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有跳出當下角色的覺悟,才有看清自身的境界

2020-07-26     國學書舍

原標題:《素書》:有跳出當下角色的覺悟,才有看清自身的境界

《素書》:有跳出當下角色的覺悟,才有正確看清自身的境界。

一、

一個人的成就,在很大一方面取決於理智對於情緒的把控。

想要塑造大的功業,情緒就是最大的絆腳石,情緒對於人生只會起到錯誤的負面影響,而沒有任何正面的作用。

一個真正能夠塑造功業的人,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都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而不是總在想自己想怎麼做。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是依靠情緒,而另一個則是依靠理智,兩種不同的方式也塑造不同的結果,結果好壞也不言而喻。

在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對頭袁紹,發表了討伐曹操的檄文。

這個檄文把曹操祖宗三代罵的狗血淋頭,曹操看了文章之後,就問這個文章是誰寫的,手下人以為曹操會發怒,就說:「是出自陳琳之手。」

曹操聽了不但沒有責備,反而大為誇讚,說:「這篇文章寫的真不錯,罵的痛快。」

後來在官渡之戰之中,陳琳落入曹操的手裡,誰也沒有想到曹操不但沒有殺陳琳,還重任了陳琳作為自己的文書。

陳琳也被曹操的一番言論感動,最後忠心為曹操效命。

後來張繡也是如此,張繡和曹操本來有深仇大恨,曹操的兒子和侄子都是死於張繡手中。

可是後來曹操考慮到張繡獨特的指揮才能,為了打敗袁紹,主動放棄個人恩怨,與張繡聯合,封張繡為楊威大將軍。

人總說曹操小肚雞腸,這是多數人對於曹操這個角色的評價,但是從這一系列行為來看,曹操才是真正的宰相肚裡能撐船。

能夠原諒與自己有深仇大恨的人,這是何等胸懷才能做出的事情,而曹操的許多成就自然與他的寬廣胸懷有關。

《素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

怨恨產生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產生於事前未做仔細的預定謀劃。

如果不能原諒小的怨恨,因為一些小的過失就大加責備和懲罰,必然會招致大的恩怨,也不可能會讓下屬有報答的心思,連最起碼的寬容都做不到,一味的責備埋怨只會讓結果適得其反。

人如果沒有長久的考慮,沒有未雨綢繆的思維,那麼當事到臨頭的時候,就是禍害出現之時。

而這兩個現象背後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 情緒主導思維,活在自己的臆想之中。

比如說,當下屬有小的過失不願意赦免,就是因為自己正在氣頭上,被情緒占據了理智。

而禍患產生於事前未做謀劃也是如此,自己身處高位,或者在謀劃某一個問題時過度自信,不能理智的去看待自身的處境,更談不上未雨綢繆,凡事只看眼前,最後才因為沒有提前規劃而帶來錯誤結果。

二、

《菜根譚》有一句話叫: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惡有則,便是燮理的功夫。

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小的世界,如果能夠讓高興和快樂都不超越規矩,讓自己的好惡都能遵守一定的準則,這就是做人的調理平衡的功夫。

《中庸》之中有一句話叫: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萬物便能各隨其性而生生不息了。

「中和」就是中庸之道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不偏不倚,一切適度的處事態度,這樣合乎中庸的自然之道,就是平衡人生的處事法則。

在生活中,很多年輕人就是吃虧在不能控制情緒,特別衝動,在事情出現時不考慮自己應該怎麼做,而是在自己的情緒之衝動下做出來不合時宜的舉動,因此給自己帶來問題,這都是需要摒棄的地方。

控制情緒是一個很艱難的功夫,不僅需要一個長久歷練的過程,更需要一些與眾不同的小技巧。

道理我們都懂,但還是很難在關鍵時刻做出客觀而理性的決定,那麼這個問題我們如何來解決呢?

有一句話叫: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技巧就是從「當局者」跳出,做一個「旁觀者」,把自己的人生當做看戲,以旁觀者的心態去看待自己遇到的問題。

假設自己是一個演員,正在演自己人生的這一個角色,當這個角色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來替這個角色尋找正確的處理方式。

以旁觀者的姿態看自身遇到的問題,就能以恰當的方式擺脫情緒,從而找到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SO-inMBnkjnB-0zQo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