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劉生日快樂!採訪劉慈欣不要問的問題(最新版)

2020-06-23     不存在日報

原標題:大劉生日快樂!採訪劉慈欣不要問的問題(最新版)

今天是大劉生日,我們準備了一份實用的生日禮物——

《採訪劉慈欣不要問的問題4.0》

這是大劉在各類採訪中【反覆被問的問題】【反覆給出的答案】

本文是繼《採訪劉慈欣不要問的問題》1.0、2.0、3.0版後的最新版,更新了最近大劉常被cue到的熱門問題。

我們的目標是:

1、指導初階粉絲快速了解劉慈欣

2、幫助中階粉絲加速進化為高階粉絲

3、為大劉分憂

我們覺得可以開通劉慈欣熱線——

問三體相關請按1

問相不相信黑暗森林請按2

問小時候看什麼科幻長大請按3

問最喜歡的科幻作家請按4

問下一部作品請掛機

找大劉合作的主辦方/媒體老師,強烈建議先通讀本文,然後按0接通人工客服,謝謝。

採訪劉慈欣不要問的問題4.0

Q1

【作品的視覺化改編?】

【期待】

「希望視覺化改編的過程中,能夠遵循視覺化藝術規律,把原先小說中那些吸引人、震撼人的地方通過視覺化的渠道展示出來,甚至加強。《帶上她的眼睛》《夢之海》《鏡子》這些作品,因為短篇改編電影相對來說難度小一些,容易一些。」

Q2

【中國科幻應該拍什麼?】

【各種各樣的】

「中國未來科幻電影的發展方向,我認為正確的方向是多種風格的,各種各樣的科幻電影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有很傳統的硬科幻,也會有很文學的,或者是大眾化的科幻,這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我不希望看到中國的科幻電影被某種作品形成的框架給框住了,這會是一個很不樂觀的現象。當然了,現在說這些還有點早,一切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Q3

【好看的中國科幻片?】

【別著急】

「經典、好的、成功的科幻電影,建立在龐大數量上,就像金字塔的塔尖。美國科幻的成功建立在大量B級片基礎上。我們作為中國人,沒看到大部分被時間淹沒的作品。中國科幻電影不能指望拍那麼幾部,每一個都是經典。這不太現實。還有一個困難:我們要產生一個好的科幻電影市場,必須有優質的原創內容,可是現在國內缺少優質的原創內容。優質的小說,優質的劇本,這些都是科幻電影的基礎,我們很缺少。」

Q4

【小說和影像的關係?】

【影像更好】

「作為一個作者,我對文字乃至文學在科幻上的表現力是沒有信心的。大家可以在我早期的小說中看出這一點。我從來沒有用文字真正地把自己想像的畫面表現出來,一次都沒有過。我個人認為科幻更適合用圖像表現,而不太適合用文字。當然很多人,特別是一些作家不會同意我的看法。他們認為文字仿佛有種魔力,而圖像把人的想像固定了。其實我覺得不一定,因為想像不是無源之水。如果沒有以前的視覺經驗,你什麼也想像不出來。電影里圖像對科幻的表現也是我們想像力的源頭之一,它能由此催生更多、更絢麗的想像力。所以我真的認為科幻很適合用圖像表現,至少對我個人來說,文字表現是迫不得已,沒有辦法。」

Q5

【最期待的技術突破?】

【都行】

「首先是太空開發探索,第二個是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因為它的巨大成功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生活。當然其他的領域,像人工智慧、能源工業等等,都很期待。總的來說我的期待就是,所有這些領域,航天、基因工程、能源、人工智慧等等各個方面,任何一個領域發生突破都可能帶動整個人類歷史向前。」

Q6

【看日本科幻嗎?】

【看】

「日本科幻對我的影響很大。具體到《三體》,其實受了《日本沉沒》巨大的影響。怎麼來的呢?我看《日本沉沒》後很震驚,一部科幻作品竟然能把一個民族深處最敏感、脆弱的對未來的恐懼感體現出來,我就想寫一部中國的《日本沉沒》。我就想,中國人對未來對末日的恐懼是什麼?想了很多年,沒想出來。但作為人類,我們對宇宙肯定有共同的恐懼,這也是《三體》重要的思考來源。」

Q7

【怎麼看待你作品的巨大影響?】

【讀者的共鳴】

「科幻小說是最容易讓跨文化的全球讀者產生共鳴的內容。在科幻小說中,人類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人類共同面對挑戰與苦難。與一般的傳統文學中所描述的不同,這不是一個人的苦難,而是整個人類共同面對的苦難,這也更容易讓全球讀者就此產生共鳴。」

Q8

【中國科幻為何在海外引起關注】

【時代使然】

「中國科幻作家的作品為美國科幻文學帶去了新鮮與差異,這是中國科幻作者在美國取得關注的原因吧。另外,中國文化的存在感應該是根本原因,這也是時代特徵。科幻文學是一個特殊類型的文學,它只在那些快速發展的國度活躍。而中國目前恰恰處於這樣的階段。」

Q9

【好科幻的標準?】

【讓人仰望星空的】

「這個標準可以千差萬別。我有一個想法,假如一個人看了一部科幻小說之後,在下班時候停下腳步仰望了一下星空,我覺得這部科幻小說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為了祝大劉生快+回饋粉絲,我們決定一次性附贈1.0~3.0版的內容。

採訪劉慈欣不要問的問題3.0

2019年2月發布

Q1

【《流浪地球》還有擴展空間嗎?】

【有】

"第一是故事開始的這個階段,地球如何啟航,如何建造地球發動機,這個是我最希望擴展的。第二個最能擴展的部分,就是地球這2000多年漫長的航程中,人類的社會是如何演變,如何進化的,這也是能夠擴展的一大塊內容。"

Q2

【帶著地球跑不科學?】

【是美學價值】

「科幻小說本身是一個文學題材,它有自己的美學上的追求。《流浪地球》把地球作為飛船,顯然有它的美學價值。這個是在技術層面之外考慮的。」

Q3

【《流浪地球》里的家園情結?】

【是潛意識】

「《流浪地球》剛寫出來的時候,有一位評論者說了一句話:我從你這篇小說中看到了很深刻的回鄉意識。當時我並不認同,這是一個向太空深處孤獨流浪的作品,哪來的回鄉意識呢?但後來一想,他這句話說得十分有道理,這裡面確實體現了一種深層的、文化上的、哲學上的回鄉意識,而這種意識很可能是中國人所特有的。 」

Q4

【什麼品質在太空里最重要】

【吃苦】

「至少在早期或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太空的生活是很艱苦的,而且充滿風險。所以進入太空生活的人可能要把人類曾經有過、但已消失的一些品質再度恢復起來,比如大航海時代和更早的時候,人類身上所具有的一種品質就是勇敢,敢於冒險,能夠吃苦,能夠忍受惡劣的環境,同時具有集體主義的協作精神。」

Q5

【去太空最想做啥?】

【到處走走】

「首先我當然想到地球軌道上看看地球什麼樣,然後到月球上去看看,然後再到火星上去看看,就是盡可去能多的地方,體驗儘可能多的太空生活。」

Q6

【為什麼太空發展這麼緩慢?】

【不賺錢】

「大規模投入的那種太空航行,難以帶來足夠的經濟回報。在今天重商主義的社會裡,這是一個巨大的障礙。這個障礙如果不克服,我覺得真正的大規模得太空開發是不太可能的。

Q7

【為什麼要仰望星空?】

【不能待在搖籃里】

「我們待在地球上,就相當於待在搖籃里,而這個搖籃它遲早會發生災變的。從長遠的未來看,太空開發的理由是很堅實的,地球只是太空中的一粒塵埃,我們守在這麼一個小小的世界上,它遲早會變得不適合於人類生存。」

Q8

【人類文明的延續?】

【去太空】

「很簡單,我們去開拓太空,建立無數個新世界。我認為這是人類文明在宇宙中長久發展的唯一一條路。」

採訪劉慈欣不要問的問題2.0

2016年6月發布

Q1

【人工智慧的威脅?】

【怕啥】

「AI 正面臨著一個重要的拐點。現在AI的最大威脅不是說要征服人類,而是搶走人類的工作。事實上,人工智慧和人類共存是很光明的前景。如果我們應對正確的話,人工智慧是人類走向新生活的一個機會。但這個新生活是什麼樣子,其實很難想像的。如果90%的人都不工作了,只有10%的人還在工作,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該怎麼樣運行這樣的社會,這是很有意思的科幻小說主題。」

Q2

【你的小說為什麼那麼黑暗?】

【很樂觀啊】

「我從來沒有一篇科幻小說寫的是人類努力飛向太空卻把自己導向毀滅的。《三體》中,導致人類毀滅的,不是人類飛向太空的種種努力,而是外星人的入侵。而飛向太空恰恰是從毀滅中逃脫的唯一辦法。至於飛向太空之後的各種副作用,其實理解起來很正常。畢竟各項事業都有可以想像或者想像不到的副作用。」

Q3

【黑暗森林理論被應用於商業分析】

【看不懂】

「小說寫完以後,它就屬於讀者了。讀者覺得小說有意思的話,會解讀出自己的東西來。這在我看來是很正常的文學閱讀的結果。但是讀者解讀出來的,並不一定是作者就想到的,對吧?科幻小說的作者最大的精力,往往是思考,怎樣用想像力來構造一個好的故事。讀者解讀出來的商業方面的內容,可能跟讀者的身份有關。自然就會有經濟學或者社會學的解讀。但我在小說中,什麼學都不想介紹。我想的,就只是講一個好的科幻故事。我從科學中尋找科幻資源,基於對科學的想像力來構造創作,並不是用科幻小說來普及科學。用科幻小說來普及科學,我認為這其實也是做不到的。」

Q4

【最喜歡的作家?】

【克拉克】

「這個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是阿瑟·克拉克,在他的《2001,太空奧德賽》中,科幻的魅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它用宏偉壯麗的文筆生動地展現了人與宇宙的關係,同時具有哲學的抽象超脫和文學的細膩,其上帝的視角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

Q5

【這麼紅開心嗎?】

【只想躲起來】

「雨果獎確實對我和我的作品的知名度有很大提升,更重要的是,讓多年來在中國一直處於邊緣狀態的科幻文學受到了社會和新聞媒體空前的注意。但從我自己來說,我希望公眾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的作品,而不是我本人身上,所以我習慣於遠遠躲在自己的作品後面,避免成為公眾人物或明星式的作家。」

Q6

【有外星人嗎】

【不知道】

「別說外星人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例確切證明地球之外還有生命存在的證據。所以我們談這些肯定是空對空的。有一種可能是,整個宇宙中,就地球上有生命,人類是一種極其偶然的現象。我畢竟不是科學家,是寫科幻小說的。我最關心的是從前沿的科學理論中,能夠得到什麼故事資源。主要還是關心怎樣用它來產生好的故事,有更多好的創意。」

Q7

【三體宇宙】

【好】

「《三體》三部曲發表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現在它已經擁有了大量的讀者,我覺得這部作品已經不再屬於我自己。《三體》所表現的主題:生命、文明和宇宙的關係,無疑也將是人們長久思考和想像的對象。我期望這部科幻小說能夠成為一個起點,一個框架和平台,通過它能有更多的人,用基於科學的想像力構建起更為宏大和更加豐富的世界。傳說古代有一個國王,出於對去世的王后的深切懷念,為她建造了一座紀念宮殿,宮殿建成後,國王沉浸在它那無與倫比的宏偉和壯美中,偶然看到了其中停放著的王后的棺楟,覺得它在這兒顯得多餘和微不足道,於是說:「把那東西拿走。」我希望《三體》最終會成為那具棺楟。」

採訪劉慈欣不要問的問題1.0

2015年11月發布

Q1

【獲獎高興嗎】

【嗯】

「能獲獎,我真的很高興。但另一方面,今年的評選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很大幹擾,兩個美國右翼作家團體的行為對雨果獎造成了損害。這次獎項的評選是十分複雜的,所以對獲獎也保持平常心。」

Q2

【怎麼看「單槍匹馬」】

【中國科幻還沒到世界水平】

「中國科幻不會因為一兩部作品的成功,就說中國科幻達到了世界水準,這個說法我認為不切實,不確切。這兩個科幻獎的提名意義就是讓世界,讓美國的科幻界,世界的科幻界知道中國也有人在創作科幻文學,也能創作出全世界,至少也能夠被美國讀者欣賞的作品。」

Q3

【壓力大嗎】

【不大】

「《三體》之所以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力,除了作品本身外,還有各方面外部原因。比如當初《三體》興起時,正是微博開始普及的時候,網絡輿論發揮了很大推動力。所以說這部作品能成功是各種因素湊巧形成的合力。其中的偶然性可遇不可求,不是作者可以掌控的。因此沒有必要每部作品都想著要去超越《三體》。不是說沒可能,只是這種可能性並不是很大,這一點我認為作家都應該心裡清楚。」

Q4

【怎麼走上科幻這條路】

【因為喜歡】

「應該是文革時期,這方面的書也沒有什麼,而且那個時候,在我們國內也沒有科學幻想這個概念,我讀的第一本科幻作品是凡爾納的《地心遊記》。至於為什麼開始寫,因為自己看的科幻小說,成為了一個科幻迷,於是就開始寫。」

Q5

【下一部作品】

【別著急】

「我有個習慣,就是不太和別人交流想法。我寫科幻有一個強烈特點,就是以創意為核心,所有的動力在於把創意變成故事,突然有一天你發現這個創意別人已經有了,一下就失去動力了。在這個想法上我就浪費了將近兩年時間。打一個極不恰當的比喻,你知道女朋友已經出軌了,你當然還可以跟她相處,但怎麼想怎麼彆扭,當然你可以寫下去,但相當難受。正因為寫作是件很艱苦的工作,就像跟女朋友相處也很艱苦,您得有動力才行。艱苦裡面有愉快,寫作也是。」

Q6

【對新人建議】

【在業餘時間寫】

「其實關於文學寫作本身的建議,我提不出了,因為科幻它風格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這個作為一個作者,他成長為作家,他走的路也完全不一樣。說到建議,我只能就寫作之外提出建議,比如寫科幻,一開始是業餘寫作,千萬不要拋棄自己的工作去專業寫作,那個就比較困難了。因為我們的市場還養活不了專業作家。所以你要是想寫科幻,最好業餘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不要專業去寫。還有如果你如果是一個學生,不要因為寫科幻耽誤了學習,這是一個建議。」

Q7

【科學知識怎麼學】

【多看書】

「知識的積累只有看書,我也不認識什麼科學家,也沒什麼機會去參觀火箭衛星。我喜歡看歷史、科學、軍事方面的圖書,有時也看科幻,目的只是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別人已經有了。」

Q8

【怎麼看三體電影】

【隨緣吧】

「《三體》電影要儘可能做到最好。第一次拍攝沒有經驗,要抱著一個平和的心態去看。但在真正拍出來之前,你怎麼知道這部電影就不好呢?我還是很期待這部電影的。」

Q9

【黑暗森林為什麼這麼黑】

【現實原因】

「這個就曲折反映了我的個人經歷。因為寫《三體》之前我們那個企業是一帆風順的,發電企業收入也好,工作也穩定。可寫《三體》的時候,趕上哥本哈根跟人家承諾減排多少,電力系統開始大動手術,關停小電場,關停中等電場,就連我們中大型電場都要關了,這個消息一傳出來,企業裡面氛圍馬上不同了。我們企業有2000人,新建一個大發電廠,只能容納400人,剩下這1600人去哪兒?在這個氛圍之下,《三體》的風格就變得有些陰暗了,生存競爭就浮出水面了。」

註:本文所有回答均來自各個活動和採訪的真實記錄

來,留言寫一句話

祝宇宙毀滅者劉慈欣生日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AV94nIBnkjnB-0zRD7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