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即將正式上映,但它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引爆了一場觀影熱潮。截止發文,僅憑點映加預售票房便達到了9781萬。一部動畫片僅能夠達到如此成就,除了電影本身高品質所帶來的高口碑外,也離不開「哪吒」這個充滿了童年回憶的超級大IP。
關於哪吒,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已經熟悉到,能夠一字不差的講述出他的神話故事。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哪吒為什麼會叫「哪吒」?
其實,「哪吒」原作「那吒」或「那咤」,是由印度佛教護法神「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的梵文音譯而來。就像孫悟空原本是由《山海經》中的「無支祁」演變而來,而中國道教神話人物哪吒,卻又是印度佛教的舶來品,這種文化的歷史融合與演化,真是非常的奇特。
唐時佛教興起,而哪吒的故事也是在那時,伴隨著毗沙門天信仰傳播開來。毗沙門天便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因其主管財富在民間受到廣泛的供奉。
據唐代不空法師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的記載,唐天寶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軍圍困,因路途遙遠短時間內援軍無法抵達。無奈之下,唐玄宗突發奇想請不空法師開壇調請毗沙門天王率金甲神兵前往救援。
就在施法的同時,萬里之外的安西城樓上突然大放光明,毗沙門天王金身顯象,又有金鼠出現咬斷敵軍弓弦。空中更有數百金甲神兵,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搖,蕃軍於是驚懼潰逃。
捷報傳回京師,唐玄宗大悅,令諸道州府於城樓西北隅置天王像供養,佛寺亦敕別院安置。後來唐玄宗又多次得到毗沙門天王的庇佑,平定數起亂事,毗沙門天王便在唐朝逐漸演變為戰神。在當時的唐軍中,皆以毗沙門天王形象繪製旗幟,號「天王旗」,以保佑武運昌隆。
如果說毗沙門天王是存在於神話中的戰神,那麼唐朝就曾經存在過一位真實的戰神,他就是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的李靖李藥師。李靖因其無與倫比的軍事成就,被譽為大唐軍神而受到軍民供奉。於是在信仰的過程中,兩位戰神逐漸合二為一。
而李靖又為什麼會變成托塔天王呢?其實是因為毗沙門天最初的形象就是右手托寶塔,左手持三叉戟。但在演化過程中,為了配合四大天王「風調雨順」的美好寓意,便將寶塔和三叉戟換成了代表「雨」的雨傘。而原先手持寶塔的形象就從中分化出來成為了李靖的專屬,便是我們印象中的托塔李天王。
這種以毗沙門天為戰神的信仰,隨著文化的傳播,甚至還傳到了日本。在日本的戰國時期,就有不少的武將信仰佛教,而其中一位有越後軍神之稱的上杉謙信,更以毗沙門天化身自居,並且他的軍旗就是「毗」的異體字「毘」。
說了這麼多,那李靖或者說毗沙門天和哪吒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在記載中,哪吒和毗沙門天的關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祖孫關係,一種是父子關係。
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記載:
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闍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孫。我祖父天王。
在此書中哪吒稱毗沙門天為祖父,是其第三子的第二個兒子。
但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中記載則是:
其毗沙門面作甚可畏形惡眼視一切鬼神勢。其塔奉釋迦牟尼佛。教汝若領天兵守界擁護國土。何護吾法。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
不過經過眾多考證,後一種說法比較受到主流觀點的認可,即哪吒是毗沙門天王三子。就這樣李靖和哪吒,兩個原本八竿子都打不到關係的人或者說是神,變成了一對父子,並作為後世各種神話小說中的基本設定流傳開來。
哪吒最初的身份只是佛教的護法,並在中晚唐時期有多次在寺院顯聖的記載,成為哪吒神話能夠傳播開來的源頭。但其故事的發展和豐滿,則是在宋元時期。
尤其是宋代的佛教典籍中多有哪吒的記載,其中又以「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其最早記錄在宋代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
那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
原來佛教神話中,哪吒本是佛教護法善神,具有五頭六腕,後削骨還父,削肉還母,即用全身還報父母,從而呈現出無物無我狀態之本來身,並以大神力為父母說法。這本是佛教中關於本來身概念的經典案例,所以受到無數高僧大德的青睞而多有討論,並隨著佛教在民間的傳播而流傳開來,成為之後哪吒民間故事中最核心的情節。
也是在這個時期,哪吒因為他佛教護法的身份,開始被百姓賦予無數降妖伏魔的故事,並出現了第一個藝術形象。在宋末元初雜劇《二郎神醉射鎖妖鏡》中寫道:
小聖乃那吒神是也。為因小聖降十大魔君、八角師陀鬼、鐵頭藍天鬼、獨角逆鱗龍、天邊大刀鬼,更有四魔女:天魔女、地魔女、運魔女、色魔女。為降眾多妖魔,加小聖八百八十一萬天兵降妖大元帥。
由此可見,從佛經故事到民間傳說,哪吒在宋元時期經歷了他的第一次大蛻變,到了元末明初,他已經從一個佛教的護法神變成了道教的大羅仙。並被收錄到明永樂年間成書的《三教搜神大全》中。
在書中,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因世間多魔王,奉命托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中為第三子。出生五日便化身浴於東海,腳踏水晶殿。龍王因哪吒踏殿怒而索戰,卻反被哪吒殺九龍。龍王欲向玉帝告狀,又被哪吒截殺在天門下。之後哪吒誤登帝壇,用如來弓箭,射死了石記娘娘之子,石記娘娘興兵復仇。哪吒取其父的降魔杵與石記交戰,並殺之。
因石記是諸魔領袖,李靖怒哪吒殺石記引來群魔之兵。於是哪吒割肉刻骨還父,而靈魂來到世尊(佛的尊號)身邊。世尊以哪吒能降魔,便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使其重生。
重生後哪吒又得到世尊傳授密旨,親授木長子三字,故神通廣大,降服諸魔夜叉,七十二火鴉,擊赤猴、降孽龍。因此在靈山會上被封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又封哪吒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之領袖,永鎮天門。
可以看出到明初時,哪吒的故事藍本基本已經定型,大鬧東海,殺石記娘娘即封神中的石磯娘娘,割肉刻骨還父,蓮花化身等均與現在沒有太大區別。而《西遊記》中哪吒大戰孫悟空不知道是不是從「擊赤猴」的故事中得到靈感。
我們現在見到的哪吒無一不是粉雕玉琢的童子形象,但這個形象其實是經過漫長的演變而形成的,與早期的哪吒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唐時,哪吒的形象還是一個面目猙獰,三面六臂的鬼王,雖然是一個護法善神,但如果今天還是這個形象一定不會被這麼多人喜歡。
到了中晚唐時期,哪吒的形象已經開始逐漸向少年靠攏,在《開天傳信記》記載了一次哪吒顯靈,其形象就是少年:
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顧視之,乃少年也。宣律遽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久矣。」
恐怕人們都認為相比於鬼王,英武少年的形象才更配的上哪吒三太子的身份。不過雖然外形被美化,但是鬼王三面六臂的神通被保留了下來,在《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對哪吒外形描述道:
映曉日愁雲靄靄,遮青霄慘霧蒙蒙,獸帶飄征旗颭颭,魚鱗砌鎧甲重重。鳳翅盔斜兜護頂,獅蠻帶緊扣當胸。繡球落似千條火滾,火輪舉如萬道霞紅。
那吒神怒從心上起,可早變化了神威,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飛。我見那吒神有氣力,顯出那變化容儀。
俺這壁那吒出馬,三頭貼颭,六臂輝輝。三頭颭颭顯神通,六臂輝輝降妖怪。
迥然是一個英姿颯爽的少年戰將形象,而且書中首次出現了六種兵器的設定,雖然沒有詳細列出,但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設定,尤其是提到的繡球、火輪成為了後來哪吒極具代表性的兵器。
到了明初的《三教搜神大全》則將這個設定繼續完善:
那叱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喝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
而明朝隆慶年間余象斗所著的《南遊記》雖然時間較晚,但是其中的哪吒卻依然保留著早期的形象設定,在十一回中寫道:
哪吒出陣怎生打扮?只見他頭戴紅花紫金圈,身披八寶繡盔甲,腳穿綠線皂皮尖底靴,左帶花花繡球,右掛九節銅鞭,手持長槍,身騎紅鬃戰馬
此時的哪吒的主要武器是繡花球、九節銅鞭和長槍,坐騎也是極其普通的紅鬃戰馬。書中寫道繡球「內有十六個頭目,帶領五千瘟陣鬼兵助戰,無有不勝。」這十六個頭目,顯然就是《三教搜神大全》中所降服的十六個魔王。
到這裡其實還和我們現在記憶中的哪吒有很大的差別,真正對哪吒形象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兩本書,一本是《西遊記》,另一本便是《封神榜》。
在《西遊記》五十一回中寫道:
魔王綽槍在手,走到門外觀看,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壯。真箇是:玉面嬌容如滿月,朱唇方口露銀牙。眼光掣電睛珠暴,額闊凝霞髮髻。繡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環絛灼灼攀心鏡,寶甲輝輝襯戰靴。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將六般兵器拋將起去,是那六般兵器?卻是砍妖劍、斬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火輪兒,大叫一聲「變!」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都是一般兵器,如驟雨冰雹,紛紛密密,望妖魔打將去。
到這裡哪吒正式以小道男的形象出現,並且之前一直非常神秘的六樣兵器也被一一道來,除了傳統的降魔杵、繡球、火輪兒,還有砍妖劍、斬妖刀、縛妖索。
到了《封神演義》第十二回,哪吒出世時的形象則是:
分開肉球,跳出一個小孩兒來,滿地紅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腹上圍著一塊紅綾,金光射目。
十四回,蓮花化身之後的形象:
只聽得韾一聲,跳起一個人來,面如傅粉,唇似塗朱,眼運精光,身長一丈六尺,此乃哪咤蓮花化身。
另外,哪吒的武器也變成了我們熟知的混天綾、乾坤圈、火尖槍、風火二輪,金磚,之後食用火棗變成三頭八臂,再得陰陽劍、九龍神火罩,又沒有了之前設定的繡球,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哪吒形象。
如果有同時讀過《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朋友,不知道有沒有發現,《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其實與之前的版本有較大的顛覆,更與《西遊記》中的哪吒有很大的不同,反而處處有《西遊記》中另一個著名妖怪的影子,那就是紅孩兒。
將兩書對比可以發現,紅孩兒出場時的描述是「面如傅粉,唇似塗朱」,而《封神演義》中哪吒蓮花化身的外貌描述也是這八個字。如果說這只是巧合,那麼,在之前的版本中哪吒的武器從沒有出現過火尖槍,卻在封神中突然出現,而其恰恰又是紅孩兒的武器。
另外,在之前的版本包括《西遊記》中,哪吒都穿有鎧甲戰靴,而到了《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卻是沒有鎧甲、赤腳,和紅孩兒的形象非常相似。所以在清代以《封神演義》為依據的《封神真形圖》中,哪吒更是把紅孩兒的法號也收了,直接被叫為「善財童子」。
總的來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哪吒形象,其實已經是封神作者作者將傳統的哪吒形象和紅孩兒雜糅一起後的再創造了。甚至於他的武器中,混天綾、九龍神火罩、陰陽劍為作者添加,火尖槍來自紅孩兒,金磚來自《南遊記》中華光的三角金磚,風火輪以火輪兒為基礎套用了華光的風火二輪,乾坤圈恐怕是從《三教搜神大全》中的金輪加上《南遊記》的紅花紫金圈。
所以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哪吒藝術形象已經算是作者的再創造,與神話中的形象有了很大的差別。而其中最巧妙的地方,就是加入了紅孩兒的形象,為傳統哪吒的神性中,注入了一絲妖性。也許正是這種改動,為哪吒加入了天生的叛逆性,成為神中的異類,才造就了哪吒獨特的魅力。
《封神演義》作者一說是許仲琳,生平不詳。另一說為陸西星,生活在積弊難反的明朝中後期,雖然博覽群書,才名冠絕當時,卻率試不中,最後棄儒修道,並寫就了這部《封神演義》。所以這雖然是一部神話小說,但是和《西遊記》、《聊齋志異》等無數著作一樣,處處有著作者本人的身影,飽含了對當世的諷刺。
因此,哪吒也許就是作者對時政不滿,迫切渴望革新的思想在書中的化身。明朝時,龍早已經成為皇家的象徵,而哪吒不僅僅要殺龍,更要將他剝皮抽筋。而「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故事在程朱理學流行的明朝,更是給了封建禮教一記重重的耳光。
很多人在看過後說,這部動畫片中哪吒的形象過於顛覆傳統,過於叛逆。但其實從上文分析就可以看出,哪吒形象從《封神演義》中定型開始,就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現在的版本反而更符合原著中的精髓,更能體現當下年輕人的思想潮流,更具年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