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鹿晗新專輯看「流量偶像」的價值與轉型

2019-04-19     呆若木一

如果你身處娛樂界網際網路之中,你會發現它時常呈現出一種奇特的架構,即「沉默的螺旋」(傳播學概念,人們傾向於隱藏自己相對小眾的觀點)變體。

這種「螺旋」在娛樂界尤為顯著:人群占少數的「粉絲圈」通過轉達、評論、點贊帶來了巨大的聲量,而人數占多數的「路人」選擇對相關議題保持沉默。他們一是懼於暴力不敢發言。二是沒興趣發言,對圈中事不感興趣。

這種喧囂與沉默的冰火之歌充斥著中文網際網路,圍繞著「偶像」而來,「偶像」成了原罪背負者,以至於現在路人對「偶像」很難有什麼好感。

單單批判「流量偶像」帶不來什麼現實意義。不如深入其中,去看看它的成因、必然性與局限性。

在上個世紀,「偶像」是與「實力」相對的一個稱謂。當時的媒體與評論界喜歡劃分「偶像派」和「實力派」。但在千禧年前後,南韓的練習生制度與偶像男團選拔制興起,「偶像」的定義逐漸發生了變化,重塑了整個亞洲的娛樂工業。

重新定義後的「偶像」向受眾提供的,是一整套「體驗」:視覺、聽覺、深層情感投射。

歌手,從音樂和演出,到視覺Artwork,MTV,再到歌中書寫自我,塑造藝術人格,使得聽者能夠聽出歌曲之外的深層次人性,它會附帶豐富的人格屬性使審美體驗更加豐滿。我們會向這個形象投射我們自身。同理,偶像們的作品與表演之外,延伸出的人格也是受眾欣賞與共鳴的對象,這也成為了「偶像經濟」堅實的情感基礎。

以往,演員們隱形地位要高過歌手,他們形象即價值,能夠與商業無縫對接。歌手的大眾認知沒有視覺直觀。而由音樂走向「偶像」的一整套人性體驗,轉化為商業語境中的強帶貨能力,提高了歌手職業的地位。

這個模式確實啟示了不少(哪怕是)傳統唱片公司出身的歌手們。歌手愈發趨於人格化。歌手們地位提高,市場認知度提高,音樂的銷量被帶動,好處很多。

但這對整個音樂環境長期的競爭力而言,需要進一步探討。

探討的來源來自兩個現實的觀察:

第一,對於一個受眾來說,他喜歡的「人」是有限的,但他喜歡的「作品」卻可以是無限的。這也就是說,以人格為核心吸引力,圈子是有限的。以作品說話,潛力卻不會枯竭。

第二,亞文化圈子的封閉性問題。一旦一個偶像粉絲社交圈形成,隨著時間沉澱與人數擴張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形成自己的亞文化,從而趨於封閉。作為藝人,如果一直在消費這個社交圈的話,影響力將會緩慢下墜。

因此,藝人要長期發展,必然要出圈,要從「偶像」向「音樂人」等角色轉型,即從人格魅力主導轉向作品魅力主導,才能獲得更長遠的藝術生命。

試著以鹿晗為例來分析

鹿晗可以說是第一批開啟流量偶像時代的關鍵人物。比起基本功紮實、運作相對規範的先行者們,新一代流量暴發戶們似乎遠未達到其前輩的水準。鹿晗的運作並不讓大眾反感,或者說,並不過分打擾大眾。

鹿晗說「我之前在國外待了那麼久,也算唱著K-POP出來的,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K-POP在中國能流行,中國人唱的就流行不了?所以我還在找。」

他似乎一直在試圖探索這個問題。這或許也是他有相對穩固的音樂製作團隊(主要來自國外廠牌Djemba Djemba、Santell、Picard Brothers等,與一些優秀的國內Rapper與製作人)長期合作的原因。在彼此了解的情況下,鹿晗的音樂基本能夠反映這些製作人吸收的歐美音樂養分,同時以他個人的嗓音特質進行調試。

他試圖接軌國際,但與華語樂壇主流審美有一定距離。當樂壇主流依然是賞詞、抒情文化主導、重視Vocal的情況下,他選擇的歐美主流倒顯得有些「非主流」。花了很多心思,花錢請天價製作團隊,有時還不如幾句無病呻吟的歌詞有用。

鹿晗這次發布的新專輯《π-volume.1》,以「π」為概念,暗喻不重複自己,延伸音樂風格的「圓」的進取心,寓意著在「新鹿晗效應」下,鹿晗的音樂和π一樣無限不循環。兩首歌都是以往他相對較少觸碰的風格。

《劇中人(Imitation)》是鹿晗第一次嘗試Rap,是一首比較旋律性的Hip-hop,是嘻哈曲風中比較適合鹿晗的那一脈。因為鹿晗的聲音氣質相對溫柔、克制,硬核、黑暗的作品與他氣質不那麼貼合。因此這首歌中流暢、律動多變的R&B旋律節奏、律動的變化與豐富的和聲軟化了Trap元素帶來的攻擊性,使得Trap元素的下沉感帶來的更多是一種戲劇感的呈現。

這是典型的將歐美潮流曲風與鹿晗的個人特質相結合的產物,把Trap音樂融化在了鹿晗相對擅長的R&B美學中,把Trap做得更為清新。

《體會(Nature)》是一首原聲吉他配置的R&B,是鹿晗相當擅長的領域。由Santell和Picard Brothers打造,很少聽到他們做這麼「清新」的歌曲,編曲有著濃厚的熱帶氣息,旋律也寫得流暢優美有記憶點,適合他柔軟中帶點溫暖的聲音氣質。若在國內創作、製作團隊中,很難在這麼簡單的配器中還能把聽感做得如此豐富。

兩首歌都可以聽出製作上的質感,以及他們基於鹿晗的聲線、人格特質量體裁衣的本領。前者突出他在音樂上的想法與他對國際潮流的吸收,後者則貼合他聲音表達中的性格特質,屬於誠意之作。

聽得出他和他的團隊在音樂上下足了功夫,不停地在探索以音樂破圈的方式,聽得出音樂上的進取心,沒有單純停留在消耗現有圈層中。這也是鹿晗作為一個成熟的藝人要走向更長遠事業的必然。很多後來者都難以企及他的成熟度。

若要給更多的受眾以突破性的衝擊,可以是曲風取向上更為小眾而本質,可以是歌詞內容上更為尖銳而現實。總之要更多地靠向嚴肅、靠向本質、靠向文本化。這是華語音樂聽眾對音樂人審美的大勢所趨。

是否能探索到他想要的流行高度,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但這些作品在商業上顯然已經獲得了成功。

鹿晗的音樂發行玩法

這次的《π-volume.1》在發行上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合作。眾所周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有三個一線音樂平台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基本涵蓋了各個層面的音樂聽眾。這次在發行上玩了一些有意思的新花樣:

其一,三平台累計銷量突破42萬張,則解鎖一首免費單曲《體會(Nature)》,所有用戶都可以聽到。

其二,三個平台根據自己的資源,設計了各自的玩法。例如QQ音樂在特定銷量達成後,能夠解鎖相應的宣傳資源,例如公交站牌、公益花路、戶外大屏、音樂教室等,皆已成功解鎖。例如酷狗音樂在特定銷量達成後,可以獲得聯名足球場和美國時代廣場大屏的宣傳資源。酷我音樂則設計了搶擂活動,能夠獲得簽名專輯。

預售當日的成績也很亮眼:

三平台累計銷量秒破42萬

27分鐘突破1700000張

預售一小時獲得QQ音樂鑽石唱片,酷狗音樂三金唱片,酷我音樂金唱片銘牌。

登上QQ音樂數字專輯暢銷榜日榜、周榜第一,年榜第三;酷狗音樂專輯暢銷榜周榜第一;酷我音樂專輯暢銷榜日榜、周榜第一。

一方面是由於鹿晗強大的號召力,另一方面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根據鹿晗設計的一系列創新的發行玩法,同時以強勢的宣傳資源作為回報,進一步帶動了市場購買力。

總結

這也印證了我在前文拋出的觀點——流量偶像的強商業轉化率有足夠的資本去嘗試更多的玩法,開拓音樂市場的營銷。他們盤活了歌手對商業與經濟的意義。他們為唱片市場帶來的收益,有助於音樂平台持續發展,向更廣大的音樂群體提供服務,形成正向循環。這是鹿晗等人在廣義唱片市場中的開源作用。

音樂上,鹿晗等人緊隨著時代的潮流,製作上不惜工本,全力以赴。但他們精心打造的音樂強調的是感官的釋放,聽覺的舒暢,編曲的精細。可華語樂壇主流的音樂尋找的是抽象的「走心」,簡而言之就是注重歌詞與旋律的保守抒情。

這兩者間存在一個斷層。想要抹平這一點,除非裂縫的兩端在審美上趨同。而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以武斷的彼此鄙視加劇這種斷層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我不認為這能真正解決問題。解決它,首要的還是彼此理解。

不希望看到盲目偏激的音樂審判,也不希望看到鋪天蓋地的複製人軍團。二者都在用某種方式摧毀樂壇。人在社交屬性中並不天生是兩個物種,只不過激情與審美終究是兩件事物。只有在彼此理解基礎上持續探索,承認各自陣營的價值,才能迎來更有希望的明天。

THE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t-O_msBmyVoG_1ZHY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