜,是對祖國獨立的自豪感。
和平盛世,百廢待興,百姓生活勤儉、樸素。
但不管有沒有條件,人們心中都有一個來北京旅行,在天安門跟主席像合影的願望,這是上一輩人的情懷和嚮往。
這種旅行情懷,正如《無問西東》台詞說的那樣:「愛我所愛,行我所行,聽從我心,無問西東。」
50-70年代,為「理想」旅行
1955年,關東。
根據毛主席發出的指示: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以楊華為首的60名北京有為青年,自願組成青年墾荒隊,遠赴關東的北大荒開天闢地。
自此,掀起了知青們「上山下鄉」的熱潮,也演變成了一種另類的旅行方式。
知青的腳印遍布全國,南至西雙版納,北至北大荒,西至新疆邊陲,飽覽了祖國的大好風光。
當時,北京人王小波還沒當上作家。
他先後被分配去雲南、山東插隊,並以「上山下鄉」的親身經歷為背景,寫下了著名小說《黃金時代》。
那時候的青年,是為了報效祖國而「旅行」的。
他們身穿藍綠色軍裝,在荒地辛勤勞作,珍愛理想,珍惜生活。
正如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所寫:「我要愛,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當成一百世一樣。」
80年代,為「開放」旅行
1979年,黃山。
迎客松迎來了一位特別的客人——72歲的鄧小平。
他身穿白襯衫,卷著褲腿,拄著拐杖,爬累了就隨便找個石頭坐下來歇歇,沒有一點架子。
當時,對外開放的熱潮剛剛掀起,旅遊業是「走出去」極為重要的平台之一。
視察期間,鄧小平表示:「這裡是發展旅遊的好地方,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
現在人們去黃山旅遊,還能看到這句標語。
隨著「開放」,特別是港澳對內地開放旅遊後,「港澳探親游」成了「出境游」的開始。
1983年,25位中國公民自發組團前去香港旅遊探親,被港媒譽為「新中國第一團」。
港澳與大陸血濃於水,來往密切,經商、探親、旅行……
和平的小鳥飛來飛去,為彼此打開了一個開明、廣闊的世界。
多少港澳遊子,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城市的雲,喝過許多國家的酒,卻唯獨對夢中的大陸懷有鄉愁。
1984年,中共中央頒布旅遊建設方針,意味著中國現代旅遊業的真正起步。
旅遊不再是有錢人的「奢侈」,而成了一項了不起的事業!
90年代,為「潮流」旅行
1990年,北京。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也迎來了高峰。
當時熱播的《正大綜藝》,節目組東奔西跑,拍回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印記。
一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讓更多人領略到了世界的廣闊,心生嚮往。
家庭游、跟團游、出境游等花樣繁多的旅遊形式也應運而生,成全了人們一顆顆躁動的心。
90年代的旅行很簡單,吃乾糧,住招待所,拍照用膠捲,目的地大多是三峽五嶽……
坐上一列綠皮火車,咣當咣當奔赴心中的遠方。
一路上看山看水,看雲看樹,不聲不響,都是好風景。
誰家的娃娃哭了,誰又幫誰放行李了,列車員又推著餐車叫賣了……
沒手機沒網絡,打發時間純靠嘮嗑,一不小心就跟對面的人嘮成了兄弟;聊累了,就靠在鄰座陌生人的肩膀上睡著……
綠皮火車,承載著好幾代人的心事和情懷,乍想起,總有種喝醉酒的錯覺。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
那時候的景點拍照也煞是熱鬧,有種很「仙氣」的特效,受到不少女孩的追捧。
穿成《西遊記》里嫦娥一般的服裝,拍下一張獨特的相片,翻翻老相冊,相信很多人家都有這樣的記憶。
旅行成了潮流,膠捲成了回憶的記錄者,旅人享受其中,烙下時光深深淺淺的剪影。
00年代,為「生活」旅行
2006年,西安。
之前有個微博熱搜,女孩畢業旅行打卡媽媽13年前的留影地西安,在同樣的地方,以同樣的姿勢拍照,跟媽媽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而十幾年前的00年代,剛好是國內旅行呈井噴式爆發的年代。
2000年,國內出現第一個為期7天的「十一黃金周」。
從那以後,國慶長假旅行的熱潮席捲全國,人山人海的盛況也由此而來。
無論是國內的「昆大麗」,還是出境的「新馬泰」,熱門旅行地層出不窮,超低價跟團游一時間席捲全國。
2000年,「驢友」一詞出現在網絡中。越來越多以小鵬為代表的背包客,開始徒步、登山、攀岩……
「趁著年輕去流浪,只為給叛逆的靈魂找一個出口。」
從菜鳥背包客到旅遊雜誌記者,從自由撰稿人到中國首位職業旅行者,小鵬以此背景創作的《背包十年》,成了國內最暢銷的旅遊類書籍。
書中,他談到了為什麼要旅行:
「我以前當過白領,每天出入城市裡最好的寫字樓,上班要穿黑色的西裝,白色的襯衣……
我的生活精緻到每分每秒,而每分每秒都是無聊。」
於是他選擇流浪,拿起背包,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也寫出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聲,向他們宣揚了一種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
那生活美好的像文字一樣:
天藍得很誇張,藍得讓其他的顏色無地自容。漫山遍野的氂牛,個個一副享樂主義者的模樣,慢悠悠地吃著青草,曬著夕陽,無憂無慮地生老病死,看著讓人羨慕。
10年代,為「自我」旅行
2010年,全國。
飛機高鐵時代,旅行成了生活調味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旅行追尋自我。
自駕游、自由行、定製游;民宿熱、海島熱、古鎮熱;歐洲、美洲、非洲乃至南極北極……
中國人的足跡,幾乎踏遍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地球藏在面紗背後的美,也在一點一點被揭開。
無論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還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旅行,成為了年輕人消遣、充電的熱門方式。
特別是2016年,網友「步履不停」的一則文案火遍了旅遊圈:
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總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總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總有一些在寫字樓里卻永遠遇不見的人。
旅行是有溫度的事業。
據統計,中國人在旅行上的消費數目,已經相當可觀。
中國境內遊客總人數世界第一,中國出境遊客總人數世界第一,中國境外旅遊消費額世界第一……
「三冠王」的背後,是時代的飛速發展,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自我意識的提高,是一個繁榮昌盛的嶄新的中國!
去旅行吧,趁時光還不老
隨著祖國的強大,越來越多國家對中國實行免簽。
我們的腳步越來越遠,從國內到國外,從海洋到山川。
我們的挑戰性越來越強,從荒原到雨林,從沙漠到雪山。
我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對世界的理解越來越不同,這都是旅行賦予我們的「眼界」。
在開放的世界裡不狹隘,在深情的生活中不苟且。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變遷的不僅是旅行史,更是人類文明的進化論,我們都是這場巨變的親歷者、受益者,我們還將一直走下去!
總有人問:為什麼要旅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看來,旅行大概就是:
明明山腳下有陷阱,有人警示過我了,可我非要闖過去;
明明前方路有荊棘,有人告誡過我了,但我偏要走下去。
因為我的人生在山頂。
因為我的未來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