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莊園:舊西藏奢華貴族興衰的現代記憶

2019-07-05     摩氧創新

在西藏日喀則地區江孜縣城西南,有一個叫班覺倫布的小村莊,村莊內有一個著名的景點,記錄著舊西藏的貴族秘史,隱藏著舊西藏貴族和農奴之間不同生活的真實縮影,它就是帕拉莊園,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舊西藏三大領主貴族莊園。

帕拉莊園,全稱帕覺拉康莊園,在舊西藏眾多的貴族中,帕拉家族僅次於歷代達賴喇嘛家族構成的「亞奚」家族,是西藏貴族中五大「第本」家族之一。現在能夠參觀到的莊園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貴族大院,一部分是奴隸大院,兩院只有一條小路相隔,但環境與條件卻是天壤之別。

帕拉家族已有400多年的古老歷史,據考證,帕拉家族的祖先是藏堆王(1618)從年楚河上游強旺的一座寺院中抽到不丹去管理普拉康寺的喇嘛,後來成為不丹一個部落的酋長。再後,因不丹內亂遷到西藏,因率五百戶丁返藏有功,受封江孜重孜沙魯地方作為薪俸,在此基礎上帕拉家族便逐步發展並步入西藏大貴族的行列。

到十九世紀末,帕拉家族發展到帕拉家族在江孜縣、拉薩、白朗縣、亞東縣、山南等地區擁有37座莊園、3萬餘畝土地、12個牧場、14000餘頭(只)牲畜、3000多名農奴,成為西藏十二大貴族之一。家族成員中有不少人擔任過西藏地方政府官員,甚至擔任過四品官員的就有5人,比當時江孜宗山府首腦的官職都高。

時光飛逝,帕拉家族中一個叫扎西旺久的人,成為了帕拉莊園最後一個莊園主。扎西旺久曾為了逃避兵役而出家當了和尚,後來還俗,開始接手家族管理。雖說這時帕拉家族已過了其鼎盛時期,但扎西旺久在西藏地方政府中仍具有一定的地位,並與達賴喇嘛關係密切,1959年,他參與叛亂並外逃,帕拉莊園自此被收為國有。

在帕拉莊園的正南面,有帕拉家最大的朗生院。占地150.66平方米的地方,住著14戶60多名朗生,最大的房間14.58平方米,最小4.05平方米,平均每個農奴只有2.5平方米;而帕拉莊主兩口人占有建築面積為5357.55平方米的82間房屋。

現存的每個房間都以實物形式完整再現了當時朗生的生存狀況,並且有名有姓。朗生住房,擁擠、低矮、陰暗,形同牢籠,與貴族的豪華住宅形成鮮明對比。

曾經的莊園主人,生活極度奢華糜爛,房屋82間,面積5000餘平方米,建築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冬夏分居不同臥室,還設有經堂、會客廳、日光室、棋牌室等,生活用品多為進口高檔奢侈品,裝飾多為珍稀動物皮毛、奇珍異寶無數。

主樓正中是採光最好的日光房,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威嚴,平時用來舉行大型的招待會和宴請權貴,冬季是扎西旺久的臥室。

屋裡雕樑畫棟,牆上掛著兩塊整張的豹皮和兩隻用野氂牛角做的酒具,牆邊擺放的木箱或鑲虎皮,或以蟒蛇皮為面,地上擺放著印度青蛙皮鑲金製作的馬鞍。

藏式床上鋪著豹、虎、鹿等野生動物的皮毛,柜上放著從英國進口的手搖留聲機,可以感受到當年園主人及其家人們享受的奢華生活。

在三樓的會客廳里,逼真的蠟像展示了扎西旺久及夫人正在與西藏幾位要人玩麻將,邊上三名家奴低首彎腰恭敬地伺候著,碩大的野氂牛角盛滿青稞酒,進口的高腳玻璃杯內裝著從英國進口的威士忌,銀蓋瓷碗盛著酥油茶,桌上還擺放著進口的罐頭、餅乾等食物,貴族的生活無比愜意。

帕拉莊園有很多不能拍照的地方,包括各種珍寶首飾,護膚美容品,大衣鞋帽,少女骨做成的祭祀法器,奴隸的地方是允許拍照的,但是卻令人不忍卒視。

奴隸在藏語中又叫朗生,他們大都是從帕拉所屬各地莊園和屬民中搶征過來的,在莊園內擔任馬夫、炊事員、侍衛,從事織氆氌、織卡墊、釀酒、紡線、裁縫等繁重的勞務。

莊主根據不同的工種確定每個家奴的薪水,有的每年只有24甲克(1甲克相當於24斤)糧食,有的僅有16甲克糧食,有的每天只有一勺糌粑,靠這些薪水養活全家人。

為了懲罰農奴,帕拉莊園設有各種刑具,如站籠、鐐銬、鞭子、牛皮筒等,刑罰有鞭笞、掌嘴、割鼻、斷足等,手段極為殘酷。

而奴隸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朗生院,就在與莊園一路之隔的路對面,叫帕拉朗生院。帕拉朗生院有150平方米,解放前夕住著14戶60多名奴隸,房屋低矮潮濕,勉強遮風,難談避雨。

現存的每個房間,也都以實物形式完整再現了當時朗生的生存狀況,並且有名有姓。擁擠、低矮、陰暗,形同牢籠的住房,與貴族的豪華住宅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這種巨大的住宅反差中,莊園用它冷靜包容的姿態真實地訴說著舊時西藏貴族家庭的興衰,也記憶著那段民主改革前飽含辛酸的社會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OQVC2wBmyVoG_1ZS2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