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期貨在資產配置中的作用

2019-10-08     期貨交易員

淺談期貨在資產配置中的作用

資產配置的理論概念及核心目標

在生產力和技術落後的時代,人們的財富主要以勞動力和土地的形式存在,不僅投資資產少,而且沒有什麼投資渠道。然而,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交易規模逐漸擴大,人們開始注重資產管理,即在短期內使單項資產的收益高於市場,儘可能地提高收益率,這就需要投資人做出準確的市場預測。不過,金融研究早就發現,準確預測資產未來走向非常困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幾乎所有資產的走勢都呈現W形,波動十分明顯。

由於資本市場的多維複雜性,資產價格受到成千上萬因素的影響,分析師和基金經理無法對資產未來走向做出準確預測,即便有時他們做了成功的預測,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運氣,因為他們只是預測出結果,過程里的細節往往錯得一塌糊塗。在這種單一資產走勢無法預測的背景下,學術界和投資界逐漸形成了資產配置的概念。

資產配置一詞來源於英文Asset allocation,是指投資者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和目標,挑選出不同的資產類別,並對各資產類別分配不同的權重。「把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裡」則形象表達了資產配置的核心理念,即分散投資。

圖為資產配置比例(積極型)

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而資產配置對投資者而言,正是通過跨時間和跨空間的財富管理,實現個人和家庭財富自由最大化的重要方式。

按照最新的財富理念,對個人和家庭而言,主要資產可以分為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兩大類。人力資本,即個人職業生涯可從工作、專業或生意中獲得的收入,一般人而言主要是工資,計算上可以將人力資本視為個人和家庭未來所有收入的現值。金融資本,則主要來源於個人和家庭的儲蓄、投資和財產繼承,是財富的重要表現形式,一般會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家庭收入不斷積累和增長。不過,退休後則因人而異,少數有投資能力的人因投資收益高於日常開支,收入有可能持續增長,但更多的人則僅有微薄的養老金收入,金融資產快速萎縮,個人和家庭生活水平下降。

圖為有關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家庭總資產的關係

幼年以及年輕的時候,父母、學校、社會通過各種資源,培養了我們的人力資本。在隨後的工作中,我們利用人力資本獲取職業的收入,不斷形成儲蓄。然而,儲蓄只能為我們提供微薄的利息收入,金融資本則通過巧妙設計的機制,將儲蓄轉為能夠源源不斷創造價值的金融資本。終有一天,人力資本將衰退、枯竭,我們不得不依賴金融資本。源於此,資產配置的核心目標是讓人意識到這個普遍規律,並通過資產的配置來安排規劃好家庭生活,最終實現財富自由的最大化。

1952年,作為現代資產組合理論的發端,馬科維茨(H.Markowitz)發表了那篇僅有14頁的論文——《資產組合選擇》;1959年,馬科維茨又將其理論系統化,出版了《資產組合選擇》(Portfolio Selection)一書,試圖分析家庭和企業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如何支配金融資產,使財富得到最適當的投資,從而降低風險。他採用歷史統計數據,用各類資產收益率的期望來衡量收益,以各類資產的收益率方差來評估資產波動風險,並參考各項資產之間的相關關係,優化選出最優的資產配置。通過組合多種相關性較低的資產,最大程度降低非系統性風險,標誌著現代投資組合選擇理論的誕生。

20世紀中期以來,從馬科維茨到夏普再到米勒,從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到有效市場理論再到資本資產定價理論,金融學家為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刻畫出了一個又一個精美絕倫的投資組合模型,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則為實現理論模型向商業模型的轉變提供了可能。說到當前主流的資產配置思路,既有教科書式的Aesset—Only和Liability—Driven方法,也有世界知名的經驗法則,如標準普爾家庭配置象限圖、美林投資時鐘、耶魯基金模式、40/60法則和1/N法則等,更有受投資者喜愛的橋水基金的風險平價和全天候策略。

總體來說,資產配置基本劃分為戰略資產配資(大類資產)和戰術資產配置,是否進行優化、是負債型還是純粹的資產投資等,無論哪種方法都難言完美,都各有優劣,最終投資人都是要結合自身的風險偏好和目標,制定適合自己的投資計劃,選擇與之相匹配的資產組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1Cnq20BMH2_cNUgPJ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