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剛開學,一學校209名高三學生髮熱腹瀉,199人住院!檢測結果來了

2020-04-01     廣東衛生信息

這幾天,又有多地官宣開學時間,包括山西、湖南、吉林和福建。



然而,貴州一學校剛複課不到10天

就出現學生集體發熱腹瀉事件……


據紅星新聞報道:

3月26日晚間時候,有網友在微博上稱,「錦屏縣一高中發生學生食物中毒事件」。凌晨,記者從當地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事發在貴州省錦屏中學,有199名學生出現身體不適,並有發熱、腹瀉等症狀,經核酸檢測及傳統檢查,與新冠肺炎並無關聯,具體來源待進一步調查。

截止3月26日22時,出現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學生共209人,累計住院199人(已治癒出院196人,在院3人臨床症狀明顯緩解,待院觀察即將出院),其餘10人24日留校醫務室進行觀察,無症狀已於當日解除。

出現症狀學生疑似急性食物中毒性腸炎、急性胃腸炎型(大腸埃希菌),經對出現發熱症狀學生進行核酸檢測,無新冠病毒肺炎徵象。


3月31日,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3月24日,貴州省錦屏中學因為當地的市政停水,學校緊急啟用了備用水源,即備用水井,但因為水井水質不達標,水中的大腸桿菌超標造成學生疑似食物中毒的症狀,導致199人住院治療,學生很快就全部治癒。


大腸埃希菌和大腸桿菌到底是啥?

為什麼這麼兇猛?

哪些食品有安全隱患?

下面就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大腸埃希菌?

大腸埃希菌,俗名大腸桿菌( 革蘭氏陰性短桿菌),是正常棲居在人和動物腸道中的細菌,多數屬於「正經常駐居民」。


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認為它沒有致病性,屬於正常腸道菌群。直到20世紀中葉,人們才獲得部分特殊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具有病原性的認識。

它們可作為糞便污染的指示菌,若食品中檢出了大腸埃希菌,認為該食品可能受到了糞便污染,衛生狀況不佳。

少數一些大腸埃希菌對人類具有致病性,能引起感染性腹瀉,被稱為致瀉性大腸埃希菌。根據致病機理不同可分為腸致病性、腸產毒性、腸侵襲性、腸出血性、腸聚集性等5種類型。

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的傳播途徑?

主要是經糞-口途徑,通過食物、水和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有些暴發是由多途徑引起的。

食物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其中肉類及肉制食物是最經常確認的食源性大腸埃希菌感染來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疫情與水果和蔬菜相關,因為這些食物常常受到污染並被生食。如2001年日本、2005年瑞典和2006年美國就分別因受污染的泡菜、萵苣和新鮮菠菜而發生暴發。

感染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的症狀及危害?

被大腸埃希菌感染之後,潛伏期的長短主要與病原體在機體內的繁殖時間有關,最短8個小時,最長9天,平均5~6天。多數患者發病後10天內可康復。

5種類型的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所引起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有的以頻繁腹瀉為主,有的以發熱和腹痛為主,有些引起的是水樣便,有些是黏液便。


其中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是引起全球嬰幼兒腹瀉的重要病原菌,也可在成人中引起散發腹瀉。

嚴重者則可引發出血性腸炎,其中,老人和兒童等免疫力較弱者可能在發病2周內出現併發症,如溶血性尿毒綜合徵或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如何預防?

主要應做好飲水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不生食水產品和水生植物;不生食、半生食野生動物;少吃腌制食品、涮食和燒烤食品;不吃清潔水平較低和沒有衛生保障的街頭小吃。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行為

  • 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
  • 儘量每餐「光碟」,如有吃剩的飯菜儘量在10℃以下貯藏,食用前必須充分加熱;
  • 廚具不混用,生熟食分開存放;
  • 不吃病死的禽畜肉和腐敗變質的食物;
  • 養成分餐的良好衛生習慣;
  • 不飼養或不過分接觸寵物;
  • 體質較弱者及外出旅遊者應補食乳酸菌,以細菌間的拮抗作用防止大腸桿菌的侵染。

來源:紅星新聞、南方都市報、科普中國、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編輯:曹思揚、趙然然、陳佳

責編:陳廣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gKkNXEBfwtFQPkdI7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