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那年和三個同學一起去成都,逛的是太古里、方所書店、錦里、寬窄巷子、杜甫草堂以及大熊貓基地。都說「少不入川」,而我們「出川」的時候也確確實實是痛苦不已,因為總是忘不掉那一口川味。回到華北,味覺全靠帶回來的幾包大橋火鍋底料撐下去的。
後來畢業了,跑到重慶待了半年的時間,周末最大的消遣便是坐動車跑到成都吃一些小館子。這其中大部分館子都是成都的朋友以及在成都讀書的學弟學妹強烈推薦的,保持著一周吃兩家的速度,半年的時間我吃了將近30家。如果說大眾點評每年的必吃榜都是店家刷出來的數據,那麼我將要給大家推薦的成都老牌餐廳必吃榜top 5,則一定是我用我自己的嘴巴一次次「刷」出來的。
top 5:重慶森林
2006年營業至今,已過13年。店經常被媒體報道,排隊是日常,拼桌是正常。店開在四川大學的南校門,總被稱為「川大學生的校外食堂」。送走了一波波川大的學生,目睹了一家家隔壁餐廳的倒閉。
這家店一度成為南二環人群最愛的平價缽缽雞,起初只賣藤椒味和紅油味的缽缽雞,時隔多年,店內的食品品類越來越多:面、飯、拌菜、冰粉、蹄花什麼都有,還真的有種小吃森林的感覺。
主打當然是紅油味的缽缽雞,從2016年開始,每年上漲一毛錢的趨勢,今年已經是7毛錢一串。紅油是店家獨門煉製調配的,鮮紅偏深,鹹淡適當,辣味微微,適合一切人群。
缽缽雞的樣式也是五花八門:雞皮、雞腳筋、郡肝兒、無骨雞爪、腸子、土豆、藕...各取所需,不夠可以再喊。缽缽雞泡的相當入味,從廚房拿出來,一缽端在你面前,馬上就可以吃起來。
與此同時,如果想換個口味,再喊個藤椒味,交換著吃,讓舌頭椒麻地跳舞。
當然最佳搭配就是豆湯飯,黃豆熬的比較軟爛,入口化渣,配合米飯和湯汁一勺下肚,搭配一串缽缽雞,味道相當巴適。
進店後坐到位置趕緊開吃,才是在成都享受美食的精髓。當然性價比也很好,人均30元,吃完,走出店門,再買買川大南門的其他小吃,是一種享受。
top 4:黑竹香雞
店開了10年+,從1個門面變成了現在的4個門面。來自重慶的老闆歐開華十多年前來的成都,因為照顧母親,給老婆治病,娃兒要讀書等等原因,才下海開了餐館。
店內特色是「烏骨雞燒芋兒+配菜」。烏雞配上芋兒、魔芋、香菇、雪豆、筍片、還有煙燻過的筍子,是最有特色的。烏骨雞處理好後,在鍋里放少許青油煸炒,然後和處理好的芋兒、魔芋、香菇等配料加雞湯一起放在高壓鍋中壓制,混合了四十多種藥材,所以這道菜原始味道是白味。可以吃白味和紅鍋。
紅鍋比較有特色,在白鍋的基礎上,倒入特製的紅油底料,鍋面上灑入大量的辣椒、花椒,然後用滾燙紅油直接淋上去,香味撲面而來(做法有點像水煮魚/牛肉的那種香辣味)。
老闆在牆上貼了大字報:雞肉不是本店特色,魔芋竹筍才是。所以,你可以單獨加魔芋和煙燻竹筍,味道很不錯,當然他們家雞肉其實也很軟嫩香。
作為一家開了十多年的餐廳,味道始終是那種味道,不難吃也沒有尖叫到多好吃,不過來成都就一定要必吃。
top 3:東府街食號浙閩菜
這家店開到第7年,溫州夫妻倆開的,主要售賣浙閩菜。浙閩菜特色關鍵詞:鮮甜、水產、葷香不膩…這家完全具備。
水平不是最高的菜系標準,但是口味完全可以捕獲食客內心。店開在一排矮瓦房裡,屋頂的瓦片長滿了青苔和野花野草,瞬間覺得有種自然感撲面而來。
店內客單奇低,人均38元可以吃的很好。並且沒有菜單,有什麼菜做什麼菜,常點的食材都有,需要吃大菜的,可以提前預定(如果你是行家的話)。
必點菜「蚝仔烙」第一次吃這道菜的朋友會震驚,雞蛋的香味和生蚝的鮮味相交在唇齒之間,超帶勁。
「絲瓜蛤蜊湯」鮮鮮鮮,一口氣可以喝3碗,很滿足。
「蔥油魷魚」姜蔥炒制的,魚頭魚尾最好吃,魷魚中端的脂肪很不錯。
「姜蔥炒蟶子」比較清香,個頭也不錯,汁水保持的剛剛好,牙齒咬下去,清爽無比。
「蝦干炒米粉」分量太大,但是同行人吃完了,說太喜歡了,價格也才18塊錢一盤。
整體而言,這家店是成都少有的性價比高且味道正宗的閩菜餐廳,所以完全是成都老牌餐廳必吃榜。值得一試。
top 2:絕城芋兒雞
許久沒來了,店鋪重新裝修了,比以前乾淨了很多。當年老闆的經典語錄是:「拿牌交100百,排隊等位置,沒有發票。」
味道還是老味道,芋兒還是很糯,雞肉雞腳還是之前的那種食材,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這家店作為必吃榜的原因是,不是最好吃,但是這個味道確實也只有他們家才有。
如果拿出十多盆芋兒雞,讓消費者閉著眼睛,盲測,應該這家是可以吃的出來的。這應該就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和味道優勢。
芋兒雞肯定必點(一半雞肉一半雞腳),最好加一份芋兒,因為真的很糯很入味。單獨再點幾串辣鹵串串,兔肚、魷魚、鴨舌都很不錯。
top 1:君臨閣酸蘿蔔雞雜
開業時間超過15年,郭家橋西街兩邊的店鋪換了一輪又一輪,唯獨這家屹立不倒。這家店是學弟反覆帶我打卡的一家店,他說這家店輝煌過、排隊過…如今接待著周邊的人群。光從店名就知道這家店主打:酸蘿蔔雞雜。
這道菜在川菜製作難度裡面算普通,但是這道菜一度成為我人生中最難忘懷的那道菜,這家店的味道,每年都會偶然想起。
把「酸蘿蔔雞雜」作為一家餐廳的主打菜,店家肯定是有自己的自信在。在整個成都範圍內也還是比較少見。
酸蘿蔔是自己泡的,屬於「酸甜味」,偏川南的口味,因此酸蘿蔔是否應該帶有「甜味」是諸多食客在這裡的爭論點。冰糖多少的使用在泡酸菜的過程中,老廚師比例都不一樣,這家店下手稍重。
不過我個人很喜歡,這個口味很適合我,帶點點辣味,老少皆宜,開胃口,很下飯。
雞雜和其他配菜為了統一,廚師做的口感偏「脆爽」,所以喜歡軟爛口味的客人最好提前點的時候說下。
這道菜的正確吃法是筷子夾起一塊酸蘿蔔+一塊雞雜,一口下肚,唇齒之間,有很多奇妙的口味和層次。
另外一道菜是圓子湯,服務員在點之後,會問你是否在湯內加醬油,對於川菜圓子的口味還是拿捏得不錯。
圓子是自己用刀剁的,咬一口,能夠清晰感受到顆粒感。和那些機器打的肉丸完全不一樣。手工圓子吃的就是這種Q彈的滿足感。
整體而言,這家店已經成為街坊鄰居的食堂,時常這家店的老闆會給郭家橋社區的空巢老人送餐,在這個片區根深蒂固地生存下來了,老闆帶著一定的「社區扶助」使命。
店內服務不錯,點菜時,會給你說夠了,不必再點,以免浪費。這家老牌餐廳,在我的記憶中,和我現在吃到的味道,沒有變化,那口酸蘿蔔,值得一試,所以被我劃為了必吃榜老牌餐廳。
學弟說,本科那年和大學同學聚會在這裡醉過。研究生很快要畢業了,不過,這家店的口味還在這兒。值得偶爾想起,吃一口好像青春。
以上,就是本空巢女青年心目中的成都老牌餐廳必吃榜的top 5了,這些不在商圈,卻飽含人間煙火氣息的小館子絕對是你成都之旅的最佳之選。我經常和朋友們說,不是那些商圈裡的餐廳做菜口味變差了,而是我的嘴巴越來越叼了,面對越來越統一口味的網紅餐廳,這些獨有的家庭味道,才會讓我記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