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時參加科舉年齡最大的考生有多大嗎?102歲!康熙三十八年,有一個叫黃章的老秀才,以這個年齡參加了鄉試。
古時候,國家為了公平取士,推出了科舉考試這個通道。
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古代,這個通道是公平的,只要是學有所成的士子都可以參加考試,都有機會進入仕途,且是寒門士子進入仕途的唯一通道,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發展成熟之初,就顯示出了其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都知道,仕官是那時候的一個人人羨慕的工作,學子們寒窗苦讀,不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嗎?當然,能夠高中的人少之又少,這樣就出現了如下情況:有的人一考即中,有的人屢考不中。其中,還有屢次不中、又屢次參加科舉的考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吳敬梓筆下的范進。
「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里的故事,主人公范進參加科舉二十多次,均沒有考中。直到他五十四歲的時候,竟然考中了。
但是,這突如其來的喜訊,卻把范進高興壞了,以至於,承受不住這份快樂崩潰了。
范進畢竟是小說人物,是虛構中的一個人物,但這個故事反映的情況,卻不是虛構。古時候,像范進這樣,即將步入老年的人參加科舉考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這些老秀才們,都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
明朝人談遷,在自己的著作《棗林雜俎》中,就為我們提到了兩位高齡進士參加科舉的情況,這兩位高齡進士分別是:劉珠和董又莘。《棗林雜俎》主要講述的是明朝學子參加科舉的故事,所以,其中的例子都比較符合史實。
劉珠來自荊州公安縣,跟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是老鄉。他們兩人的關係很好,只是劉珠沒有張首輔那麼幸運。劉珠三十歲才參加科舉,準備進入仕途,但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條科舉之路,他卻整整走了三十六年,直到六十六歲才高中。
他高中的那一年,正好是他的老鄉兼好友張居正擔任主考官,難道是張首輔給他方便了?這應該只是巧合。其實,劉珠參加科舉的年齡還不算大,董又莘直到古稀之年才考中進士。這個事情經常會成為明朝官員茶餘飯後的趣談,大家都要拿出來感慨一番。
還好,董又莘比較長壽,他一直活到了九十歲,說明他七十歲考取功名之後,還能為朝廷效力一段時間,不然,這個功名還真的是浪費了。
那麼,為什麼董又莘七十歲還能參加科舉呢?朝廷有沒有考慮過人才的年齡問題呢?
當時,科舉對於考生的年齡並沒有限制,經常會有「父子同場」的情況發生,清朝的史學家王鳴盛就跟自己的父親一起趕考過。
那一年,王鳴盛三十二歲,他以榜眼的身份被錄取,做了大官。但是,他的父親卻沒有高中,後面繼續參加考試,甚至,到了老年他還拄著拐杖去現場參加考試,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精神。在《清稗類鈔》中,有一篇關於王鳴盛父子參加科舉的文章,題目就是「王西莊隨父應歲科考」。
那時候,他父親的年齡越來越大,很多人都奉勸他,讓他好好在家頤養天年,不用再這樣瞎折騰了。可是,他的父親卻聽不進去,他認為:「大丈夫就得博取功名,否則,此生就會有遺憾。」
然而,真正創下科舉史上考生年齡最高記錄的人,卻是清朝老秀才黃章。
黃老秀才來自廣東順德,根據清代史料記載,老秀才最後一次參加科舉,是在康熙三十八年,那一年他已經一百零二歲了,有了重孫子。我們比較好奇,像這樣的老者為何不在家裡享清福,反而還要追求這些功名呢?可能,他們追求的不是功名,而是為了證明自己。
當時,黃章進入考場之時,手裡提著寫有「百歲觀場」的燈籠,由他的曾孫子帶著,來到考試座位。黃章甚至放言:「如果這次還考不中,三年後他還來,一直到考中為止。」其實,像黃章這樣的高齡考生並不少見。乾隆六十年,朝廷舉行會試,各地考上來的考生中,年齡超過七十歲的考生有一百二十二人,而超過八十歲,且堅持考完三場的考生有九十二人。
大家似乎都想追求這個人生目標,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可以。
當時,乾隆皇帝看到這麼多高齡考生,心中非常激動,於是,下令都給他們封賞。
乾隆皇帝曾多次下令給那些高齡考生一些賞賜,比如:乾隆三十五年,有一位參加江西會試的考生,他叫李煒,年齡已經有九十九歲了。那次考試,李煒連考了三場,但是,都沒有考中。乾隆皇帝知道這個事情之後,特意賞了一個舉人給他,以鼓勵他的這一行為。
其實,不管是年輕考生,還是年老考生,只是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夢想,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堅持,正所謂,存在就是合理。但最終,歷史的腳步還是阻擋了科舉之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至此,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才最終結束。
參考資料:
【《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通典·卷十四·選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