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防意如塵」,才是免除禍患之根源

2019-12-31     國學書舍

《菜根譚》:守口不密,防意不嚴,才是禍患之源。

有這樣一句話:舌頭就是一塊爛肉

從古至今,因為不適合的言辭而招致禍患,惹致糾紛的事情數不勝數,這一切都是源於自己對於言行的疏忽而導致的結局。

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都把重點放在了有失偏頗的言行與表象之上,但是忽略了表象背後的起源。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路。

口是心的大門,如果不關好自己的口,那麼就會泄露很多機密;意是心的雙足,如果防範不夠嚴謹,那麼就會走上邪路。

一個人一定要把控好自己的嘴巴,心直口快永遠不是好事,想到什麼脫口而出,也沒有經過調查和思考,不但會給別人造成極大的痛苦和影響,也會給自己招致災禍。

古代的宰相劉羅鍋,也就是劉墉,是一個特別聰明機智的人,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一個看似聰明機智的人,也犯過禍從口出的錯誤,也因此受過皇帝的訓斥。

原來,有一次乾隆談到老臣去留的問題時,就認為如果老臣要求退休回籍,乾隆不忍心答應。話說到這裡之後被劉墉知道了,誰知道劉墉又把這個話泄露給了那些老臣,老臣聽了就特別生氣,就去找皇上辯駁。

乾隆知道了大為生氣,就認為劉墉故意慫恿,因此訓斥了一通,又把本來留給劉墉的大學士職位送給了別人。

正所謂說「沉默是金」,有一些話寧願不說也不要說錯,這才是防患於未然的根本。

楊修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就是因為自己說出了不合理的言辭,才導致自己有糟糕的結局。

有一次曹操修大門,大門剛建好曹操就過來查看,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離開了,楊修看見之後就讓人把門拆掉,就說:「門中有活就是闊,這是大王嫌門寬了。」

後來又過了很久,曹操平定漢中的時候,想繼續討伐劉備,卻不能向前進;打算堅守漢中又難於防守,將軍們也不知道如何作戰。

有一天,曹操走出營帳就說:「雞肋。」

其實曹操這個時候暗示的很明顯,「雞肋」肯定就是食之無味,丟之可惜,大概意思就是想班師回朝。

在這個時候,其實不光楊修察覺到了曹操的心意,一定有其他的賢明之人也同樣看出了曹操的心思,而最關鍵的地方就在這裡,其他人有所察覺之後,也會把心裡的話咽在肚裡,唯獨楊修把這些話說了出來,楊修說:「雞肋吃起來沒有肉不好吃,丟掉又覺得可惜,我看曹公是決定班師回朝。」

聰明是優勢,但是太過於自信,把自己的聰明當做優勢就是問題。

楊修把這些話說了之後,不但沒有收斂,私下還讓將士整理裝備了,這一系列的事情,讓楊修的聰明才智成為自己葬身於此的根源,過於的顯露鋒芒,不合理的言行給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

生活中,因言辭給自己引來禍患的背後,其實就是自作聰明的內心陋習,總覺得自己的智商高於別人之上,所以刻意的炫耀。

所以在《菜根譚》就說「口乃心之門,意乃心之足」,口和意也就是自己的語言、言行、想法等,都是內心的一個展現。

如果想要解決「禍從口出」這個問題根源,就是修自己的心,讓自己去除自作聰明自以為機巧的心思。

一切淳樸,一切淡然,正如《道德經》所說的「大辯若訥」的道理一樣,最好的言辭好像有一些笨拙,就是可以隱藏自己的鋒芒,修養心性中的不合理,這才是一種智慧。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DQiX28BMH2_cNUgJ5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