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父母都搞不明白的數學啟蒙,到底該怎麼做?

2020-08-13     魔扣少兒編程

原標題:學霸父母都搞不明白的數學啟蒙,到底該怎麼做?

每一步,與世界同步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有人在微博上發起了取消數學高考的投票。

一石激起千層浪,數萬人踴躍參與。公投結果為70%的人支持取消數學高考,30%的人希望保留。

這時學霸發話了:別天真了,考數學就是為了把你們這七成人給篩出去!

最後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數學常年霸占著最不受人待見的學科榜單前三,從未失手。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不只是數學老師頭髮少這一點。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對數學是喜歡、厭惡還是恐懼,大多是在幼兒階段造成的。義大利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2-6歲是兒童一生中最重要的「數學敏感期」。

這段時間裡小孩子會對數量關係、排列順序、圖形空間等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慾。最直觀的就是孩子看見一桌子的東西,就會去數:「早上吃三個,晚上吃四個。」

這標誌著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到來了。

蒙特梭利認為,「1歲10個月左右是兒童掌握初級數字概念的關鍵期;2歲半是兒童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3歲半是簡單運算的開始時期;5-6歲是兒童掌握數學概念、進行抽象運算以及綜合數學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如果家長能夠引導到位,孩子會更容易喜歡上數學的抽象思維,從而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道理大家都懂,但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怎樣去抓住寶貴的數學敏感期,用什麼樣的方法培養孩子的數學潛能?今天我就魯班面前耍大刀,給大家推薦一些實用方法和道具。

直接一點來說,算術是一門磨練「正確並快速」解答確定答案的科目,而數學則是一門培養你解決未知問題能力的科目。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教授做客央視節目《開講啦》時,被現場聽眾一道複雜的計算問題給問倒了,丘教授就直言不諱說,他確實不擅長計算。

事實上,大部分數學家們的一生都在不斷猜想和證明的過程中度過。想出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數學能力。數學可不是和計算器搶飯碗,和小商販比手速。

因此,我認為家長不需要為孩子算術快慢而發愁,鍛鍊思維方式遠比獲取知識更重要。

相比數學計算,數學思維才是永恆的

下面的題目,你肯定用腳都能完成:哪邊的三角形多?

我相信很多人會馬上開始數數,左邊有4個三角、右邊有2個三角,兩個數字比一比就行了。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別的方法呢?如果你是一個還不認識數字的孩子,是不是就沒法比較了呢?

當然不是,其實,不使用數字,一樣可以做比較,方法就是這樣。

數數的方法是把兩邊分別看成兩個整體,利用整體的屬性——數量,來進行比較;而劃線的方法不同,是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來進行比較的,完全不需要數量這個抽象概念。兩種方法,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思維。

有人說,學了數字,一數就完事兒了,是不是「對應」這個方法就應該被淘汰了?當然不是!

首先,數數本身,就是一種一一對應,3歲左右的孩子,經常會出現手指點數和嘴上說數不一致的情況,其實就是還沒有建立一一對應的思維。

未來孩子學習乘法、函數等知識,一樣要用到對應。可見,對應不只是一種解題方法,更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思維方法」。

所以,像「對應」這樣的思維,相比數學計算,更能貫穿始終。真正要學好數學,數學思維絕對不能輕視。

培養思維,方式最重要

現在學數學的方式除了死記硬背公式之外,就是題海戰術。

所謂題海戰術,就是每天做大量的題,通過這種方法將題的解法深刻地印在腦子裡。

雖然這個方法在應付考試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有一個明顯的弊端——那就是讓孩子徹底失去了創新的能力。

題海戰術雖然涵蓋了很多數學題型,但是總會遇到那些創新的題型。

當孩子遇到那些創新的題型就完全懵了,不會解了。

當然後期也同樣可以運用題海戰術將這一題收入自己的知識庫中,但是數學是永無止境的,寫的再多也總能遇上創新的題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與其讓孩子死記硬背九九乘法表,不如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發現規律。

做題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

一道題如果是自己絞盡腦汁慢慢解出來的,那麼這道題的解法,哪怕不用刻意去背都會記的十分清楚,甚至還會舉一反三。

但是如果這道題是通過老師講解才做出來的,自己需要死記硬背很多遍才能記住,哪怕這樣下次碰到相似題型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各種狀況。

這是因為解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建立一種解題思維的過程,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自己通過所學知識,將那些問題解開最後得到正確答案。

作為解題的自己,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答案,更是一種解題的思維。

好比走迷宮,別人告訴千萬遍,都不如自己摸索著去走一趟來的印象深刻。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道理。

家長在告訴孩子公式答案的時候,同時也切斷了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的更多可能性。記憶終歸是短暫的,只有親自找出問題的答案才會印象深刻。

【寫在最後】

這個世上天才很少,除了基因中自帶的天賦,其實大多數都來自於家長從小的薰陶培養。

數學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它無處不在,幾乎生活里見到的一樣東西都離不開數學原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71-6HMBURTf-Dn5JTZ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