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暫不延期,考生如何做好最後的衝刺

2020-02-26     勁草雲


2019年,高考報名人數突破千萬。根據近十年數據變化趨勢預測,2020年高考報名人數將與去年不相上下。此前,教育部多次回應稱,今年高考暫不考慮延期。梳理髮現,自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從未因故改期。即便是「非典」時期,依舊執行了原定計劃,比上年提前一個月,正常進行,且試題很難。(註:2003年開始調整高考時間,高考時間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日、8日、9日,以前的高考時間為每年7月7日、8日、9日。)

在這個特殊時期,「千萬量級」的高考生該如何保持狀態,做好最後的衝刺?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複習效率打折扣,學生易出現兩極分化

8點上課,17點下課。語數英和選課都在網上進行,每周還安排四節體育課、一節音樂課。北京市十八中高三學生郭采向記者展示「在家複習」的課程表。

網絡授課第一周,在北京市豐臺區開設的空中課堂里,郭采的語文老師劉傑帶著學生們,從詩歌章節開始,進入高考第二輪複習

大部分學科與在學校正常上課節奏相同,有學習問題就用微信與老師溝通。郭采相信,「學不學得好還是靠自覺性」

雖然,所有學生都是面對「一塊螢幕」,處於「同一個起跑線」上。但是,劉傑坦言,「沒有老師的監督,一些同學自覺性不高,複習效率大打折扣」。

劉傑和同事們心裡「都有點打鼓」:「複課後,可能還要回爐。」

「今年,高考總體成績水平將受影響。」華中師範大學測量與評價中心主任胡向東給出判斷,高三的複習環節是結束新課後,為學生重構知識系統網絡而專門設計的。每一輪複習有效銜接,各有側重。但是,現在由於特殊原因未及時展開,可能會對後續學習產生影響。

上完幾節網課後,劉傑發現,雖說可以隨時互動,但是,提問的學生特別少,「也不知道大家在螢幕前有沒有仔細聽?」因為學生難以上交作業,劉傑根本無法評判。

「因為缺乏課堂氛圍,有些學生難以進入學習狀態。學生們容易走向兩極分化: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生能通過自主學習,成績得到更大提升;而不自覺的學生,效率愈低,可能成績下滑更快。」胡向東也擔憂。

學生「預熱」不足,或影響發揮

高考未延期,但一些省市高考的「前奏」已經發生變化。

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透露,原定於2月25日舉行的全市新高考模擬測試將轉換模式,或營造「不見面」環境。原定於三四月舉行的一模二模考試,也將視開學的具體時間進行調整。

「市、區和學校每月都會安排考試,學生在考試中熟悉考試,就像運動員大賽前調整節奏。現在,教學複習節奏被打亂,許多學生『預熱』不足,可能影響發揮。」胡向東表示。


「按照正常的複習進度,高三第一學期應該完成全面複習,第二學期的複習重點是能力突破、綜合提升和查漏補缺。現在這個階段,要以專項能力訓練為主,適當做些綜合套題。」北京特級教師陳維賢表示。

「專項能力訓練,不是依靠教師的『講授』來實現的,主要靠學生的『精練』來實現。」陳維賢建議學生們,充分利用在家複習的時間,梳理好每一個專題的必備知識要點,精準整理好疑點和漏洞,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在此基礎上,精選有針對性的、難度適中的典範試題來訓練。

現階段,如何在網絡授課條件下,保證學習效率?胡向東希望學校給予具體指導:如何區分網課時間和自習時間,如何制訂學習計劃,如何請家長配合督促計劃落實等,並提供「具體測量工具」,比如計劃表格、任務執行表等,發放給學生或家長,進行必要監督。

要給大部分學生一些自主安排的時間和空間,提供網絡答疑,但是,一切網絡授課都要在固定時間段進行,避免一天到晚在線,既影響視力又容易造成學習低效或無效。」陳維賢特別提醒。

疫情背景下的高考之「變」

高考備受關注,其本身也在不斷變化。

2019年末,高考考試大綱被取消。有人擔憂「取消劃重點,整本書都成重點」。

考查特殊地理條件與冰雪體育項目相結合,求解嫦娥四號探測器的運動周期,進行移動支付的樣本測量……這些2019年的高考題,讓「新高考」命題的趨勢逐漸明晰,也讓考生們「壓力倍增」。

2020年1月9日,教育部公布《關於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繼去年提出「減少單純死記硬背的知識性考查」後首次明確,「加強關鍵能力考查,優化試題情境設計,增強應用性、創新性」。

「這次疫情,為教學方式的轉型提供了一個契機,複習的基本理念不變,但複習的方法必須轉變。」陳維賢表示,近幾年,高考命題已從「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發生轉變。

高考題注重通過情境和情境活動來實現對知識運用的考查。這就要求,由粗放式教學轉化為精準化指導,設置或運用真實情境,設計有效活動,在活動中綜合訓練考生能力。這既符合高考方向,又能提高備考效率。」陳維賢說。

北京、山東、海南都已經明確,今年高考將「連考4天」

胡向東認為,對第三批進入新高考的8省市來說,今年是新高考前的最後一次「傳統高考」,今年參考的考生確實面臨較大挑戰:如果不能升學而選擇復讀,需按各地規定完成與學業水平考試的銜接,再參加「新高考」,復讀難度相對較大。學生和老師都要調整心態,適應形勢變化,把握好複習節奏。

「新高考不是要來而是已來,了解它、適應它,是不論疫情輕重都要做的事情。」胡向東提醒考生,「停課不停學、課堂改線上都是在一定區域內統一實施的,該區域範圍內,考生參加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並未發生根本改變。懷有平常心,強化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在競爭中發揮應有水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bG4gXABjYh_GJGVGr6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