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孝順,就從接受孩子的好意開始!網友:老人做得到才怪

2020-04-09   曦曦媽說教育

​朋友說,她的奶奶今年80歲,這幾年來時常說15歲的孫子沒孝心。小時候,有好吃的好玩的,奶奶總是想著小孫子。而當小孫子把自己的零食分享給奶奶的時候,奶奶總是拒絕,一臉慈愛地告訴小孫子:「奶奶不喜歡吃,你吃吧,我看著你吃就行了。」

家裡如果有一點剩飯或者剩菜,奶奶總是不讓小孫子吃,每次都讓小孫子吃新鮮的飯菜,還藉口說自己最喜歡吃剩菜剩飯了。再大一點的時候,小孫子希望和奶奶一起平分剩菜剩飯,卻一而再,再而三的遭遇拒絕。而如今,奶奶年紀越來越大了,牙齒和腸胃也越來越不好了,小孫子早已習慣了把最好的留給自己。每一次奶奶見到自己碗里的剩菜剩飯,就會唉聲嘆氣地說:「你十多歲了,一點孝心都沒有。」

而此時,奶奶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當年拒絕孩子的好意,所以才有了今日的結局,還到處宣揚說自己的小孫子如何沒有孝心。而她的小孫子呢?早已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看著如今奶奶不待見,還到處擺談自己,自然也是一股股怨氣升天。

其實,像這樣的畫面,在我國很多家庭都是非常常見的。孩子小時候,父母和老人總是把自己最好的東西分享給孩子,企圖帶動孩子也成為一個會分享的人。但是當面對孩子的分享時,他們卻因為愛孩子而拒絕孩子的好意和孝心,也正是因為這種拒絕,才導致了如今很多孩子目無尊長,習慣新以自我為中心。

曦曦媽一再倡議,我們在教會孩子分享的時候,也要懂得接受孩子的分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成為三觀端正的人。可網友們忍不住感嘆:「老人做得到才怪呢!」儘管如此,曦曦媽還是希望作為父母和長輩的我們,要認真審視這些問題——

(1)教會孩子分享,不等於逼著孩子分享。

為了不讓孩子成為自私鬼,逼迫孩子分享的問題在很多家庭也是非常嚴重的。親戚帶著小孩兒來家裡串門了,為了表示對對方的歡迎和熱情款待,父母總是喜歡讓孩子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個時候,如果孩子願意還好說,但如果還有有絲毫的不願意,家長們就開始上綱上線,對孩子不是責備就是打罵。這種逼迫孩子分享的行為,只會讓孩子感覺到分享的痛苦,而不會讓孩子感受到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我們不強迫孩子做分享,但我們可以適度地引導孩子做分享。當孩子願意把零食、玩具等分享給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時候,父母的認可、表揚,可以讓孩子在精神層面上得到飽和。孩子做出分享之後,一方面得到了精神上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收穫了一個共同玩樂的夥伴,可謂是一舉兩得。

(2)面對孩子的好意,不要殘忍的拒絕。

有親戚總是抱怨,說自己的兒子每個星期一百多元的生活費,零花錢還另算,可家長卻什麼好處也沒得到。就算是夏天買雪糕,孩子也是只顧著自己,絲毫不問家長要不要吃一支。當孩子生日的時候,孩子總是獅子大開口要幾百塊錢請同學吃東西,連一口蛋糕都不會給父母預留。而當父母生日的時候,孩子不僅沒有絲毫表示,連一句生日快樂的祝福都給省略了。

孩子為什麼毫不顧及父母的感受?為什麼事事都總是只考慮自己,卻把父母拋之腦後?這又何嘗不是,家長最初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呢?

我的女兒過生日,她的第一個生日願望是節約零花錢,給我買漂亮的裙子;我過生日的時候,她會大大方方地拿著自己的零花錢請我吃飯,給我買生日蛋糕,讓我自己選裙子她給我付錢。很多朋友知道後,都特別羨慕我有這麼一個懂事的女兒,但我想說,只要在教會孩子分享的時候,我們不再拒絕孩子的分享,人人都可以收穫孝順、感恩的孩子。

(3)家長愛孩子,也要教會孩子愛他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相信這句話大家都非常熟悉。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過程。當孩子分享零食給你的時候,不要拒絕,大大方方地接過來,給孩子說一聲謝謝即可。我們愛孩子,也要教會孩子愛我們,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責任感、有孝心、懂感恩的好孩子。

生活中,有的老人總是喜歡問孩子要東西吃,孩子給了他又說不吃;孩子不給,他又說孩子小氣。如此矛盾的行為,在孩子看來往往是不可理喻的。既然在向孩子討東西吃,那麼孩子給你之後,就一定不要拒絕,接過手之後,給孩子表示感謝就行了。不要捉弄孩子,第一次或許孩子覺得新鮮,多幾次孩子就覺得自討沒趣了。不要消耗孩子的好意,只有懂得接受孩子的好意,孩子才會漸漸變得有孝心。

————————

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成長來說非常重要!尤其是家裡的老人,更要明白以上三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