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烏克蘭,這對斯拉夫兄弟,已經恩斷義絕,變成了一對水火不容的仇家。
一
烏克蘭社會與市場營銷研究中心Socis2月5日發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70.5%的受訪者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充滿敵意;僅有6%的人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很友善。另有13.7%的人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態度不咸不淡,談不上友好,也談不上敵視。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烏克蘭人對歐美的好感度持續上升。38.5%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友好國家,36.9%的受訪者德國持有好感,還有31.9%的人視白俄羅斯為友好國家(多選)。對上述三國家持敵視態度的受訪者,占比分別是9.1%、3.8%和4.4%。
被烏克蘭人民視為第一大友好國家的,是其西部鄰邦波蘭。有高達40.8%的受訪者持這一觀點。
SOCIS是烏克蘭知名社會民調研究機構,蓋洛普組織成員,該公司的自我推介語是:「1997年以來一直提供高質量的市場營銷調研」。
總而言之,這是家老牌、靠譜的調研公司。上述民調進行於1月20日至27日,覆蓋了除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分裂地區之外的所有州,2000名18歲以上的成年人參與,較客觀地反映了烏克蘭社會的基礎民意。
二
分析上述民調結果,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俄烏之間的兄弟情誼已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是仇恨與敵視。四個烏克蘭人中,就有三個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不懷好意,這種敵意已經深入人心,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化解。
不管俄羅斯和普京是否樂意,反俄仇俄已經成為烏克蘭最基本的民意。這在去年烏克蘭大選中也得以證實。三個主要候選人(波羅申科、季莫申科和澤連斯基)在競選中無一例外向選民展示對俄強硬立場,誓言要重新奪回克里米亞,將俄羅斯侵略者趕出頓巴斯。澤連斯基上台之後,雖然與俄關係有所緩和,但總體上反俄抗俄調門不減。
2、親歐疏俄,已經成為烏克蘭外交難以逆轉的大趨勢。民意所向,當政者也必須順應民意。現任總統澤連斯基生長於親俄氛圍濃厚的烏克蘭東部,烏克蘭語遠沒有俄語說得溜,但他上台執政之後,也明確要繼承前任波羅申科定下的爭取加入歐盟和北約的外交路線。
3、波蘭成為烏克蘭人心目中的第一大友好國家(這一結論當然不包括那些與烏克蘭相隔遙遠的非利益攸關國),而不是美國或者歐盟雙雄(德國和法國),這有點讓人意外。但細想起來也在情理當中。兩國都曾經或者正在遭受蘇俄侵略,同病相憐,同仇敵愾,有太多的共同語言和共同感受。
4、無論是歐美,還是友鄰,均未贏得超過半數以上烏克蘭人的好感。這反映出了一個令人悲哀的現實: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動盪和戰亂之後,多數烏克蘭民眾已經不再盲目相信那些域外國家,不再奢望有所謂的救世主能夠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澤連斯基在競選時喊出的那句「每個人都是烏克蘭總統」的口號,正是因為喚醒了民眾心中的自立自強意識,才引發了極大的共鳴。
三
烏克蘭傳統上被分為親歐西部地區和親俄東部地區兩大政治版塊。一位烏克蘭政治家曾經形象比喻說,歐洲和俄羅斯就像兩把座椅,而烏克蘭註定在這兩把椅子之間徘徊不已。
轉折點出現在2014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被美國支持的廣場革命趕上台之後,習慣於兵出奇招、險中求勝的普京,果斷出手「收復」了赫魯雪夫當年贈予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
收復克里米亞,無疑是普京個人的豐功偉績,但此舉對於俄國家根本利益而言,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普京在2018年俄大選前夕接受俄電視台主持人採訪時,就克里米亞問題有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表態:
「我們的對手採取了正確的戰術,眾所周知,達到了自己的所有戰術目標。但看長遠看,我們還是贏了。」
普京這段話,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就是:美西方抓住克里米亞問題大做文章(對俄實施一輪接一輪的制裁,持續炒作俄羅斯威脅論,讓俄在國際上面臨空前孤立),取得了對俄羅斯的戰術優勢。但從長遠上看,收復克里米亞是個戰略性勝利。
普京這話說得很硬氣,但6年來的事實不容樂觀:俄羅斯雖然贏得了克里米亞,卻將烏克蘭徹底推向了自己的敵對陣營,而白俄羅斯、哈薩克等獨立國協小兄弟國,對俄羅斯的離心力也在增強。
尤其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關係,已經徹底擰成了一個死結。目前最樂觀的結局是,俄烏在歐盟的斡旋之下,就頓巴斯衝突達成和解。但吃到肚子裡的肉不可能再吐出來,俄羅斯斷然不可能主動將克里米亞「交還」烏克蘭。而克里米亞問題不解決,俄烏無法實現真正的修好。
當事雙方都寄希望於時間能夠解決克里米亞這個棘手的難題。俄羅斯期望,隨著時間的推移,歐盟、烏克蘭和國際社會都能逐漸接受這一既定事實。而烏克蘭國內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翹首期盼,俄羅斯在國際制裁和國內積弊的雙重擠壓之下,有朝一日會像前蘇聯那樣分崩離析。屆時烏克蘭就能順理成章地拿回克里米亞。
雙方的如意算盤都打得嘩嘩直響,但時間究竟會站在哪一方,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axwHHAB3uTiws8KAuG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