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復甦,爸媽必須讓孩子從擺攤中學會這5點!真的很重要

2020-06-05   曦曦媽說教育

原標題:地攤經濟復甦,爸媽必須讓孩子從擺攤中學會這5點!真的很重要

最近,地攤經濟在全國大火。不僅朋友圈遍地都是地攤經濟的相關圖文,在各個APP也有層出不窮的新聞。比如:「成都地攤經濟復甦」、「武漢幼兒園開燒烤大排檔自救」、「北京幼兒園擺攤賣彩色包子」等等。

那麼很多家長就會問,地攤經濟對教育行業有什麼影響呢?我們的孩子應該從擺攤中學到哪些東西呢?是不是應該鼓勵孩子周末擺攤體驗生活呢?孩子如果要去擺攤賣什麼最合適呢?

在地攤經濟復甦的大背景下,曦曦媽倒是認為我們可以讓孩子在擺攤中學會以下幾點——

(1)職業不分貴賤,擺攤並不丟臉。

嬸嬸當年為了方便照顧自己的兒子上學,她在縣城一個農貿市場賣過好幾年的菜。每天四五點起床去拿貨,天還沒亮就開始擺攤了,哪怕是冬天也是如此。

但他的兒子並不覺得媽媽辛苦,反而覺得媽媽是一個賣菜的人讓他感覺很丟臉。尤其是發現有同學快過來了,他一定會離嬸嬸遠遠的,就算是在旁邊也假裝不認識嬸嬸。

曦曦媽認為,趁著地攤經濟的復甦,作為父母我們有必要糾正孩子錯誤的三觀。讓孩子知道職業不分貴賤,擺攤並不丟臉,反而自己放眼望去的擺攤人,都是為了生活而努力奮鬥的向上能量。

(2)作為買家時,教會孩子貨比三家或討價還價也是一種本領。

我們常常告訴孩子,掙錢不容易,花錢要節約。但究竟應該怎麼節約?曦曦媽認為教會孩子貨比三家或討價還價,也是一種非常不錯的生存本領。

比如:我們要在地攤上買幾雙襪子,別人吆喝的可能是十塊錢三雙,那我們就可以嘗試著回他十塊錢四雙行不行?如果老闆不同意,我們可以用「薄利多銷」或者「以後經常來買」等理由與他討價還價。如果他覺得可以,我們自然可以成交;如果他覺得不行,那我們可以再逛逛,說不定就能遇到既廉價質量也還好的襪子。

父母掙的錢,是怎麼存起來的?其實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不僅僅只是因為自己會掙錢,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如何去用錢。貨比三家和討價還價,其實也是父母需要交給孩子的一種生存本領。

(3)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讓孩子體驗掙錢的不容易。

我有個親戚初中畢業就輟學了,如今已經四年了,但這四年里每個月都在靠父母的接濟生活。他到處去跟親戚吹噓,自己高的時候可以拿六千工資,但至於錢去了哪裡,父母完全不知。這四年里,幾乎每年都要在兒子身上用兩萬元左右,對於僅靠務農維持生活的父母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

很多孩子就是如此,不僅用父母的錢心安理得,自己掙的錢也不會用一分在父母身上。每一個白眼狼的鑄就,都是因為父母毫無底線的溺愛。而地攤經濟的復興,其實真好給了父母一個培養孩子財商精神的好契機。

我們可以在陪伴孩子擺攤的途中,讓孩子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同時也可以讓孩子領悟一番父母掙錢的艱辛。

(4)讓孩子明白口才都是訓練出來的,擺攤恰恰可以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

六一兒童節的時候,帶女兒參加了社區舉辦的兒童跳蚤市場的活動。周圍的好幾個孩子都比較害羞,一直都是家長在幫忙售賣商品,而我的女兒則跟他們成為鮮明對比,從擺攤到成交都是女兒自己獨立完成。

很多家長會問:「你們家孩子多大呀?」「你的女兒怎麼口才那麼好?」「你看你女兒這一套一套的,很像一個做生意的料啊!」其實,我的女兒以前也很害羞,她這口才也是慢慢練出來的。

她四歲的時候,我就帶她參加過一次舞蹈班組織的跳蚤市場,那一次她也是極其害羞,我開始慢慢教她如何吆喝、溝通、拉客等。有了第一次的經驗,第二次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好,口才也罷都是訓練出來的,而擺攤恰巧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曦曦媽建議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起來。

(5)教會孩子合理花錢,分辨什麼必須買,什麼可以不買,什麼完全沒有必要買。

我上中學那會兒,很多同學都讀住校,所以家長一般都會給孩子一周的生活費。而校門口正有很多擺攤的人,各種小吃、商品琳琅滿目。很多孩子星期天下午返校的時候,就在校門口消費了生活費的一大半,導致周三周四周五就開始過上了一日一頓,或者吃方便麵的日子。

帶孩子逛夜市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抓住這些機會教會孩子合理花錢。比如:看到一個特別漂亮的筆袋,如果正巧家裡的筆袋壞了,我們自然就可以在價格能夠接受的情況下買回家;而如果家長的筆袋剛買不久,沒有達到必須更換的條件,那麼我們就可以簡單地欣賞欣賞這個筆袋就行了,說不定等到自己需要購買的時候,又出了更多漂亮的款式供自己選擇。

在花錢的問題上,如果父母不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去了解其中的學問,孩子自然就只是隨心所欲亂買一通。我們可以抓住每一次逛街的機會,教會孩子我們為什麼要買它,我們為什麼不買其他那些琳琅滿目的東西。

——————

您認同曦曦媽的觀點嗎?您認為在地攤經濟復甦的當下,我們還可以教會孩子哪些東西呢?歡迎給曦曦做出補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