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山水——山頭街道四畝頂

2019-05-20   清明上河圖洛書

四畝頂,坐落在河南東社區以南。因過去山頂有王家耕地四大畝而得名。如今,早已闢為居住區,但名稱至今沿用。

山頂,實際面積遠大於四大畝,東南略高,西北稍低。山勢南北走向,南高北低。東有南圈路,西有河南東西路,南有區南外環路,北有工農街、河南東街、南溝街,皆可通達山頂。村內還有院落胡同、王家胡同、北頭井巷。站在山頂,東眺黑山景區,西望原山國家森林公園,南觀唐峪,北看陶琉國際商貿城。岳陽河從山的東北面繞過,西面是南溝。

河南東是陶瓷之鄉——山頭鎮的陶瓷專業村。現有民營陶瓷及配套企業30餘家。其中,一家獲得省級著名商標,一家獲得省級名牌產品,兩家皆有地域品牌「淄博陶瓷 當代國窯」冠名權。其生產的高檔骨質瓷,成為國家機關用瓷。

由於歷史原因,四畝頂既有河南東村委,又有河南東居委會、建中居委會。村居交錯,市民農民插花,廠村交錯,居住人口、公私房屋密集。山中,原有山東博山陶瓷廠五車間(後改為匣缽分廠) 、六車間、輔助車間、實驗室、技工學校、職工夜校、黨校、子弟小學、宿舍區、醫院、養老院。養老院現為大觀園社區居民委員會辦公所在地。還有博山區美術陶瓷一廠、宿舍樓,山頭陶瓷廠宿舍、山頭河南合作社門市部、山頭河南糧店。駐有劉家院內山頭小學第一分校、關帝廟內第二分校、博山郵電局山頭郵電所。侯家大門院內、關帝廟前、院落胡同、王家胡同、丫門、白衣廟窯場、白衣廟泥碾、北頭井等處有10餘眼水井。該山地下煤炭資源儲量豐富,據原山頭煤礦技術礦長周慶運講:查閱圖紙檔案資料,新中國成立前後,在南溝有煤井斜井2處,魯興1號、2號立井1對,四畝頂立井1對。

陶瓷古窯群(摘自《博山區大事記》)

中國陶瓷古窯村 位於山頭街道河南東社區。在宋代山頭陶瓷生產已具相當規模,原來河南東村陶瓷作坊頗多,圓窯遍布,是山頭陶瓷生產集中產區之一。

現僅存宋家窯、侯家窯、李家場李家窯、孫家園孫家窯等清代、民國時期的陶瓷古圓窯20餘座。圓窯形似吃的窩頭,當地俗稱窩窩頭窯。規格有3行6柱、4行8柱、5行10柱、5行12柱、6行12柱和最大的7行14柱等。這些陶瓷古窯,曾生產黑釉、青花釉、茶葉末釉、雨點釉等看家日用陶瓷產品。業陶,作為山頭的母親產業,她養育了一方百姓,培養了一大批陶瓷熟練工人,培育了一批陶瓷藝人、陶瓷大師。

穿越時空,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創造圓窯,燒制陶瓷,變土為金、火里求財的聰明才智。2007年9月1日,經上級批准,將現存陶瓷古圓窯集中的山頭河南東村命名為「中國陶瓷古窯村」,並在陶琉大觀園路北首以東刻石立碑。2010年7月16日,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白衣廟窯爐」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開發陶瓷古窯,具有歷史價值和旅遊價值。

侯家大院西主大門

山頭明清民居建築群 位於山頭街道河南東社區。社區內私房密集,四合院、套院頗多,具有北方民居的突出特點。據本村83歲老人侯恕本講:劉家轉堂樓,劉、馮、侯、王、房、翟等家四合院。侯家大院,南、北、西三個大門,西門主大門,小11個套院,遠近有名。

劉家大院住宅與圓窯建在一起,成為家庭陶瓷作坊,隨處可見。加之,利用燒制陶瓷廢棄的匣缽(當地俗稱籠盆)所砌屋牆、院牆,到處皆是,形成胡同、街巷特有的風貌,更具陶鎮民居風情。多年來,山頭明清民居建築群、陶瓷古圓窯,吸引了眾多領導、專家學者、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前來參觀、考察、採風。2006年6月5日,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河南東「山頭明清民居建築群」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9月8日,河南東街10號劉家四合院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列為「淄博市古建築近現代優秀建築和紀念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