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肉不僅味道鮮美,最主要的是它的營養價值非常高,我國北方地區,吃貨們把驢肉的地位抬得很高,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一說。就拿我們河北趙縣的固城驢肉來說,也是赫赫有名的神品名吃。甚至有趙縣開殺鍋的誇下海口,吃過咱的驢肉,其他地方的驢肉就可以忽略。
其實,我國有名的驢肉很多,如青州府夾河驢肉、河間驢肉燒餅、廣饒餚驢肉、保定漕河驢肉火燒、曹記驢肉等等。這次到到河南焦作旅遊,就遇到一種當地特色小吃,叫「鬧湯驢肉」。 這名字聽起來好怪,朋友們說就沖這名字也要嘗嘗。
為什麼叫鬧湯驢肉呢?當地人告訴說,鬧湯就是精製而後的陳年煮肉老湯,富含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膠原蛋白,維生素,礦物等營養元素,是滋補健身的佳品。說白了,鬧湯驢肉就是老湯煮出來的驢肉。
這與我們趙縣當地的固城驢肉製作方法大同小異。固城驢肉除了用「百年老湯」外,靠的就是一個「燜」字。生肉入鍋前先用清水泡,然後投入佐料袋,急火猛攻煮至六成熟時,撤掉大火「燜熟」。 熟肉出鍋後,色澤紅潤,紋路清晰,綿軟鮮嫩,肉質細膩,瘦而不柴,醇香可口。
再看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的懷府鬧湯驢肉。同樣先把要煮的驢肉放在冷水裡浸泡,每小時換一次水,直至水清肉白方放入煮鍋,浸煮十分鐘左右,再換水兌佐料再煮熟。煮熟後,肉湯呈乳白色,香而爛和,肥而不膩,營養豐富,老幼咸宜。
據說過去的製作方法是將驢肉煮成淡驢肉,切成薄片,用荷葉包著,再用幾種香料煮湯,調成糊狀,澆在用荷葉包好的驢肉上,稱為鬧湯驢肉。在選料方面:殺活驢不殺死驢,殺肥驢不殺瘦驢,殺口輕驢不殺老驢。
相傳,懷府鬧湯驢肉最早起源於沁陽城內一條很不出名的小巷,明清時期就已出名,至清末達到鼎盛。最早的時候,胡同內一董姓人家將自家種完地後閒下來的一頭驢殺掉,精心製成小車驢肉上街出售,沒想到立時兜售一空,從此就干起了賣驢肉的營生。久而久之,驢肉越做越香,賣驢肉的戶也越來越多,相繼出現了胡、靳、王、徐等各家。因沁陽古為懷慶府治,商業發達,商賈雲集,每天都有各州縣的客商雲集這裡批肉販往各地。從此,懷府驢肉遠近聞名,這條小巷也因此得名「殺驢胡同」,一直流傳至今,名聲越傳越廣。
乾隆皇帝南巡過懷慶,品嘗了懷慶府驢肉,連聲叫好。贊其湯鮮肉嫩、香味四溢,食後沁人心脾,回味悠長。
導遊說,外地遊客到了焦作,不吃鬧湯驢肉,就像沒有到焦作遊玩一樣,將是一大憾事。如此說來,這懷府鬧湯驢肉我們還真的吃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