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戲曲在「繼承傳統」的話語聲中,不適當的「創新」正在嚴重地消解戲曲文化。許多人並不了解中國戲曲(主要以京劇為例)最基本的「傳統」有哪些,也未必認真進行過思考與梳理。因而,弄清中國戲曲「傳統」、對認識中國戲曲藝術特質,堅守戲曲文化底線,弘揚中國戲曲文化並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戲曲十大傳統
在羅列「傳統」的甲、乙、丙、丁前,有必要對「戲曲傳統」這個學術術語做一個合乎邏輯學界定:中國戲曲傳統,是指中國戲曲在幾百年的實踐中積累的、關於創作與表演整個環節中呈現出的並一以貫之、世代相傳的藝術形式、表演方式、方法、特點、風格,以及上述種種共同作用體現出的審美表達、美學思想與文化精神。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稱得上是中國戲曲的「傳統」:
上述10條中,5-9條是中國戲曲明顯區別於西方戲劇的幾個主要特徵。其中「間離效果」尤為重要,它反映了中國戲曲藝術審美的文化特色,也從側面再一次印證了中國戲曲藝術主要以娛樂為追求的目的性。而第10條「傳統」恐怕是「洋派」理論家們詬病的集中點。即認為中國戲曲土氣、俗氣,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戲曲語言文理欠通、陳詞濫調問題;舞台調度僵化、出入場不合情理的問題;表演不近生活,程式化與誇張的問題;劇情明朗,主題裸露,人物概念等問題。
上述除語言問題在那些未經改編的傳統戲裡的確存在,其餘的看法,只能說明他們不懂中國戲曲,不懂中國戲曲表現的「土」、「俗」,其實是一種拙樸與古老文化表現出的古雅。「古雅美」這一美學概念始自王國維與其「境界」說幾乎同時提出的一個審美概念。形成了中國戲曲藝術文化所獨有的「面孔」、「模樣」、「精神」與「氣質」,深深地烙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消解了戲曲文化的八種「反傳統」
「洋派」們的「洋整」越來越嚴重地消解了戲曲文化,使之面目模糊,不中不西、不倫不類。除去唱腔,活脫脫演出的是話劇。簡單歸納,有如下的「反傳統」在「創新」幌子下的消解戲曲特質:
下面,筆者對其中的主要問題加以評述分析:
此處1-3條是對中國京劇藝術文化特質根本性的消解。在前面十大「傳統」中,第一條就闡明了中國戲曲的娛樂性,是中國戲曲功用性中最基本的屬性,這使我們看到了眾多的生動的丑角形象,也領略中國式的悲劇中喜劇鬧劇風格。再看看這幾十年來創作的大量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為什麼沒「丑」呢?
這是個匪夷所思的問題——「丑」不僅是中國戲劇的傳統,也是外國戲劇的傳統。例如莎士比亞的悲劇中有醜行且插科打諢俯首即是。深諳中國戲曲精神文化的劇作家,既應有快樂的戲曲理念,也應有涉筆成趣的本領。
「伴唱不迭、群歌群舞並重」似乎也成為當今京劇慣用的手法。其實仔細考量一下,你的歌有歌劇演員唱得好嗎?你的舞又有舞劇演員跳得地道嗎?台外伴唱是直接破壞該劇整體的聲樂美與完整性,是完全不理解中國戲曲的古樸美而襲用的歌劇做法。這種企圖利用聽覺衝擊、視覺衝擊來吸引眼球迎合觀眾的方式,其實很淺薄,可以說是真正的俗氣。
京劇《漢蘇武》劇照
這兒想說一件實例,頗能說明當下戲劇編導在表演方面的傾向性。這就是最近在「空中劇院」演出的《漢蘇武》中蘇武與胡阿雲婚後恩愛抒情性的動作表現。
大家知道:中國戲曲在舞台上表演男女情感、愛情時通常的做法並非完全面對、以手搭肩、有距離的假性擁抱式。可在該劇變為電影里的貼胸擁抱式的親昵表演,並且導演還在電視宣傳節目中振振有詞:真實地表現了夫妻的情感,讓青年觀眾感到表演真實可信、符合情景、人物、生活。確乎如此,筆者不是假道學,也不是從「風化」角度談這個問題。但按這個「真實」邏輯要求,那接吻、床戲不也在「真實」範圍?難道導演不知道中國戲曲的「真實」、「感染」都嚴守一個度的。這應當從掩袖飲酒,掩袖哭泣的表演中悟到,否則如果動情到真的「泣不成聲」,那後面的唱怎麼辦呢?
至於4-7條群歌群舞、出入場的問題、故弄玄虛的問題都反映了「洋派」、「時尚派」們的「創新」就是嫁接話劇電影的處理。大家知道中國戲曲——哪怕是公案戲也是不搞懸疑的,不設迷霧的。殺人放火公開進行;壞人出場,大吐壞水;媒婆為錢,直抒胸臆;何況還有一眼可辨忠奸善惡的臉譜。總之中國戲不太注意情節與故事,或者說情節是明朗化的,主要指向的是構成戲曲的基本元素——「唱念做打」等的欣賞。
最近從「空中劇院」看到一出可能是移植於川劇的《巴山秀才》,其結尾處堪稱「叫絕」。劇作者追求「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噱頭,結果似是「好人」的欽差,愚弄了看戲的所有的觀眾。最後才知道是個壞傢伙!我們編劇定在竊喜他那活脫脫一個「歐·亨利式的結尾」是多麼的絕妙。然而這種小說文學電影電視才用的套路,有違中國戲曲什麼事都同時說破的傳統精神與編劇理念。我猜想原作應當是巴蜀鬼才魏明倫的作品,這一結尾的處理,雖然叫人噴飯,但畢竟還是好手筆,我指的是閃現在整個劇情中的喜劇色彩和讓觀眾看著可樂的機趣,為這幾十年新編劇中所少見、僅見。最可喜的是作者有把戲寫得好玩的主觀自覺。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五四」時期至今,人們對中國這門古老的京劇藝術,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是本著對民族藝術的堅守,在堅守中發展但發展不逸出繩墨;另一方面是在「發展」、「創新」的口號和旗幟下,有意無意、自覺不自覺地以非本民族的戲劇理念、藝術方法、美學思想,把中國戲曲引向「脫中入西」,並進一步「脫舊換新」。我最近翻看的學者黃美序先生的《戲劇的味/道》一書中,作者就把「戲劇現代化」這一說法正面提出並設想出「戲曲與話劇有沒有可能融合為一」,發展成一種新的「中國戲劇」。類似這樣的想法並非唯一,筆者最近就讀到一篇文章,作者也是理直氣壯地要創立「現代型戲曲」。因此中國京劇舞台上表現出的種種異化,也就不奇怪了,而這幾十年漸變所造成的「藝術後果」與這些「設想」也是越來越近了。
筆者認為:這種以「創新」名義消解戲曲文化基本精神的做法,從大環境看,只會愈演愈烈,在票房壓力下,以新的元素吸引青年進劇場則是無法抗拒的原因。因此,無妨按已故作家、戲劇家汪曾祺先生設想辦:「大部分演員、大部分劇團原封不動演「傳統戲」,另外再建一個大劇院,演出試驗性、探索性的劇目。」由是,把那些尤喜「創新」的編、導、演們集中起來,做些試驗性工作,看會不會有一種新的戲劇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