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都喜愛成都這座城市?如今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拜訪者

2019-11-30     旅行的信仰

成都如詩,一直熠熠生輝地刻在石頭上,等著有緣人去品讀、去描摹、去朗誦;成都如水,一直晶瑩剔透地流淌著,等著追夢人去汲取、去播撒、去飲用。
成都之美,難以描述,靜默的美、詩意的美、恬靜的美、洒脫的美。我想真正去過成都的朋友,都會對它念念不忘,都想與它再發生些故事、再產生些情愫、再碰撞些化學反應。如此才不枉千里迢迢前來成都,體驗都市中的慢生活。

成都如詩,一直熠熠生輝地刻在石頭上,等著有緣人去品讀、去描摹、去朗誦;成都如水,一直晶瑩剔透地流淌著,等著追夢人去汲取、去播撒、去飲用。

如今的成都,天氣應該漸漸涼爽起來、樹葉也應該一點點地泛黃起來、秋風正一絲一絲地吹起來。這個時節,最適合吃火鍋,熱氣騰騰的火鍋,正冒著香噴噴的熱氣,等著旅途中的人,來到鍋子前,歇歇腳,放下追逐名利的心,好好地體會這難得的閒適時刻。任由世界如何變幻得翻天覆地,我自有自己的追求和打算,靜靜地老去、靜靜地變得越發精緻。這或許就是成都的姿態,像一個靜默的詩人,在遠山頂上喝酒望月,等著你。

林徽因曾經說過,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其實,我也愛上了一座城,愛上了一座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成都。

古街青瓦錯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讓人恍若時空倒流。錦里興於秦漢,兩漢三國時期,蜀錦的生產作坊主要集中於此,被稱為錦官,又叫錦里。唐宋時錦里成為成都的代稱。

錦里不長,這條不足400米長的老街上,集中了近百家的各色店鋪。錦里不寬,倘若回到明清時代,兩輛馬車擦肩而過,還嫌擁擠。然而,你到成都來,不逛逛錦里就不算了解成都。這條既不長也不寬的街道號稱西蜀第一街。

看那窗下流水,看那柳蔭拱橋,看那品茶下棋老者,看那撫琴演簫少女,才真正品味到老成都老錦里的生活與文化風習,才真正感受到那屋檐下、廊橋邊、溪流中、柳蔭里的老民居氣息,才真正撫摩到老錦里滄桑歲月的脈動,尤其是那一灣幽幽流水、竹籬柵欄和民俗記憶牆,讓人饒有滋味的咀嚼錦里綿長滋味……

錦里還是很成都的,不信,你到錦里戲園子花上幾十元,一邊喝茶一邊看演出,四川清音,變臉,川劇,一邊鼓掌一邊叫好,忘記了流年,忘記了時光,那一刻,我才真的感覺很閒適很舒服的成都了。

在錦里的盡頭,有一池小小的碧水,半疊假山,幾枝清荷,數尾紅鯉,倒是有幾許闌珊的詩意。

夕陽西下,錦里花燈初上,我徜徉在石街木樓間,邊走邊賞讀那蘊意深遠,筆走龍蛇的樓門楹聯,錦里儒雅的氣質令人讚嘆。

繞過那清幽的青石板,卻依然回望千年的流韻;在暮靄的古巷裡靜靜地徘徊,漣漪的心事倒影如水;只為覓一場歷史古蹟的舊夢,尋一卷博大深遠的古畫;領略那久遠的文明與傳說,品味那民俗風情與風味小吃。這,就是古街塵緣,古街歷史。訴說著成都日漸久遠的故事。

一街一景,景中有景。長長的巷子透著一份寧靜,兩側的古建築,參天的古樹描繪著歷史的畫卷,講述著歷史的記憶;那虛掩著的各式大門,那門前的石刻,那牆上爬著的綠色小精靈,那木質窗格上的精美圖案,那雕梁畫柱,那各種形狀的刻有浮雕的水缸,還有街邊的竹椅,藤椅……無不是一幅幅具有濃郁懷舊特色的老照片。

坐在街邊,泡一杯功夫茶,那精湛的功夫茶表演柔中帶剛,剛中有柔。各種造型動作,收放自如,如高山流水,一氣呵成!伴隨著喝茶人的叫好聲,圍觀人的掌聲,表演者則把自己的絕活表演得淋漓盡致!

一走進寬窄巷子,一陣清風迎面撲來,像是一位溫婉大方的女子上前迎接你回家。街道兩旁的四合群落眾多,到處可見成都少城遺存和百年原真建築。

一條古街,承載久遠的文明與傳說,記錄著民族的繁榮與變遷。讓你感受到不一樣的氣息。

我們穿梭於老街道,看斑駁的門臉,潮濕的牆角,與這些韻味十足的舊時光合個影,這一刻,我們的身影和誠摯的情感也鐫刻於這古蹟里了。巷子裡,獨具特色的蓋碗茶總有聊得不亦樂乎的成都人品著。不由自主的我們的心也融入到這份閒里了。

寬窄巷如今多被改造成了餐飲店,一間間頗具古風的門臉兒和深深的庭院,中式的布置,讓時尚男女找到了新玩具,讓遊客又多了一個地方去尋奇。

身披燈紅酒綠的滾滾紅塵,卻有一份超脫的悠然,在這裡千年的離合悲歡已經散去,精彩的戲幕仍然同著舊光陰上演。

成都生活的隨意,文人的雅趣,在寬窄巷子極為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位置,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天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yMwu24BMH2_cNUgZas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