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企業越管反而越亂?這4個原因值得管理者反思

2019-06-17   笑談管理

與幾個老闆朋友聊天,自然離不開管理的話題。有個老闆講,以前帶一幫子人做事,整天忙來忙去不覺累,現在企業大了,感覺比過去累多了。還有個老闆講,自己下大功夫抓內部管理,不抓覺得還行,怎麼覺得越管越亂呢?

根據自己的管理體會,子斫分析,拋開企業外部因素不談,拋開企業的長遠發展不談,僅就企業的內部管理問題,覺得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沒有做到管理方式的及時轉變

企業創立初期,從幾個人到幾十個人,再到更多一點的人,張三李四王五,別說具體的業務,就是一個人頭疼腦熱、發燒感冒,老闆都清清楚楚。不需要開會,不需要流程,甚至不需要什麼制度,老闆吆喝幾嗓子,所有人都知道今天該幹什麼,這個星期該幹什麼;也清楚哪些東西是絕對不能碰的,碰了就會丟掉自己的飯碗。

企業發展了,規模壯大了,人員也多了,由幾十號人到了幾百人、幾千人。這時候,老闆的嗓門再高,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聽到你的聲音。老闆再繼續沖在前面已經不可能,只能在中間給大家鼓勁,或者在隊伍的後面監督。

這時就會發現,老闆的任務不再是具體的業務,而是主要側重對人的管理了。並且所管的人,也不可能是全體員工,而僅僅是身邊的副職,或者中層,最多到車間主任一級。吆喝不管用了,只好通過一些會議來提出要求,再由各級管理者一層一層地傳達下去。

這種情況下,如果個人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不轉變,還像過去那樣管理,已經不起作用了。到了這個階段,老闆就必須依靠管理團隊,而不再是老闆一個人,由一個團隊來承擔管理的責任。如果繼續由老闆一個人來管,當然會累了。所以,到了這個階段,老闆就必須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應該合理授權,將權力和責任分給其他的管理者。

第二,沒有建立規範的制度體系

我們說,企業小的時候不需要制度,最多有那麼勞動紀律、工資發放等等幾個制度就可以了,制度多了反而限制了大家的主觀能動性。但是,企業大了,人多了,事也多了,沒有制度是絕對不行的。

有次和朋友一起去看了他的企業,特意讓他找來了他們的制度。簡單一看,我就知道他們的制度有問題,主要這麼幾方面:一是不規範,要麼制度太空泛,要麼制度太細;二是不系統,基本制度不全,有的還是部門的制度;三是不銜接,制度之間、前後制度之間矛盾。可想而知,這樣的制度怎麼可能在企業執行下去呢!

又去了另一個朋友的企業,他們的制度應該說是相當地規範,一問才知道,他們是花錢請了當地的一家所謂的諮詢公司給搞的。再看內容,可以用「全國通過」來形容,這樣的制度要在他們企業落實下去,可以說是白日做夢。

筆者認為,制度必須根據企業實際來建立,方能發揮制度的應有作用。一方面不能太粗,一方面又不能太細,再一方面必須形成制度體系。太粗,沒法落實;太細,執行成本太高;沒形成體系,制度之間就互相打架。

有些老闆認為制度沒用,也有不少管理者認為制度沒用,這是十分荒唐的。打個比方,如果把企業比作一輛轎車,那麼你是想讓這輛轎車在什麼樣的道路上行駛呢?是跑在鄉間的土路上,還是跑在省道上,還是跑在高速公路上,就要根據轎車的情況,還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去修建什麼樣的公路!制度建設亦如此。

制度沒有建立,或者制度不規範、不完善,必然給管理帶來若干的問題,有章難循,必然導致有章不循。因此,應該儘快建立起適合自己的制度體系,來促進企業的不斷規範。

第三,沒有形成良好的執行制度氛圍

制度建好了卻執行不下去,如同高速公路有了卻就是不上高速,還在鄉間土路上亂沖亂撞。大家為啥不想上高速?一方面是過去慢悠悠的狀態早已習慣了,反正大家都快不了,這多好呀;另一方面是自己的駕駛水平不行,害怕在高速公路上拋錨出事故。

制度建立易,執行到位難。制度能不能執行到位,關鍵在老闆的決心,在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努力,它和基層員工沒有多大關係。

推行制度管理,可以促進企業從「人治」走向「法治」的步伐,這會讓一些中高層管理者有些失落,因為沒有了「當官」的威風。另外,一些管理者還放不下早已駕輕就熟的「人對人」的管理方式。所以,制度能不能執行到位,關鍵在於企業的中高層,中高層問題解決了,制度落實自然就不會有多大阻力。

應該看到,制度管理表面上看似麻煩,如果真正落實到位,就會體現出它的優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這是因為,企業中的大量例行工作,不是靠人來管理的,而是靠制度來管理的,該誰負責就誰負責,只要嚴格按制度執行就可以了,是不需要企業的高層來研究的。高層需要做的,就是要及時研究解決那些少量的、突發的、緊急的例外事項。

這樣的話,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就得到了保障。否則,不光是老闆累,其他的中高層管理者也都跟著起累。

第四,沒有建立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

沒有考核,就沒有管理。沒有考核,制度也難以落實到位。沒有獎懲,考核將毫無意義。考核應該考什麼?一是對人的考核,二是對事的考核。對人的考核,也就是對人的行為的評價。對事的考核,也就是對人的績效的評價。

對人的行為考核,相對是簡單的。對事的績效考核,相對要複雜的多。考核易粗不宜細。有的專家講,考核越細越好,譬如那所謂的360度考核,純粹是扯淡,奉勸老闆們千萬不要那樣做。

因為企業的人越來越多,老闆的聲音在基層已越來越難以聽到,要貫徹決策層的意見,要傳遞老闆的意志,那就要建立考核體系,讓企業在預定的軌道上運行。

完善的考核體系,可以讓企業處於受控狀態,可以對各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領導能力做出公正評價,可以對企業各個業務單元的績效做出合理評價。創建企業公正的氛圍,是留住核心人才的關鍵,更是打造良好文化的基礎,更是企業從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的基礎。

反之,企業對各個單位的評價,對各個部門的評價,上級對下級的評價,都僅僅憑著個人印象和好惡,不能做到公平公正,長期這樣下去,必然導致互不服氣、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等等歪風邪氣,對企業極其不利。人最累的,不是身體上的累,而是心「累」。通過考核評價,創造一個良好的企業氛圍,讓大家都能「心」不累地舒心地工作。

說了以上這些,還有一條最為重要,就是用人的問題,這裡不做論述。

簡單總結幾句: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點耐心,要像養孩子一樣,該立規矩的時候就立規矩,該處罰的時候也不要心軟,到了哪個階段就採取哪個階段的相應措施,不要輕易相信「樹大自然直」的傳說,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不斷地澆水和施肥,這棵大樹就一定會枝繁葉茂。做管理不是做一筆生意,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都要不得,需要依靠點點滴滴地積累和持續不斷地優化方能見效。

管理是個技術活,無論是壓力管理還是激勵原則,都需要一套系統完善的知識體系。藉此,推薦一款個人成長課,涵蓋「運營、 營銷、管理、激勵、領導力、股權、戰略、商業、文案」等,實用落地。

如果感興趣,請點擊下面的"了解更多" 連結,助你2019,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