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關村周圍彙集了各種實力雄厚的小學 圖 | 東方IC
4平方米有多大?
它相當於一張大號雙人床的面積,勉強能夠容下4個並排躺著的成年人。
在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裡,它差不多是一間廁所。
在一幢別墅里,4平方米也就用來安置一個大浴缸。
但有時,4平方米也可以承載一個完整的家,住進一家三口,甚至一家四口。
北京胡同
這樣的房子就藏在北京東城區東四環附近的胡同里。
成捆電線從人們的頭頂架過,破敗的門窗和外牆,沒有電梯,總價卻高達100多萬。
家長們擠破頭去買,僅僅為了史家小學的一個學位。
直通清北的史家小學
比這更悲慘的是,在北京,有的學校不是有錢就可以進去的。
作為政商名流後代的直屬小學,如果沒內部關係的話,就算你砸鍋賣鐵買到附近的學區房,最後也可能被調劑走。
同樣傳奇的還有北京四中,最負盛名的官二代學霸集中營,現在也開設了國際班和留學預備班。
出身於高知分子家庭的高曉松也曾就讀於北京四中,碩士在他們家基本就等於文盲。
北京有兩種中學,北京四中和其他中學
舊錢(傳統權貴)家庭的孩子,從不考慮學位房,他們從出生開始就坐上了「頂級教育資源」的直升機,畢業之後條條大路通羅馬。
新錢(新晉富豪)家庭則拼家產,直接把孩子送到最好的私立學校,接受西方精英教育,目標直指清北或藤校。
杭州某學校外,大批家長在等待考試結束 圖 | 東方IC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出身中上流階級的孩子,獲得頂級教育資源,人生的「正軌」就是考入頂級大學,成為新一代社會領袖。
而普通工薪家庭,只有讓孩子就近入讀普通公立學校,或砸錢進爛私校,至於下一代的未來會怎樣,聽天由命。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你的孩子,在接受義務教育之前,就已經被分級了。
贏在起跑線
擠破頭也要去私立學校
為什麼家長擠破頭也要送孩子去私立學校?
先來看一個現象。
去年全國中小學課外輔導的收入8000億,趕上了一個大省的財政收入,僅北上廣深就占了半壁江山。
家長送孩子上輔導班已經瘋狂到了什麼程度?
四五年級需要的奧數成績,孩子們要在幼兒園大班時報學而思的奧數班開始訓練,因為一票難求,需要全家上陣去搶名額。
家長通宵排隊報名幼兒園
奧數班裡,孩子們一坐兩小時,根本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需要坐在身後的父母奮筆疾書、回家再給孩子講一遍。
在課堂上表現好的孩子,不是天才,往往是因為已經刷了二遍課。
在家長群里,每天都有人刷「攻略」,一個成功進入名牌小學的媽媽還在反思:
幼兒園時候再多上兩個英語班就好了,把英語夯實,小學就可以專攻奧數了。
不少出國留學機構專設留學培訓班 圖 | 東方IC
我們都知道奧數在生活中沒有用,為什麼還壓榨孩子去學?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進私立學校的敲門磚。
進私立學校分兩步:簡歷關和面試關。
簡歷關要看家長背景、也要看孩子各種證書;
面試關看英語、數學、看圖說話各種能力,其中比較關鍵的就是數學能力,因為大家都認為數學最能代表智商。
獲得這塊敲門磚,就是家長們拚命給孩子報各種班的原因。
在小城長大的孩子,從沒覺得上幼兒園、小學還要費勁。
但大城市優質資源集中,進了好幼兒園才能進好小學,進好小學才能進好初中,進而到好高中、好大學。
學渣逆襲的事情,現在基本不存在了,因為學習潛力在小學就被充分挖掘了。
好多人會說,小時候沒心沒肺地玩,到了中學再努力考個好大學,對不起,這在一線城市不會發生。
絕大多數中產家長們不願意把孩子送進「菜場小學、菜場中學」,和農民工子女上同一所學校。
在上海,最厲害的高中被歸類為「四大名校」、「八大金剛」。
排名最靠前的上海中學,一本升學率是100%。
大部分孩子在小學、初中階段痛苦過了,進了好高中,基本就是躺著進好大學。
上海中學
那麼,能考入「四大」、「八大」的初中是哪些呢?
有人做了統計,按照這些學校的入學人數,排名前十的學校已經有9所是私立學校了。
也就是說,上海的好初中,已經是私立的天下。
上海大約有110 所認證的國際學校,還有4.1萬名學生就讀於「中國人辦的私立學校」。
平均一年學費大約12萬元,絕大多數是同時提供中外課程的國際雙語學校。
2018年北京市小學生排球比賽
而在北京,海淀區的小學生,好多5歲還沒上學就提前學習了。
競爭在三年級達到白熱化,苗子在四五年級就被掐走,這些優秀的孩子在10歲或者11歲就預定了未來的名校入場券。
他們大多會參加競賽,競賽課外輔導的費用是每個月4-6萬元。
用家長的話說,「好學校好成績,那都是拿錢墊出來的。」
一般家庭一個月花好幾萬真花不起,從高一開始學,一直學到高三,單科就得準備100萬以上的現金。
一個北京網友在微博上說,他是最最普通家庭的孩子,但從初一到高三,花的補課錢也要幾十萬。
前段時間北大附中改民辦,一年光學費6萬,但幾乎沒有人聲討學費太高。
這大概就是以後的趨勢,北京的好初中都將慢慢私立化。
北大附中
有些地方可以花100%的時間在刷題上,但是京滬的孩子還要分精力在拓展上,高考滿分660分,很多軟實力在成績之外。
和村裡二狗、翠花比成績,還是和全國精英的後代比綜合實力,難度係數是不一樣的。
這種教育的未來是什麼?也許可以參考美國教育。
美國教育是有明顯階層區分的,也與他們的社區房價有關,各階層的教學方法和培養目標完全不同。
普通工人階級的學校,強調遵守規章流程,死記硬背,強調課本的權威性。
而中產和精英家庭的教育,強調一些創造性和獨立性。
某中學國際部學生在畫上海老建築 圖 | 東方IC
「寒門出貴子」越來越難。
因為「寒門」都在讀普通中小學,還在減負,也學不到更多的東西,而私立的孩子們已經跟國際接軌了。
父母沒錢還想逼孩子上名校,以後在一線城市都會很困難。
而真正精英家庭的孩子,都是衝著「藤校」去的。
精英家庭的「爬藤」之路
錢和資源墊出來的
中國大陸已經成了美國高校國際生的第一大來源地,背後都是支付得起百萬元級別大學教育費用的家庭。
每年4月,當幾百萬名高考生開始衝刺時,幾萬封開頭寫著「Congratulations!」的通知書正從地球的另一面飛來。
哈佛大學(常春藤盟校)
精英家庭的孩子從小讀私立國際學校,大多是準備留學的。
馬化騰和馬雲靠購買幾百萬債券,紛紛把孩子送到香港的漢基學校就讀。
沙溢、李湘、黃磊、陸毅、王菲等明星的孩子讀的也是私立國際學校,僅一年的學費動輒15-30萬。
這些不到10歲的孩子,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會打高爾夫、馬球、網球……
每年去美國參加夏令營,一次就是幾萬元的費用。
即使是可負擔性較高的普通國際學校,按最保守的一年學費10萬元上下,從高一開始進行留學規劃來計算,一個國際學校學生念完國外本科也需要超過200萬元了。
普通家庭覺得這是天價,但是這點教育經費,對精英家庭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你想想,現在一線城市的孩子,有多少是全國高考精英的後代?
當年通過hard模式考進名牌大學的父母,會放養自己的孩子?
在電影「死亡詩社」里,主人公佩里進入嚴苛的私立學校,父親早就為他鋪好了光明的前景:
「來這裡上學以後可以考進名校的醫學院,然後你就可以當一個醫生,那時候你的生活會相當的好,你那時候想做什麼我都不攔著你,在那之前,先把我精心設計的路走完」
事實上,那時候只要在這些私立高中取得一席之地,無論成績是A還是C,最後幾乎都能進入頂尖大學。
但是現在,頂尖大學為了適應社會需要,紛紛調整了原來的錄取標準。為了選拔出引領技術革命的人才,把學習成績列為更為重要的入學指標。
進入高等學府再也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了。
尤其是劍指「藤校」的中國學生,有錢是基礎,其次也得學習好。
賓夕法尼亞大學(常春藤盟校) 圖 | 東方IC
SAT考試滿分1600,成功進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麻省理工等頂級高校的學生,平均分都超過了1500。
這個只有前1%的考生能達到的標準,是申請美國「常春藤盟校」乃至前20名大學和頂尖文理學院的「標配」。
此外,國際學生還要考到托福110以上,這是只有4%高中考生能達到的成績。
過了這條線,才有資格來參與「爬藤」遊戲。
一份標準的藤校申請成績單,要包括接近滿分的SAT學科考試(物理、化學、歷史等學科選擇兩門)、優秀的高中成績單,以及「AP成績」,即學有餘力的高中學生可以參加的大學預科課程。
如果還能精通一門第二外語,或是給自己包裝一個完美的背景形象,就更加理想了。
如果不能「花錢買文憑」,那麼就「花錢買輔導」。
精英家庭給子女從小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從而讓孩子的各項成績達到「藤校」錄取標準。
以前大家覺得:
只會學習的人才是鄙視鏈的底端,真正酷的人,誰會在意考了幾分?
但沒幾個人會注意到,比你有錢的人正在比你更努力地學習。
又一次圈層分級已經悄悄完成了,並且在進一步固化。
新一輪圈層分級
正在悄悄形成
教育平等的時代早就過去了,下一代的孩子交朋友大概只會是同一階層的人,因為家長已經通過擇校「凈化」了他的交友環境。
無數中國家長的努力,反而在促進這種固化的形成,大陸城市正在向香港無限靠近。
香港某私立國際小學
後代能在香港就讀國際學校的,非富即貴。比如:
李嘉誠的長孫和劉鑾雄的孫女在漢基國際學校;
董建華的三個孫女和李澤楷的兒子在弘立書院;
趙薇的女兒在耀中國際學校;
張學友的女兒在哈羅國際學校;
楊千嬅的兒子在英基白普理小學;
伏明霞、張柏芝、蔡少芬的子女都在基督教國際學校
……
李兆基更是直接向哈羅香港國際學校捐助了一大筆款項,為李家2010年出生的三胞胎長孫預留學位。
要想進入香港這些知名的國際學校,還要買天價債券,而且不保證100%入學,只是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錄取機會。
香港弘立書院
目前香港最貴的國際學校債券是弘立書院,本金券面值600萬港幣,只能轉讓不能退款,在大陸市場一度被炒到1000萬港幣。
這註定只能是少數人的遊戲,絕大部分香港人基本不會做逾越階層的事情,因為沒有能力,也沒有希望。
但是在內地大城市裡,新中產依然在試圖使自己不掉隊的同時,擠入一個新的階層。
前幾天,一個朋友跟著去參觀一個國際學校的新生面試,回來之後她說:
「別的小孩光簡歷就有這麼厚」(她用拇指和食指比出了大概十幾頁紙的厚度)
本來抱著 「小學之前快樂成長」 態度的她,立刻給女兒報了幾個補習班,「趕在明年也有點內容去寫簡歷」。
哈羅香港國際學校
上國際學校的姿勢不同,得到的體驗也不同。
一個靠家裡關係打條子進了著名國際學校的網友發帖抱怨:
雖然兩夫妻合力能夠承擔兒子的學費,但一到家長會和學校活動,看著門口成排的豪車,總怕孩子心裡會自卑,想著是不是以後應該租個車去。
一個自稱是 「工薪父母」 的網友從去年3月份起,為高一的兒子記錄申請美國本科的過程。
在他羅列出來的將要支出的項目中,包括了:
SAT培訓費48000,高中學費45000 x 5;
兩次美國旅行和夏令營13000;
以及出國考SAT費用30000等,總共473000多元。
「今後再負擔美國本科 4 年…差不多還要準備150 萬…賣一套房子吧。」
這種 「砸鍋賣鐵」 的尷尬,被隱藏在光鮮的表面之下。
從跟帖的情況看,這麼做的家庭不在少數。
身邊朋友反映,連三線城市的私立學校也越來越搶手了。
進門費就得五萬,而且一年的生活費1萬,這對於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太難了。
讀了私立學校就能成為精英嗎?不一定。
那為什麼都去讀?因為焦慮。
精英家庭的孩子讀貴族私立學校,從不考慮經濟狀況和未來,因為他們只需要順利完成學業,畢業之後條條大路通羅馬。
而那些中下階層的家庭,費盡心思,但是開錯了門,最後可能無路可走。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出國留學後,在國外找不到工作,回國後又不適應,工資還不如一個應屆畢業生的原因。
史丹福大學(矽谷的搖籃)
有的孩子甚至私立國際學校讀到一半,因為家裡無力負擔,只能放棄。
大部分中產家庭焦慮結出的果,還是得自己消化。
最終只會有一小撮人,拿著最好的資源,讀最好的學校,主導著上層社會和精英階層。
在中國家長的努力下,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你選擇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
你會讓孩子出國留學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