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潞酒:勇立潮頭唱大風

2019-11-15     市場信息報新聞快訊

市場信息報訊(薛日順 張永凱)巍巍太行山,孕育了上黨郡光輝燦爛的農耕文明;滔滔漳河水,哺育了潞州府勤勞樸實的優秀兒女。長治,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一個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聞名遐邇的山西省長治市潞酒有限公司就坐落於此。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潞酒,始創於北周,因產於潞州而得名。

潞酒是山西名酒,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山西通史》有記載說:「汾、潞之火酒並行於世」,可見古時潞酒曾與汾酒齊名。話說唐景龍元年,李隆基任潞州別駕時,潞州一帶連年豐稔,良好的經濟形勢帶動釀酒業大發展。李隆基即位後,視潞州為發跡之地,曾三下潞州,用潞酒「大宴父老」。

千百年來,潞酒以其柔綿純正、清香醇厚、回味悠長等特性著稱,暢銷於晉冀魯豫等北方省份。潞酒,在千年的流淌中蘊涵了深厚的上黨文化,是上黨歷史傳承中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符號。

明清時期,潞商遍布全國各地,所到之處均把潞酒作為對家鄉的懷念而隨身攜帶。據四川《涪州志·物產志》記載:「道光六年(1826年),山西人來涪州經營山西潞酒。」四川盛產「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名酒,潞酒能在此打開局面,正是潞酒的品質實力和潞商誠信經營的完美體現。1644年印刷的《六言雜字》中,也有「汾潞燒酒良鄉」之句。「潞酒一過小南天,香飄萬里醉半山」。從宋代起,勤勞勇敢的潞商人以肩挑擔,翻山涉水,徒步而行,北上東陽關到河北,南下經天井關到河南,東過陵川小南天到山東,西行過太岳山達陝西,讓潞酒走出了太行,香飄萬家。

1945年,長治解放。由三勝酒坊牽頭,整合幾十家燒酒作坊,建立了長治市潞酒廠。改革開放後,潞酒曾獲「山西名酒」、「輕工部優質產品」、「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等榮譽,迎來建國後新一輪發展高峰期。

巔峰時期,職工24小時三班倒燒酒釀造,瓶裝酒一度售罄,來拉酒的毛驢車一輛接一輛排出去四五里地……上個世紀90年代,潞酒廠上繳利稅突破千萬元,成為繼潞礦、長鋼之後,全市第三利稅大戶。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昔日屬於封建帝王的御用佳釀已進入千家萬戶。老百姓的餐桌上,年輕人的婚宴上,親朋好友的聚會上,喝潞酒,成為了一種時尚。飯店裡,「要麼不喝酒,要喝就喝咱潞酒」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電視上,「喝來喝去,還是喝潞酒」的廣告詞不絕於耳;坊間中,「到潞酒廠上班,相當不容易」的感嘆流露著羨慕之情……

一體兩翼騰飛路,一壺老酒鑄乾坤

「不僅做企業,更做文化;不僅建工業廠區,更打造文化旅遊產業園;不僅興一業,更旺百業;不僅發展產業,更帶動就業。」這是長治市潞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敬宇的潞酒夢。從此,一個「北汾南潞」大潞酒計劃在他的內心開始醞釀。

一開始,潞酒新廠的規劃,曾引來許多人的不理解,「一個酒廠哪需要這麼多地?為什麼捨近求遠?」然而,這恰恰是王敬宇董事長構想「北汾南潞」宏偉藍圖的新起點、新坐標。

「未來,潞酒要重新實現與汾酒齊名,我們不但要實實誠誠地做酒,更重要的是,要把長治的酒文化做進去!我們不僅要站在現在展望未來,更應該立足未來把握現在。」王敬宇堅定地說。

船可遠行,因海之寬廣。企業的發展壯大,需要更廣闊的空間。

2013年6月,公司年產5000噸潞酒遷建項目在長子縣宋村工業園開工奠基,占地533畝,項目總投資11億元。項目達產後,年可實現利潤3.4億元。

長子縣,宋村工業園內,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一排排灰黑色的發酵缸整齊排列,正在建設的潞酒文化館古樸的外牆上,從民間收集的磨盤排列成北斗七星狀,寓意著潞酒「陰陽調和」之道。歷經了四任縣委書記,如今,項目基地的辦公樓、銷售部、釀製車間、發酵車間、地下酒窖、灌裝車間、廠區綠化等工程進展有序,初具規模。

品酒香、交酒友、知酒事。潞酒的文化源遠流長,酒類產品也博大精深,創建潞酒紅色文化館、成立潞酒釀製基地,不僅要將新廠打造成工業廠區,還要打造成旅遊產業園,彼時集觀光、品嘗、展覽、生產、銷售於一身的新廠區將以嶄新的面貌呈現,人們可體驗到唐朝「曲水流觴處,旗亭畫壁時」的盛景。

與此同時,潞酒有限公司組織創建的潞酒微信文化圈、長治潞酒網站,也以現代化的快捷方式傳播著潞酒文化。在潞酒微信文化圈裡,以「煮潞酒、交潞友」為傳播理念,聚集著許許多多熱愛潞酒文化、關心潞酒發展的圈內人,以酒會友、以文會友。在這裡,你可以揮毫潑墨,也可以縱情詩意。

「項目建成後,我們將聯合長治附近八家酒企,進行集團化運作,強強聯合,一個『拳頭』打出去,共同發展壯大,推動『北汾南潞』大潞酒格局的形成。」王敬宇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潞酒的復興,亦帶動了高粱種植、發酵缸製作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

以高出全國玉米市場最高價格兩毛錢收購高粱,經過兩年試種,目前,長子縣高粱種植基地已達4000餘畝,輻射帶動了5個鄉鎮、30多個村、300多戶種植。

「2015年,玉米價格低,幸虧種了幾畝高粱,分攤了風險,要不可賠大了。」長子縣丹朱鎮西寺頭村村民韓紅亮的話,道出了所有高粱種植戶的心聲。

同樣興奮的還有國家級貧困縣——壺關縣集店村附近的百十號鄉親。這些老鄉閒時種地、忙時在壺關縣珏朝陶瓷廠上班。潞酒有限公司與珏朝陶瓷廠以每口發酵缸300元的價格,簽訂了20000餘口的訂單,帶動了貧困群眾就業,月均增收3000多元。

「有活干,有錢賺,紅紅火火的好日子不遠了。」在陶瓷廠上班的馬天平樂不可支……

保持傳統的工藝傳承與現代化科技的有機結合,秉持純糧酒釀造的健康理念,講好潞酒故事,傳播潞酒文化,惠及更多的人民是潞酒人永恆的主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這裡有一隻領頭雁,實現潞酒夢。

這裡有一群潞酒人,鋪就創業路。

這裡有一片鄉土情,造福老百姓。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中,國營潞酒廠已嚴重滑坡。2011年11月1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一直在省城太原打拚的王敬宇回到長治,正式接管了奄奄一息的潞酒廠。這一天也正是王敬宇的生日,「這個生日禮物對我太厚重了,潞酒這杆旗不能倒,而且也不應該倒!」王董事長如是說。

隨即,他和時任潞酒廠的負責人深層次接洽後,把七零八落漂泊在外的原潞酒廠103名職工召集回來。在四面透風的會議室,坐在長條木靠背椅子上,職工們心情沉重。

「我承諾:不動原潞酒廠一寸土地,不解聘原潞酒廠一個職工……」掌聲,經久不息的掌聲。在徵得所有職工同意後,天利實業集團以1.25%的價格收購了職工股權,組建長治市潞酒有限公司。

王敬宇開始了他的復產之路。

好窖出好酒。深埋地下的酒窖長年鐵鎖把門、銹跡斑斑,打開時,呈現在眼前的竟是封存多年的陳釀。

走進酒窖,共有35孔窯,每孔14缸,每缸原容量為500公斤。推開缸蓋,陳釀明澈透亮,清香撲鼻,不經品嘗也能感受到其陳年窖藏的清香醇厚。建於1953年的酒窖和陳釀保存完整,讓潞酒的復產底氣更足了。

立春封壇,立夏立窖,秋分開壇,立冬繕海。酒海,是一種古制的儲酒容器,用麻紙、豬血百層裱糊,以菜油、蜂蠟等塗封。潞酒有限公司一直沿用這種酒海儲酒,而今存有傳統酒海120餘口,在全省僅此一家,在全國也實屬罕見。

風雨滄桑,老酒新芳。利用這批窖藏陳釀,潞酒有限公司嚴格按古法選料、制曲、38天地缸發酵、蒸餾、陳釀、勾兌、灌裝,重新釀造出了陳年潞酒。

酒釀出來,沒有市場,等於零。

公司啟用老銷售隊伍,利用原來的代理商和銷售區域鋪貨。可幾個月過去了,酒賣不出去,被代理商們堆在庫房。

針對這一問題,公司迅速調整營銷理念,銷售總監張勇帶領銷售員直接對接終端市場,一個人一條街,一個店鋪一個店鋪挨家跑。然而,三四個月後,收效甚微。「在長治人眼中,由於十多年的淡出,大家認為潞酒廠已經倒閉了,誰還買你的酒?」想起剛開始跑市場,銷售員王世雄連連搖頭。

「沒人賣,自己賣。」王敬宇找到親朋好友,籌議在長治開設10家潞酒專賣店。方法是:親友們自己租門店,自己裝修,第一批貨公司免費鋪,以後出錢拿貨。「相信我,就干;不相信的,以後別後悔。」

一個月後,親朋好友紛紛找來,「酒還是賣不出去。」公司高層磋商後,再次調整思路:首先,張貼「潞酒回來了」海報,告訴消費者「公司已重組,潞酒已復產」;其次,帶領代理商、經銷商和顧客到釀酒車間、酒窖等實地參觀……

半年後,公司帳上有了收入。一年後,潞酒在長治市場上縱橫捭闔,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進入「三九」的丹朱大地,異常寒冷。長子縣城慈林街上卻車來人往,熱鬧非凡。「中華老字號」潞酒專賣店19號店就開在街邊。店長叫李小強。被問及目前經濟下行,生意是否受到影響時,他笑著擺擺手:「沒有沒有,你看,這個月剛過了20天,我保守地說銷售額有七八十萬元。」

如今,潞酒專賣店已達30多家;潞酒經銷隊伍從最初的10多人發展到100多人;潞酒年產2000噸,在晉東南市場實現100%全覆蓋,長驅直入占領河南林州、安陽等市場,挺進了北上廣。從孱弱到強健,潞酒站起來了!

最近,公司在市場營銷戰略上又提出了「二批同盟」新思路,讓一批成為二批的大後方,讓小散的二批發揮如「快遞哥」般的效力,統一管理,統一價格,做深做細市場。

世界白酒看中國,中國白酒在山西。潞酒的強勢回歸,令人矚目。其「強勢」的根本原因在於:首先,作為本土企業,老百姓對潞酒的感情非比尋常;其次,潞酒的長期耕耘,給了長治消費者清晰的品牌和風格記憶;再次,從主觀上講,只要決心干一件事情,再大的困難都擋不住前進的腳步。

從王董事長的身上,我們不僅感受到潞酒厚重的歷史沉澱,更能清楚地體會到潞酒人濃濃的人文情懷和社會擔當。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時間見證著共和國永不停歇的腳步,也見證著「千年潞酒」延續新的傳奇。不忘初心,潞酒廠重新煥發了生機;牢記使命,潞酒人一路風雨兼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6-5cG4BMH2_cNUgObH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