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後,竟然為中國埋下了一個千年隱患,結果禍國殃民

2020-06-01     指點江山

原標題:商鞅變法後,竟然為中國埋下了一個千年隱患,結果禍國殃民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但是,任何一件事,都會有其正反兩面效果,商鞅變法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它富強了秦國,也給秦朝後來覆滅埋下了「仇恨」。學者們每每討論此問題時,似乎更傾向於它的負面效應,認為:此舉不但固化了階級,還給後來者提供了效仿的榜樣。

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吏治」,一切都按「法」來。那時天下學術流派很多,為何只有秦國敢於實踐?這並非是商鞅口才好能說動當時的秦孝公,而是對方已經有了一個想法的雛形,想壯大秦國實力。那時的秦國偏於西北一角,中原的幾個大國還真沒將其真正放於眼中。

商鞅的這個「吏治」觀點,從歷史長遠的發展角度看,是符合一個社會發展需求的,只是他更注重於刑律的殘酷。也許在他看來,人性並非善良,不用這些刑律,沒法治理好一個國家。所以,他頒布的法律中有「連坐」,這何嘗不是一種懲罰性的刑律,一人有罪,整個家族都遭殃,而這條刑律一直用到清朝。

他的這些規定頒布後,除了那位秦孝公的支持,從上到下幾乎沒人贊成,他後來為何遭遇「車裂」?他連太子老師的鼻子也敢割。「連坐」已經讓大家心中不安,商鞅還鼓勵大家「告密」,這可是有獎勵的哦,就和那些上戰場殺敵一樣,犒賞頗豐。

也許在商鞅看來,這樣才能讓大家「聽話」,這樣才能鞏固君主的統治。商鞅變法其實是獎罰分明的,告密有獎,取敵人首級有獎,後來秦兵作戰兇猛,和這個不無關係。而在內,嚴酷的刑罰在那,大家只能安穩幹活,甚至將農民的戶籍變成了終身制,不得經商,否則代價是妻女充為官奴。

農民戶籍制度的執行,若是從國家戰略層面看,商鞅此舉具有很長遠的眼光。就算是放到今日,糧食也是國家的根本,很多國家給農民發各種福利就是常態。但是在古時,農民的地位很不高,估計就算商鞅來一個什麼「種糧有獎」,應該都沒有什麼人積極響應,不然他為何要出台法令,限制農民經商?

沒有誰不希望自己的社會地位被提高,生活越來越好,但是,在階級分明的社會中,上層的人們是不希望看到階層的流動,所以,商鞅的這條規定,是符合上層的意願,但卻害苦了農民。他們只能世代為耕,那時沒有科舉制度,農民只能靠著土地維持生計。

商鞅做的所有一切,自然是為了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百姓在他眼中,不過就是為國家服務的一個群體。為了這種統治,他將生命看得很輕,這一點倒是包括所有人。商鞅估計就沒有仔細想過,為何其他國家的國君不欣賞他的做法,在大部分民眾心中,他們希望的是一個「仁義」的君主,而不是動輒殺戮的惡狠狠的君王。這層「仁義」包含的意思很多,其中就有一點,是對人的尊重。

雖然,那時階級有分化,但是,「以禮相待」給人的感覺似乎就填平了這個距離。為何後人頻頻喜用孟嘗君的例子,他的那些食客中,有文人,也有雞鳴狗盜之人,引用這個故事不是說孟嘗君有多麼求賢若渴,而是證明人的能力有時真不看出身。商鞅變法的確讓秦國很快強大,而且,國內的法學氛圍一直延續到秦始皇,他統一六國後,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強化了皇權。

而且,秦國之前的那套「吏治」,這時則是全國性的推廣。對於那些亡國的民眾來說,此時沒有等來善意的安撫,而是毫無人情的刑律「管教」,沒人會甘心接受,這時秦朝看似表面安靜,內里卻是早已凶潮湧動。秦朝快速地退出歷史舞台,讓史學家有了研究的焦點,這個殘酷的商鞅變法,究竟是強國之道?還是禍國之災?

秦國經歷了強國之路,一統天下。似乎從這一點看,沒人會否認商鞅對秦國做出的功績。那麼後來秦朝的覆滅,商鞅又要擔負多少責任呢?看看後來李斯的一些做法,李斯建議天下讀書人,不必看儒學的經典,學學「法」就夠了。

一脈相承的「專制」,不給人任何可以自由地選擇。就如當年商鞅將農民禁錮於土地的做法一樣,後來秦國連大家看什麼樣的書,都要管制,這樣不就徹底得罪了天下人麼?這麼看來,商鞅應是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似乎從他開始,埋下了一個禍患。

但是,後來的君王們,似乎很樂意將秦國的一些治國經驗,拿來自己用,只不過將儒學奉為經典罷了。也許應該這麼說吧,單看秦國到秦朝的歷史,商鞅變法,似乎功過相抵。但是看這2000年的歷史,禍國的更主要原因,應是統治者從沒將民生真正放於心上。

參考資料:

【《史記·商君列傳》之《更法》篇、《漢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NSgfnIBfGB4SiUwIkm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