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5歲當學徒,20歲決心改革中國畫,至聲名鵲起

2019-08-26     紅鯉魚文化



他是我國現代傑出的藝術大家、20世紀中國畫壇大眾化藝術思潮的先驅、「長安畫派」的奠基人和創始人——趙望雲。他在中國現代美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郭沫若早在40年代初就寫詩評價到:「從茲畫史中,長留束鹿趙。」


趙望雲作品的創作內容十分廣泛:農民、工人、各少數民族的勞動生活、農村的田園風光、塞外的遼闊草原、終年積雪的祁連山、風沙瀰漫的弋壁灘、三門峽水利工程、寶成鐵路建設工地、南海之濱、西北高原……凡是他足跡所到之處,都保留有他反映祖國風貌的佳作。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




趙望云:(1906-1977年),現代畫家,河北束鹿人。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首任主席、陝西省人大代表、陝西省政協委員、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主要作品有:《農村寫生集》、《 西北旅行畫集》、《埃及寫生畫集》、《趙望雲畫集》等。


|決心改革中國畫


趙望雲出生於河北省束鹿縣周家莊一個兼營皮行生意的農民家庭里。從小對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父親的去世,家道的衰落使趙望雲15歲就被迫去皮店當學徒。


1925年秋由表兄王西渠資助赴北京入私立京華美專學習繪畫,半年後轉入國立北京藝專專攻國畫。中途輟學,流落社會自學繪畫的趙望雲在王森然的影響下學習了國內外一些進步的文藝理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及由此而來的藝術為民眾服務,「走出象牙之塔」的時代風氣影響下,決心用中國畫的方法表現現實人生。22歲的趙望雲和李苦禪、候子步等人組織「吼虹藝術社」,決心改革中國畫。


|聲名鵲起


這以後,於1934~1936年到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農村寫生,開始創作大量直接反映現實社會生活,作品描繪了飽經戰亂摧殘的農民的貧苦生活,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獲平民畫家的稱號。成為本世紀中國畫壇這種「為人生的藝術」和返歸民眾傾向最早也是最傑出的代表。


趙望雲的反映現實的繪畫受到人們的關注,著名的《大公報》開始邀請趙望雲擔任其「旅行寫生記者」,以繪畫的方式對社會現實生活予以真實報導,其畫作又以《趙望雲農村寫生集》結集出版。「布衣將軍」馮玉祥主動邀請趙望雲,以馮詩配其畫的方式再版其寫生集,趙望雲聲譽為之而鵲起。



1935年應馮玉祥邀請,合作出版了《泰山社會寫生詩畫石刻集》。抗日戰爭期間,在馮玉祥資助下,與王森然、李苦禪、老舍等組織吼虹藝術社,1937年創辦《抗戰畫刊》。


後深入西南、西北各地旅行寫生,在西北風土人情影響下,形成簡括淡遠、樸實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40年代轉赴西北,描繪西北地區的山川風光和農村風物,並作敦煌之行,臨摹石窟壁畫。


|桃李滿天下


五十年代,趙望雲一度擔任西北地區美術部門的領導工作如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美協西安分會主席等職,領導了對敦煌石窟的接收、西北歷史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的籌建工作,同時在西北地區各地寫生,去埃及訪問。


趙望雲曾在西安美術學院任教,他對培養藝術人材,傾注了不少心血,當今國壇名家如黃胄、方濟眾、侯聲凱、徐庶之、趙振川等人,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如今仍活躍在陝西及全國畫壇的崔振寬、王寶生、王西京、王子武等長安畫派代表人物均是他的學生。著名畫家黃胄、方濟眾、徐庶之為其門下弟子。


|含冤離世


1957年,這位中國畫壇少有的思想先進關注社會的畫家卻被定為「右派」,強大的政治、社會壓力給趙望雲的後半生罩上了濃重的陰雲。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更給趙望雲帶來災難性的長期打擊。這位至死未得「平反」的一度叱吒風雲的畫家儘管仍儘可能地堅持作畫,也在此期使受其影響的西安畫家群體獲得了風格獨具的「長安畫派」的美譽,但仍在1977年3月29日含冤病逝於西安,他所取得的巨大的藝術成就也同樣含冤而蒙塵。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9kc0GwBJleJMoPMkC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