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丹霞絕世美景,有敦煌魔鬼城、新疆五彩灣的神奇,西部特有
有人這樣形容張掖丹霞,波瀾壯闊,水色清亮,恰如九天銀河落入人間,千里煙波,天低水遠;黑河浩淼激盪,奔騰不息,宛若樂師指間流動的琴弦,敲擊心扉,沁人肺腑。
張掖丹霞有敦煌魔鬼城、新疆五彩灣的神奇,是西部特有風韻和氣勢。
世界上的風景千千萬,但風景與風景之間,也是千差萬別。有險峰、溝壑,有草原、山谷,有雪山、平原,有戈壁、大漠,有大江、大河,也有涓涓細流,哪一處你又不能不說它獨有的美。而位於張掖市臨澤縣的丹霞堪稱為一種奇崛的美了。
這種美是震撼人心的,這種艷麗是令人暈眩的。臨澤丹霞正是以色彩而著稱,以七色構成了它的絢爛之美,像畫布上塗上的顏料,令人難以置信,所以,它又被叫做彩色丘陵或七彩丹霞。
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髮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
有人說這裡的山沒有一棵樹也沒有水,長著稀稀落落幾棵草,什麼都沒有,但他卻有著七彩斑斕的顏色,原來山也可以是這樣的。
神奇的地方,有著一種超乎想像的魅力,就像是探尋不盡的寶藏,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牽引著我,一旦進去,就無法停下腳步。可是一步一個景,那別致的造型,那奇特的色彩,那美麗的丘陵,那藍藍的天空,使人浮想連篇。不知多少次我駐足望,向後看看,再向前看看,總覺得丹霞這個地方一次是游不夠的。
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全部呈現出鮮艷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各顯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采,把祁連山雕琢得奇峰突起,五彩斑斕,峻岭橫生。
正因為這樣,好多著名電影都是在那裡拍的,比如張藝謀的《長城》,《神探狄仁傑三》……《神探狄仁傑三》其中有一個麻子麵館就是在那裡建造拍攝的。麻子麵館頗具古代氣息,與後面的七彩丹霞相映成趣,
聽見旁邊一個小女孩的媽媽在跟她說,丹霞地貌還有一個神話傳說,從前女媧補天時,採集到七彩石,一部分補天用了,還有一部分被女媧放到了這裡,經過很長時間的風吹日曬,和這裡的沙土混在了一起,就有了這美麗的丹霞山。
丹霞地貌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發育形成的紅色岩系,隨著地殼的抬升、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紅色砂岩,經長期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了孤立的奇岩怪石。
如今的丹霞譽滿世界,它正以它瑰麗的色彩征服著來這裡的各國遊人,而它卻從來是一位仙女一般,身姿綽約,懶懶地靜臥在天地一角。
世界十大地理奇觀,國內是發育最完整,造型最為奇特的宮殿式丹霞
張掖的丹霞冠絕全國,聞名遐邇,七彩丹霞馳名中外,遊人如織,和七彩丹霞相距僅二十多公里的冰溝丹霞,因發現較晚,遊人相對較少,沒有喧囂,靜謐、神奇、恬靜,適合慢慢行走,細心體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冰溝丹霞景區是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甘肅省張掖市具有裕固花鄉之稱的肅南縣境內,景區總面積達300平方公里,核心遊覽區約占120平方公里,分為小西天景觀區和大西天景觀區。它是中國乾旱地區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同時也是中國發育最完整,造型最為奇特的丹霞地貌之一。
這一組冰溝丹霞,就像城堡一樣,像王宮屹立在高海拔地帶。它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結果。無論是風化的剝離,還是重力崩塌,亦或流水侵蝕,等等,都讓冰溝丹霞的砂岩地貌最終成為今天這般模樣。
冰溝丹霞以砂岩地貌遺蹟景觀為主體,是國內窗欞狀宮殿發育交好、規模較大的地質地貌遺蹟,是「「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質明明地。景區內廣泛分布丹霞崖壁、石牆、石柱、尖峰、丘陵等地貌形態,尖峭挺拔,連綿不斷,氣勢宏偉。
外形酷似法國皇室王宮,宮殿寬約150米,高約50米,比真正的羅浮宮還要高近20米。它是紫紅色砂岩、礫岩夾砂礫岩受地殼抬升和流水侵蝕作用而成,為城堡狀砂岩地貌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就是那種乾旱的不毛之地,在大自然差異風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蝕下,奇形怪狀,沒有規則,隨意分布。被風化,被流水侵蝕,有陡崖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
秋季蘆葦最佳觀賞地,張掖離城市最近西北地區最大國家級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步入濕地,最美不過觀蘆賞葦。遠處是連綿的祁連山作背景,近處的濕地里雜生著蘆葦等各種水生植物。雖不像南方濕地那般精緻秀美,但這裡是一幅更原生態的景象,未經粉飾的濕地沾染了些西北的味道,帶著粗獷奔放。偶爾掠過的飛鳥,春風拂面,清涼中帶著一股柔意。
公園內有清澈的湖泊、大面積的蘆葦盪、蔥鬱的樹木和草坪花園等眾多環境優雅的景觀,在西北地區十分少見。濕地公園的觀賞內容十分豐富,春天有鳥類遷來,夏季有荷花,秋天蘆葦金黃飄蕩,冬天還有美麗的雪景。
另外園內還有垂釣、自行車、觀光車、漂流、遊船等眾多遊樂項目,是張掖市區休閒娛樂的絕佳去處。濕地公園的面積很大,呈長條形,長約有4-5公里,公園有很多個入口聯通周圍的公路,可以從各個方向進入,園內修建有木製棧道連接各個入口與景觀區。
棧道,宛若一座架設在無垠碧野之上的天橋。萬綠叢中一條線,別致典雅的棧道,彎彎曲曲,懸空盤踞,正向綠叢深處延展而去。厚實的木板,新穎的設計,清新的顏色,漫步其中舉步踩塘,抬頭見葦,細觀萬物生長、妙趣橫生,蜿蜒曲折的棧道引著您走向濕地深處,近距離讓您感受濕地動植物的生機魅力和「戈壁水鄉」的無限神奇。
甘州八景木塔寺32.8米,竟然沒有一釘一鉚全靠差斗拱大梁立柱連結
無意之間讀到一句古詩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素聞江南是魚米之鄉,風景勝地,卻不知我國北方也有塞似江南之地,去一睹真顏的嚮往在我心中發芽。
木塔寺原名萬壽寺,位於張掖市縣府南街,原張掖中學校園內,現為古塔廣場。始建於北周或更早一些。《重修萬壽寺碑記》載:「釋迦涅盤時,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萬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據《甘鎮志》,則後周時已有之,隋開皇2年(582)重建,唐貞觀十三年(639)敕尉遲敬德監修,明清均有補修。塔為木質結構,沒有一釘一鉚,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縱橫交錯,相互拉結,完整而堅固。其建築集木工、鐵工、畫師技法於一體,製作精巧,歷來被視為古城之象徵。
木塔為張掖市五行塔之一。塔高32.8米,八面九級,每級八角上有木刻龍頭,口含寶珠,下掛風鈴。塔主體為木質結構,外檐系樓閣式建造,塔身內壁空心磚砌,每層都有門窗、樓板、迴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飾,門楣嵌磚雕橫額。
登上塔頂,扶欄遠眺,全市風光盡收眼底。木塔寺內現闢為張掖市民俗博物館。實每個人都明白,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我們都是過客,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複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隨著歲月的流逝,兒時的那份快樂無憂、純真無暇,已被現實的生活消磨殆盡了。我總有一種逃遁深山的想法,哪怕是一天,在晨鐘暮鼓中體會神聖廟宇的莊嚴與肅穆,撕下有時不得不戴著虛偽的面具,真實地,透徹地審視自己,反省自己。
現存木塔重建於1926年,為張掖市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塔高32.8米,八面九層,附有樓梯,供人攀登。主體為木質結構,外檐系樓閣式建造,塔身內壁空心磚砌。每層有迴廊、扶欄、門窗;窗上雕有花飾;門楣嵌磚雕橫額;八角有木刻龍頭,口含寶珠,下掛風鈴。第一層東為「登極樂天」、西為「入三摩地」。第二層東為「西天正覺」,西為「寶代金繩」……最上層原有古鐘一口,叩之,鐘聲隱約,若在天際,四野皆聞,可謂「塔勢凌霄漢,鐘聲叩白雲」。而「木塔疏鍾」,曾是甘州八景之一。
只有到了肅南旅行,才能看到世界最大轉經筒,巨型轉輪鍍著金箔
世界最大的轉經筒坐落於肅南縣城以南,建成於2011年,經輪直徑9米,高24.623米,外層是鍍著金箔的宗教圖案的浮雕,在陽光的照耀下,很遠處就能看見金光閃閃的經筒,發出耀眼的光芒。
山頂上一座巨大的轉經筒發出金色的光芒。近前一看,一高有二十餘米的轉經筒坐落在有三層漢白玉欄杆的平台上,經筒頂部成雙層傘蓋裝,筒身金黃似鍍金。筒身上部用各色佛家至寶裝飾,並有梵文想必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金剛菩薩的立身浮雕腳下有各種法器寶物,其一神似中華結。轉經筒底有扶手,扶手上纏滿了各色哈達。轉經筒下懸空,中軸坐落在一塊混凝土基座上,推動轉經筒的機關就藏在這裡。有網友說他曾參與這個轉經筒的鋼結構設計。
筒壁自上而下的宗教圖案有;蓮花瓣、金剛杵、獸頭、梵文六字真言、藏傳佛教站身八大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除蓋章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八瑞物﹙明鏡、奶酪、長壽草、木瓜、右旋海螺、牛黃、黃丹、白芥子﹚、吉祥八寶﹙金輪、勝利僮、吉祥結、法螺、妙蓮、寶瓶、金魚、寶傘)、寶鏡、藏文祈願詞、祁連山水風光等。
經筒內供奉了泥塑和紙印各類佛像88萬尊,泥塔及紙印佛塔20萬個。瑪尼經120.6億、598卷;宗客巴大師著作43本;甘珠爾206本;丹珠爾426本;懺悔35佛一本;瑪尼甘本10本,各類唐卡50副。除此之外,還供奉了18類鍍金銅佛計100餘尊。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地處祁連山北麓,因在酒泉肅州以南而得名,是全國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境內聚居有裕固、藏、蒙古、回及少量的滿、東鄉、保安等16個民族(也有說是11個民族的)。
以前知道雲南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裡的龜山上有一座非常大的轉經筒,肅南這兒的轉經輪一定超過了香格里拉那兒的轉經筒,因為這裡的轉經輪有世界紀錄協會頒發的世界紀錄證書為憑。
在轉經道上,這裡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朝聖者和觀光者。轉經桶被轉經人用他們最虔誠的手摸得明光發亮。我試圖弄清楚在這條千年轉經步道上,承載了多少人的願望與夢想,又實現了多少人的夢想?
每個人心中的願望,應該都是美好的,善良的。看轉經道上虔誠的人們邁開自信的腳步,從我身邊走過。此時,我著實是看不懂他們的內心,他們也讀不懂我,我們彼此走在各自的世界裡。
西北一點不荒涼,高台不是江南但勝似江南,你沒來過的張掖這麼美
高台大湖灣,如同溫柔多情的少婦,恬靜而沉穩地佇立在高台身邊。她樸素自然,不事張揚,像一位期待了很久的親人,淡定從容地對你微笑著。那粼粼波光,盪著柔情的眼眸里,含滿了樸實的質感,清澈的湖水,給人一種幽幽的寧靜。
有人說秋天來了,他就在高台等你,漫步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裡,景美如畫的秋色讓你心曠神怡,湖光中的亭台樓閣如身臨仙境般的愜意,平靜如玉的湖面是仙女晨妝打扮的鏡子,徜徉在大湖灣波光瀲灩的畫卷里,波光里的艷影讓你心頭蕩漾,站在雄偉的崇文樓塔頂遠眺而去,戈壁水鄉的美景盡收眼底,婉延的黑河如在你的心頭流淌,挽手在風景秀美的月牙湖公園裡。
湖面屈曲環繞,亭、殿、台相映成影。岸上小道通幽,垂柳依依,曲徑環繞;湖內蘆葦搖曳,浮萍露面,舟盪楫行,一派江南風光。
在這裡明顯感受到了大湖灣生態新區沁人的氣息,獨特的魅力和令人艷羨的生態所傾倒和陶醉,親身感受高台「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態縣城特色。
高台是一座坐落於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上的綠洲城市,歷史文化悠久,濕地資源豐富,濕地面積達44.25萬畝,占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71.6%,具有發展文化旅遊和濕地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億萬年風雨滄桑,大自然神工鬼斧,造就了張掖千古秘境峽谷
外星谷星際主題地質公園奇峰突起,峻岭橫生,山巒詭異,峽穀神妙,地貌奇特,出神入化,酷似外星地貌,故被稱為外星谷星際主題地質公園。
張掖旅遊資源豐富,以致於許多稀缺的、優質的旅遊資源靜養在深山峽谷之中,未被廣大旅遊愛好者所知曉,這不能不說是種遺憾;外星谷星際主題地質公園,是一處位於肅南縣大河、白銀鄉境內、正在開發中的、足以比肩七彩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的丹霞地貌景觀地質公園。
木星谷(肋巴泉)丹霞地貌景區位於肅南縣大河鄉境內,是一處復合型的丹霞地貌景區,占地面積約十多平方公里,地勢開闊遼遠,地貌景觀豐富多彩,既有以色取勝的五彩迎賓山,又有以型取勝的神奇萬佛山、七彩飄帶峽、萬卷天書峽、巨型轉經輪等絕世奇觀,是真正意義上的地貌大觀園。上述景觀孤傲稀缺,磅礴大氣,以特有的稟賦傲立於世,帶給人強烈的震撼。
外星谷星際主題地質公園以豐富多彩的地貌景觀向人們展示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千姿百態的地貌造型令人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億萬年風雨滄桑,大自然出神工鬼斧,上蒼的偏愛垂青,造就了千古秘境峽谷。
攝入眼帘的是夢幻般的岩石造型,千姿百態,神態各異,相互輝映,奇妙無比,帶給人的震撼別具一格,仿佛進入星際空間:星辰幻境、萬象山谷,形成了「魅力白沙溝、夢幻外星谷」的強大視角衝擊力。
在宇宙中,每一個星球都在獨自運轉,孤獨地運轉。在地球上每一個山谷都在千百萬年的時間裡獨自存在,孤獨地存在。在人世間,每一個人都生活著,帶著最著名的那三個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孤獨地生活著。
張掖大佛寺為何能屹立千年,成為西北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
記得有人這樣形容這裡,滾滾黃沙,千里丘壑,北風呼嘯著捲起亘古山河。一片青山、一方天地,隱藏著一個陳舊的古城。虔誠的信徒不遠萬里、漫步黃沙,在風雨里丈量著腳下的路。他不會迷失方向,也不曾喪失信念,因為前面不遠處就是夢想之地,佛光普照的千年古剎,那裡有豐富的經藏,最虔誠的信徒,和普度眾生的能量。
「張國臂掖,以通張掖,」古城張掖經歷多少風霜,依舊屹立在西北邊塞的重要防線上,古絲綢之路的重鎮。
總之張掖經歷無數戰火風霜,歷史十分悠久。而其內名勝古蹟諸多,最富有盛名的當屬大佛寺。千年古剎大佛寺可謂是張掖的標誌性建築。
佛寺門口牌匾上書「大佛寺」三個金黃大字,威風凜凜。進入寺院出現眼前的是三個金碧輝煌的樓牌,上格書「佛法無邊、佛國長春、普放光明」金黃行書大字,其後是一塊巨大廣場,中間一個超長巨大的青銅香爐,裡面香火旺盛,青煙繚繞,頓時迎面撲來一股佛光,吹乾心中嘈雜,只剩下虔誠和寧靜。
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似乎也很難找到某一條交通孔道,如河西走廊那樣,沉積了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中佛教文化的遺蹟,尤其燦爛輝煌。西域佛教的雕塑與建築藝術、曾經強盛一時的早已消失的民族,將獨特的印記深刻在許多石窟和佛寺之上,瑰麗又神奇,呈現與內地佛寺異樣的色彩。
大佛寺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張掖大佛寺源於漢晉,創於西夏,興於元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剎。東晉時期,涅宗師曇無讖到河西走廊一帶弘法,涅教義在張掖廣為傳播。
凡是天下的名剎,無不獨特。或是建築,或出高僧,或存文物,或有傳說。張掖大佛寺,幾乎一切皆備。它的出名,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據說唐僧取經時也到過大佛寺,瞻仰過寺院、流沙河擒拿沙僧、高老莊豬八戒招親等神奇傳說也出現在大佛寺內的壁畫上。元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築和張掖的繁華所嘆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殿內上方側睡如來佛,兩側一對聯書「 一覺睡西天,誰知夢裡乾坤大; 隻身眠凈土,只道其中日月長。」
真正威嚴大氣,剛正不阿,給人一種靈魂的震撼和肅穆,忍不住雙手合閉去參拜,去聆聽最深沉的智慧。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難明。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她勸導每個人的心靈得到寬慰,煩燥的心緒求得平和,今天寺廟裡的香火僅僅成了一種形式,它的最大功用價值是旅遊的一個景點。佛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段積累,它折射出的閃光點仍然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這是甘州在前進中發出的最和詣音符。
大佛寺,修繕數十次,到現在九百多年了, 並且經歷過無數次的災難,但是它巍然長存。 它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華和衰落,也見證了佛教東進的過程,從古至今有多少大德高僧在這裡誦經坐禪,已無從一一考證。
絲綢之路新發現,甘肅具有世界壟斷性旅遊資源,張掖平山湖大峽谷
億萬年風雨滄桑,大自然神奇造化。這裡峽谷幽深峰林奇特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將五彩斑斕的山體鐫刻成一幅幅無與倫比、攝人心魄的山水畫卷。
曾經走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風景。但像平山湖大峽谷這樣外在讓人驚艷,內里讓人敬畏的地方,還是屈指可數。
張掖平山湖大峽谷距離張掖市區約25公里,是迄今為止中國離城市最近的集自然奇觀、峽谷探險、地質科考、民族風情、自駕越野等於一體的復合性旅遊景區,是張掖地貌景觀大觀園中最美的景觀之一。被《中國地理雜誌》及中外知名地質專家和遊客譽為"比肩張家界"、"媲美克羅拉多大峽谷"、絲路之路新發現!
游過石林的人都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當你來到平山湖大峽谷,感覺與石林毫無二致,只是構成材料有所不同。億萬年的滄桑,風雨雕飾,神奇造化出幽深峽谷,峰林奇特,五彩斑斕的山體,造就出無與倫比的、攝人心魄的巨幅山水畫卷,令人流連忘返。
步入迷宮一樣的峽谷,置身於縱橫交錯的溝壑,成林的群峰,猶如世界建築大師巧奪天工之作,讓人目不暇接:林立的樓群,雄奇的宮殿,忠實的將軍,出海的神龜,揚帆的大船……
峽谷以流水溝壑為基本特徵,山勢低且平緩,以沙石山為背景。主要以紅白和赭紅色為主色調,色彩略顯灰暗。多呈圓錐或柱狀,造型奇特。這裡峽谷幽深、峰林奇特,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將五彩斑斕的山體鐫刻成一幅幅無與倫比、攝人心魄的山水畫卷。
平山湖大峽谷彙集了您無法想像的所有景色。你不必出國。您可以輕鬆地在這片草原,戈壁,森林,雪山和峽谷中釋放您的感受。這裡的民風很簡單,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民族風情十足。
甘肅修在懸崖上的石窟藝術群馬蹄寺,是河西走廊上的朝聖聖地
靈秀馬蹄寺,可以說1800多年以前就已經出名,郭荷、郭禹、劉昞等先賢大儒們從這裡把儒家思想傳播至這個河西走廊,並延伸至絲綢之路,影響及其久遠。
傳說藏族英雄格薩爾王騎著自己的天馬路過馬蹄寺,天馬被馬蹄寺優美的自然風景深深折服,於是天馬就想在此停留下來歇息觀賞一會,它尋找的一個陰涼的地方就是現在的馬蹄殿,馬蹄子剛一落地,格薩爾王一勒馬韁繩,天馬騰空而起又飛走了,而馬蹄印卻永遠地留在了這裡。漸漸的,慕名而來的僧侶們在這裡建造了屬於他們的居所,也正由於這個神奇的馬蹄印跡,「臨松山」改名為「馬蹄山」,「普光寺」也便成為「馬蹄寺」。
據史料記載,馬蹄寺石窟群,從東晉以來,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國到現在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齊稱為河西佛教勝地的三大藝術寶窟。
馬蹄寺,是張掖古人嘔心瀝血的傑作,那裡有能以假亂真的佛像和那精美的壁畫,美得無法形容。
馬蹄寺和諸多西域名寺一樣,那時的佛教寺廟在河西走廊多以窯洞石窟的形式。河西走廊的很多砂岩地質因乾燥非常適合鑿洞,成為出家人的修行之所。
馬蹄寺修建在大山的懸崖峭壁之上,傳說是漢朝著名的霍去病將軍建造的。它取名馬蹄寺是因為上馬蹄寺的石階旁邊有一塊大青石,大青石上面有一個馬蹄印,傳說是霍去病將軍騎的馬留下的。
峭壁上數不清的佛龕,凝聚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多少志士先賢為弘揚佛法將生命全部詮釋在馬蹄寺的懸崖峭壁上,傾瀉在石窟里,他們用生命構築成一道獨特亮麗的人文景觀,讓後人尋訪他們的足跡,封存永世的敬仰。
馬蹄寺的石窟規模排在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石窟之後。又處在河西走廊這條要道上,不難想像那些東來西區的求法僧在馬蹄寺掛單的情景,這裡面或許有過玄奘法師的身影。
寺的周圍分布著大小不等的廟,每一座廟裡都供著不同的佛像。原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千佛洞。我十分驚嘆,古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在懸崖峭壁上修建了這些佛教建築。也許,這這也是馬蹄寺神秘的其中一個原因。
站在山腳下,我仿佛看到用繩索將自己身體懸掛在半空中的僧侶們,用生命和鮮血開鑿峭壁佛龕的情景,耳邊傳來了「叮鐺」作響的錘聲、釺聲,這迴蕩在山谷中的聲音,是對佛祖的禮讚,是西天極樂世界彈奏的動人心弦,那心弦超越了天界,震撼著所有生命的靈魂。
刻在懸崖的三十三天石窟是馬蹄寺的最高處,上下七層共二十一窟,呈寶塔形排列在百米多高的懸崖上,外形象一座佛像塔鑲嵌在絕壁中央,雄偉壯觀,氣勢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