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物畫,造型是第一位的

2020-06-02     紅鯉魚文化

原標題:中國人物畫,造型是第一位的

徐弘雯立在藝術創作上,堅定的遵循現實主義道路,對生活極其熱愛。她有一雙深邃的眼睛,敏銳地發現生活中的大美,抒寫心中的情懷。我堅信她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以真誠擁抱生活,擁抱未來,堅實地走出自己的藝術之路。

——李寶峰

徐弘雯立:祖籍遼寧。自幼酷愛繪畫,畢業於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擅長水墨人物及工筆人物與花鳥,師承中國著名畫家李寶峰先生。現為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蘭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甘肅美術家協會會員,蘭州市中國畫院創研部主任,現在清華美院馮遠水墨人物畫創作室。

形神兼備,是水墨人物畫的靈魂

徐弘雯立/文

中國畫各種品類中,人物畫最難。難在何處?難在造型。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不朽的畫論,出自唐代畫家張璪之手,堪稱顛簸不破的美學名言。是的,客體只有通過主體的情感轉化,才能抵達藝術高度。

苦其心志,這是一個相當煎熬且漫長的過程。因此,對於人物畫家來說,不論筆墨形式上的傳承研究,還是創作實踐中的能力培養,造型無疑是每位畫家窮其一生的探索。

在浩瀚博大的水墨世界裡,一代代寫意人物大師,在繪畫的路途上披荊斬棘、艱辛探索、潛心研究,通過不斷刻苦實踐,把發自內心的真誠感受注入到繪畫中去,使筆下的人物生動感人,真正達到了筆墨傳情。

記得,年少的我第一次在書刊雜誌上見到蔣兆和的《流民圖》、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方增先的《說紅書》等作品時,那些震懾心靈的畫面,頓使我熱血涌動,激動不已,至今難以釋懷。

我常想,為什麼有些畫作能使觀者催人淚下、久久難忘?為什麼有些畫作能使人流連忘返、感嘆不已呢?因為,那些發自肺腑的作品是創作者們用真摯的感情與飽含激情的筆墨表現出來的,有立足現實的生命力,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造型準確,細節傳神,情景交融,是繪畫創作的靈魂所在。

藝術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畫家只有通過視覺觀察和生活體驗,了解了當地民俗和文化差異,以及人物所處的環境和性格,並引發心靈深處的振動後,把控細節形象的傳神寫照,調動創作慾望,將形象思維和審美意識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表達出來,暢遊於水墨交融的意境中。

當然,要達到這種藝術效果,前提必須具備較為紮實的造型表現能力。

一筆落墨,已見乾坤。中國人物畫,造型是第一位的。沒有了造型,思想內涵和情感表達就沒有了載體。顧愷之要「以形寫神」,塞尚要「在自然面前實現感覺」,都深刻闡述了變自然形態為藝術形態,變自然結構為筆墨結構。一切修為,皆在造型。

我在學習水墨人物畫的過程中,受兩位名師栽培,是他們指引了我正確的前行路徑,讓我在崎嶇的探索中沒有偏離方向,執著前行。

我的第一位恩師是李寶峰先生,他紮根西部五十餘年,對繪畫藝術虔誠執著的精神,感召著每位學生。他以堅實的造型,深情的筆墨描繪西域的風土人情。在人物造型上嚴格要求學生,激勵後學,常年進行寫生訓練,他說:「人物形象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我試圖求變的創作得益於恩師馮遠先生。他是當今中國美術界的領軍人物,學識淵博,視角獨特,個性鮮明,富有深邃思想內涵的學者畫家與藝術理論家。他對繪畫美學有著深遠的獨到見解,造詣很高。

他曾說:「要用心去感受體會每位模特的特徵,儘量訓練自己用不同的筆墨語言去表現模特不同的個性」。他一再強調學生要拓寬個人思路,突破單一的藝術模式與單調的筆墨語言,一定要大膽突破,創新求變,強化自身的藝術風格。

為達到人物形象更加生動,人體結構造型更加準確而又具表現性,先生鼓勵學生拓展繪畫品種,多嘗試學習,借鑑花鳥畫與山水畫多變的筆法來豐富人物畫的線條質量與筆墨內涵。先生的引導使我茅塞頓開,受益終身。

中國水墨人物畫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藝術家們在思考造型準確的同時,更多考慮的就是筆墨風格與表現形式。

水墨人物畫有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每位畫家的社會閱歷、性格氣質和對事物的感受悟性不同,追求的方向相對不同,而不同形式的藝術品給人以不同的觀賞感受,如黃胄的敏銳豪放,葉淺予的簡練清新,程十發的洒脫隨意等,都極大地豐富了人物畫的內涵。

近期,我嚮往並嘗試著以凝練粗獷的大寫意線條,充分發揮筆墨遊動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並結合奔放草書味的筆墨來表現人物個性。為了不失厚重感,追求最理想的藝術境界,我苦思構圖,時常糾結;經營位置,寢食難安。在此過程中,雖求新意而困惑,儘管不如意諸多,但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很有充實感。

標新立異,藉助筆墨特有的韻味,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新的表達方式,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必須要用新的活性細胞替換舊的傳統思維。畫家只有融入個性意趣,兌入情感元素,才能綻放新的能量,煥發新的生命力,這實屬艱難不易。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無論師今人、師古人、師造化,必以悟得其意,才能學為我用,死學只能苦於束縛。作為一個水墨人物畫家,在學習探索中,多樣風格嘗試是無可厚非的。

只要不迷失了藝術的追求方向,就應該大膽去行動。遠離浮華,心無旁騖,虔誠面對客觀物象,細微體察,致力於心手相應的藝術創造,就一定能穿繭而出,豁然自由……。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0-xc3IBd4Bm1__Yg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