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哄娃入睡後,南瓜媽媽抱起個瓜,邊吃邊悠哉地刷著劇。
這時手機響了,一條「北京暑期培訓班7000元,培訓班名額要靠搶」的新聞,映入雙眼。
視頻里,家長們為了給孩子搶培訓名額,爭先恐後,汗流浹背,在炎炎烈日下英勇奮戰。
有一位家長在交完報名費後擦了把汗,滿臉欣慰地告訴記者:
早在兩個月前,就已經為孩子報了這個暑期培訓班。
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
雖然現在還是暑假,但秋季培訓班的報名工作已經啟動……
7000塊的暑假班,讓南瓜媽媽這個月薪不到7000的老母親頓生惶恐,
看完新聞後,她看了看熟睡中的3歲娃,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瓜……
暑假剛開始不久,朋友圈就出現了很多這樣的爸媽:
別人學10個興趣班,我家孩子就要學多出別人兩倍的興趣班。
別人學鋼琴,那太多了,不稀罕,我家孩子要學薩克斯。
人家孩子6個月就開始上早教班,我家孩子也不落後,在肚子裡就開始反覆聽英語訓練語感……
讓人不禁想起,不久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月薪3萬,還是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
文章里提到,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拉開差距,一位媽媽報了11個培訓班和2個夏令營,共計花費5.7萬元。
有網友說:
十幾年前的暑假,是孩子們真正的樂園:十幾年後的暑假,是孩子們的另類戰鬥陣地。
這些孩子沒有選擇的餘地,沒有做好思想準備,就已經被過度焦慮的父母強行牽拉著,踏進了超前教育的大潮。
02
在醫院從事護士工作的番瓜媽媽,看到小區里那些跟番瓜同齡的小孩,早早就開始上早教班,1歲就會背古詩唱兒歌,而她家的番瓜,走路還東搖西晃,不太穩當。
為了不讓番瓜落後,她狠狠心給報了早教班。
上課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安安靜靜地聽課,她兒子卻連三分鐘都坐不住,看到新奇的東西就要去拿,還興奮地在教室里爬來爬去。
為了糾正孩子的「惡習」,她總會忍不住對孩子大吼。老公也不是不作為的豬隊友,有一次他帶孩子去上課,看到孩子這般「不爭氣」的模樣,回家就是一頓「毒打」。
從此之後,送番瓜去早教班,只要是剛走到門口,就會聽到他撕心裂肺地哭,死活都不願意進去,那表情異常悲壯,就像是要上刑場一樣。
就算是他們給孩子講故事,孩子也表現得十分反感。
就這樣,錢花上了,時間耗上了,刑也用上了,孩子不但沒學到啥東西,反倒是受了罪,親子關係也大不如從前。
這讓番瓜媽媽很是懊悔。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中國式教育孩子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希望,滲透在每一位父母的身上,但孩子過的是否快樂和健康,他們真的有想過嗎?
03
不知從何時起,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像根鋼針扎進了眾多家長們的心頭。
我們似乎司空見慣了這樣的場景:
孩子還在咿呀學語,就要求他能夠誦讀古詩,出口成章;
孩子還在蹣跚學步,就被送去舞蹈班學習跳舞;
孩子尚處於對事物的新奇和探索慾望時,就在逼迫下奔波於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剝奪了本該童稚又歡樂的童年。
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
「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看似是讓孩子贏在起了跑線上,殊不知,這種超前教育帶給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
超前教育,不符合孩子自身發展規律
孩子的成長有其自身的規律,教育也應該尊重這些規律。
有的孩子天生愛鑽研,動手能力突出;有的學生髮育較早,才華早露;有的學生樂於玩耍,大器晚成。
很多家長不顧孩子自身發展的特殊性,毅然把孩子推到了「腦袋削尖都要往裡鑽」的洪流當中,將上名牌大學定為孩子的終極目標。
著名教育家盧梭,主張兒童的發展應順應「內在自然」與兒童的「天性」一致,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階段性進行教育,而不能越過這些階段太過超前。
適合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千變萬化、循序漸進,而不是千篇一律。
超前教育,易導致孩子厭學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格塞爾認為:
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成熟,一個是學習。
在這兩個因素中,他更強調成熟的重要性。
教育超前化,必然導致孩子學過的東西在以後的過程中還要「重蹈覆轍」。
這對孩子學習知識的好奇心、新鮮感和求知慾將產生極大的影響,並很可能導致孩子對學習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
超前教育,阻礙孩子個性能力發展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積累文化知識,進而成材。
但如今的教育,浮躁、焦慮,偏於功利主義的傾向愈演愈烈,多數孩子被忽略了自身的個性發展,幾乎淪為考試工具。
不同個性的孩子,用了同一種教育方式,自然也顯現不出獨具特色的魅力。
04
心理學家格雷賽爾指出:
「人的智力和體力一樣,是按照一定規律發展而出。
作為父母,應該讓所作所為都發揮出最大效力,而非用金錢和時間,堆疊出一些『好看』的東西,實際上卻是『空殼的孩子』。」
前幾天,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出聲明,清退了兩名博士研究生,原因是長期不參加學校的教學活動。
耗盡半生精力培養的孩子,到頭來成為中看不中用的「空殼」,這樣的教育,想想就覺得悲哀。
不想養出「空殼的孩子」,不妨試試這樣做:
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
01
父母如果長期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庸,強迫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只會讓孩子漸漸失去自我,成為傀儡。
如果把孩子當做平等的家庭成員對待,那麼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僅會變得順暢,親子關係也會融洽的多。
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
02
《公牛歷險記》里的主人公費迪南,雖出生在「公牛世家」,但他天性溫和,不愛爭鬥,最大的愛好就是去山谷聞花香。
一次因為受到同伴的排擠,費迪南誤闖入一個小鎮,被當作危險猛獸送入了格鬥場。
面對鬥牛士的百般挑釁,體型龐大的費迪南有太多機會致其於死地,但他卻依然保持真我。
最後,這頭與世無爭、愛聞花香的牛,獲得了全場觀眾的認可。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同理,每個孩子也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個人喜好。
無論是喜歡打籃球的小女孩,還是喜歡洋娃娃的小男孩,又或是電影中愛聞花香的費迪南,這都是孩子們根據內心的指引做出的選擇。
發揮榜樣的力量
03
今年高考,詩詞才女武亦姝總成績613分,距上海市滿分只差47分。
如此好的成績離不開個人努力,但不得不提到的是,站在她背後的榜樣父母。
為了培養女兒的良好語感,武亦姝父母藏書甚多,並飽讀詩書,家裡經常做詩詞接龍遊戲,輸的人要做家務。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
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做個好榜樣,比起高昂費用的補習班,更具有說服力。
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過: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
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作為家長,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長大後,表面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內心卻荒蕪地雜草叢生。
作為孩子,他們不希望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想不起遊戲、玩具和夥伴,而是永遠都參加不完的培訓班。
棕媽:初中英語老師,10歲男孩媽媽;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200+;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