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軍事工業亮點:造不了穿越的捷克式,但能造加特林機槍

2019-07-05     熊熊講武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在對外戰爭中無一勝利。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被歸結到了軍隊武器裝備差因素上,尤其到現在很多人潛意識中還認為清軍是大刀長矛,這實際上是錯誤的。

清軍早在鴉片戰爭前便大量使用火器作戰,只是其技術性能不佳而已。在隨後鎮壓太平天國戰爭中,清軍中的湘軍、淮軍開始大量採購西式火器進行作戰,戰爭還沒有結束,敏銳意識到西式火器強大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便開始創建中國的近代兵器工業。

自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國洋務運動進入高潮,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核心便是發展本國軍備,以西式技術製造先進武器,為我所用,進而在戰爭中壓制列強。

其最終「制夷」的目的雖然並沒有達到,但是通過多年努力,清政府卻也開創了中國近代軍事工業。本文以機槍為例,談談清朝製造機槍的往事。

一:機槍誕生

說起機槍來,很多人能想到清朝康熙年間戴梓製造的「二十八連珠銃」,史載該槍:

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牡牝,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這是一種典型的連珠槍,其實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機關槍,但是因其誕生的年代,能有二十八連發這種槍械已屬不易,因此很多人便將這「二十八連珠銃」視為是機槍的鼻祖了。

不過這種槍械雖然製造出來了,但是卻並沒有應用,而且類似這種槍械在同期的歐洲也已經出現了。

目前公認的世界上第一種具有實用意義的機槍是美國人理查·喬丹·加特林發明的加特林機槍。

理查·喬丹·加特林,本來是醫生出身。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刺激了對新式武器的需求,有著機械愛好的加特林便搞出了自己的傑作,並在1862年申請了專利。

加特林機槍使用手搖轉柄,各槍管依次旋轉到「12點鐘」位置時擊發,有利於提高射速和槍管散熱。在每根槍管的迴轉一周的過程中,其相應的槍機在和槍管一起旋轉的旋轉體導槽內作往復直線運動,完成輸彈入膛、閉鎖、擊發、開鎖、抽殼等動作。

初期的加特林機槍具備200發/分鐘的射速,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曾有使用,並在1867年正式列入美軍裝備,其他國家軍隊也有採購並使用。

實用化機槍的出現引燃了很多人的勃勃雄心,此後馬克沁機槍、麥德森機槍等先後出現,對戰爭形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二:清軍火器

在加特林機槍發明之時,正值清軍鎮壓太平軍的最後階段。

1840年以前,清軍其實裝備火器的比例並不低,很多部隊鳥槍兵占到了50%,加上炮兵,使用火器的部隊比例達到了60%。只不過無論是八旗軍還是綠營軍裝備的火器都極為落後,而且訓練不佳,難以發揮作用。

1850年代,太平軍占據長江下游地區之後,自西方引進了大批洋槍洋炮,這更令清軍難以招架,不得不依賴湘軍和隨後的淮軍與之作戰。

湘軍作戰的特點是「結硬寨,打呆仗」,其每營編制為:

凡立營,十人為隊,八隊為哨,四哨為營。八隊之械:一、五抬槍,二、四、六、八刀矛,三、七小槍。親兵六隊,隊長、斯養如哨之制,隊十二人。六隊之械:一、三主炮,二、四、六皆刀矛,五為小槍。

也就是說湘軍每個營有4個哨,另有6隊親兵。哨所轄各隊第1、3、5、7隊使用抬槍、小槍;第2、4、6、8隊使用刀矛;親兵第1、3隊使用炮;第5隊用小槍;第2、4、6隊用刀矛。

此時的抬槍、小槍、炮都是本土火器,隨後逐步換為洋槍洋炮。

不過湘軍使用洋槍洋炮的比例遠不及隨後成立的淮軍,後者抵達上海後,在李鴻章的主持下,即全面換裝洋槍洋炮。

淮軍營制參考湘軍,亦為4哨6隊,淮軍換裝後每哨8個隊中有6個為洋槍隊、2個為劈山炮隊;親兵6個隊中,4個為洋槍隊、2個為劈山炮隊,可謂全員實現了熱兵器的配置。

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後,大部遣散,但淮軍卻不斷擴編,其北上剿捻時,全軍勇夫共五萬餘人,約有洋槍三四萬杆,開花炮隊四營。

淮軍領袖李鴻章對洋槍洋炮評價非常高,曾有「深以中國軍器遠遜外洋為恥,日戒諭將士,虛心受辱,學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之言。

在這種大背景下,李鴻章大量採購西方最新式的武器裝備。如1871年到1877年間,淮軍自德國採購克虜伯後膛鋼炮114尊,成立近代化炮營。

而在李鴻章的一系列採購清單中,也包括誕生不久的機槍。

三:引進機槍

1874年,清朝自美國進口了數十挺加特林機槍,當時稱之為「格林快炮」。鑒於加特林機槍比較笨重的緣故,清軍將該機槍安置在了獨輪車上以行軍作戰。

格林快炮不是當時清軍中引進的唯一一款機槍,1883年誕生的馬克沁機槍,清軍中也有裝備。

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其能夠自動連續射擊,射速達每分鐘600發以上。

這種機槍誕生後,熱衷於採購新式武器的中國自然是潛在的市場,而想進入中國市場,則必須先得到李鴻章的青睞。

當時李鴻章恰好出訪歐洲,於是軍火商就為李中堂安排了一場馬克沁機槍將大樹攔腰打斷的表演,而且還有珍貴照片存世。

當時李鴻章的態度是,槍的射速太快了,而子彈又特別貴,大清用不起。

很多人據此認為,是李鴻章的態度讓馬克沁進入中國成為了泡影。但實際上,同樣消耗子彈的格林快炮為什麼清軍就用得起了?甚至比馬克沁機槍貴得多的火炮,李鴻章可也是沒少買。

那麼在馬克沁機槍的問題上,李鴻章有什麼打算呢?

四:仿造機槍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李鴻章這次德國之行並非沒有買馬克沁,他最終買了這種機槍,但數量卻只有一挺。回國後,這挺機槍交到了金陵機器製造局的手中,進行仿製。

李鴻章這種品級的官員深知對大清這樣體量的國家而言,武器全部依賴外購是不可能,也承擔不起的,因此對國內軍事工業的建設也一直沒有放鬆。

近代中國軍事工業的源起是曾國藩在1861年建立的安慶內軍械所,主要仿製開花炮、彈藥及輪船,為湘軍提供部分武器裝備。由於曾國藩對洋人戒備頗深,因此所內「全用漢人,未雇洋匠」,生產方式主要以手工進行,但依然製造出了蒸汽機和蒸汽輪船。

1865年5月,李鴻章代理兩江總督,移營南京,創立了金陵機器製造局,以仿製西洋槍炮。由於李鴻章對西方技術和人才比較推崇,因此金陵機器製造局使用了大量西式設備,還聘用了西方技術人員,再加上資金投入比較充沛,因此仿製和生產能力較強。

1874年,李鴻章引進加特林機槍後,即交由金陵機器製造局仿製,1881年該槍仿製成功,稱之為「十門連珠格林炮」,仿造出的加特林機槍裝備了淮軍多支部隊。

清軍當時還引進了美國的諾登飛多管排列機槍,這種槍原理是將多根槍管平行排列, 用手轉動一個把手, 各個槍管後的槍機依序擊發,射速每分鐘350發。

金陵機器製造局在1884年左右仿製該槍成功,並命名為「四門神機連珠炮」,該槍曾裝備在北洋水師的部分軍艦上,一些陸軍也有裝備記錄。

而在金陵機器製造局的老資料中,還有這樣一張照片。

乍看上去,圖中的這件武器像是炮,很多資料中的圖注也稱其為某某炮。但實際上這是一挺機槍,不過不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加特林機槍。這實際上是1851年比利時人法尚普斯上尉發明、由法國人約瑟夫.蒙蒂格尼改進的蒙蒂格尼式機槍。

該槍將37根膛線槍管固定在一個熟鐵筒內,一個帶有37個匹配火門的鐵盤用於裝填,搖動手柄,機槍發射。一組經過訓練的士兵,每分鐘可射出12組即444發彈。

法軍在1867年裝備該槍,流入中國大約在1870年代,隨後由金陵機器製造局仿製。

有了這些基礎,馬克沁機槍自然也不是不能仿製。實際上該槍在1888年就仿製成功了,並命名為「賽電槍」。

不過仿製成功後的馬克沁並沒能大量生產並裝備,之後清朝還是對外採購了馬克沁機槍。

1905年清廷檢閱北洋軍時,有親歷者在在日記中記載:「馬克沁機器炮每分鐘能發六百出……此炮已購十年。」

可見,清軍在1895年時已購買了馬克沁,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也在倉庫中發現過馬克沁機槍。

至於為何外購而不繼續仿製,可能有質量原因,也可能相關人員疏忽了,畢竟清朝後期發生的奇葩事件太多了。

除了以上機槍外,清朝還仿製了世界上第一種輕機槍:丹麥麥德森M1902式。

這種機槍弧形彈匣裝在機匣右上方,射擊時槍管後坐,使受彈器旋轉,將槍彈左移至進彈口,再由推彈杆推人彈膛。退殼機構為撥殼式,槍管後退使撥殼挺下端與機匣退殼面相撞產生迴轉,上端將彈殼從膛內撥出,並從下方滑出槍外。

其誕生後首次在中國出現是日俄戰爭時期的沙俄軍隊所使用的,隨後清朝也引進,並由廣東製造軍械總廠仿製,當時已經是1908年了,該槍生產數量不多。

五:實戰應用

以上五種機槍,在誕生後不久,均被清朝所建的軍工廠仿製。

至於有一部名為《槍炮侯》的電視劇,裡面出現了捷克式機槍,這就有些穿越了,因為你的軍事工業再牛,也是無法造穿越兵器的。

至於仿製成功的幾種機槍,較大量裝備的是加特林機槍和諾登飛多管排列機槍,馬克沁機槍和蒙蒂格尼沒有大量生產,麥德森機槍有少量生產。

而在戰爭中具體發揮作用的是加特林機槍和諾登飛多管排列機槍,尤以前者為甚。

中法戰爭時期,金陵機械製造局供給台灣方面加特林機槍10挺、諾登飛多管排列機槍4挺;當時馮子材部迎戰法軍,張之洞欲借「神機炮」(即諾登飛多管排列機槍),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荃答:神機炮為(劉)銘傳所訂,本局因經費有限,未曾多造,而台局更急,不敢與撥。

1892年,金陵製造局生產「10門連珠格林鋼質炮」12尊(即加特林機槍), 「4門神機連珠鋼質炮」12尊, 均裝備到了清軍中。

這些機槍在隨後的甲午戰爭中發揮了一定作用,據日軍的一名參戰士兵事後回憶:每次我們的士兵靠近清軍碉堡,從裡面就會發出連續而尖銳的嘯聲,如同魔鬼的召喚,隨即就會射出一道鐵流,擊破(日軍士兵的)軀體,形成無法逾越的血霧……

這就是當時平壤清軍裝備的加特林機槍所造成的戰果。

不過,這些武器僅能創造局部戰果,整個清軍的戰鬥力還是難以恭維,以至於總體裝備占優的清軍面對日軍一敗再敗,最終輸掉了戰爭。

認識到武器並非戰爭勝利唯一關鍵的清政府此後開始大力建設新軍,但採用新式思想武裝的新軍最終成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至於歷時多年建設的軍事工業並沒有隨著清政府的垮台而煙消雲散,而是頑強地生存了下來,繼續為本國軍隊的武裝化而服務,多少算是起到奠基作用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OHgBWwBmyVoG_1Z4zs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