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的中庸之道,你能理解幾分呢?

2019-09-08     七月的詩丶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標準, 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論語描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節選其中幾句,共賞:

1、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中庸·第三十三章》

解析: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解析: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

3、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解析: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4、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解析: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

5、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解析: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聖人。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

6、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解釋: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物多得不可估量。

7、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解釋: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8、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解釋: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9、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解釋:解釋: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

10、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解釋:就像天地那樣沒有什麼不承載,沒有什麼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日月交替光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NfbS20BJleJMoPM6I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