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藝術 | 帶著理解,去和濱水空間中的藝術相遇

2019-10-12     鳳凰藝術

楊浦濱江南段大橋

新城市社會學的奠基人列斐伏爾指出世界範圍內的工業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使得城市成為全球性矛盾表現最突出、最尖銳的地方。或許藝術能夠作為一種止痛劑暫時緩解城市問題,等待人們想出解決城市問題的有效辦法。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SUSAS)在9月底亮相楊浦濱江,楊浦濱江南段大橋以東2.7公里公共空間向廣大市民開放。這是否可以為人類帶好美好生活?以下「鳳凰藝術」特約撰稿人於奇赫為您帶來的現場報道。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在2007年發表了《世界人口狀況報告》,稱2008年全球67億人口中將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裡。轉眼第一個十年已經過去,城市人口增長的勢頭仍然強勁。柏林自由大學全球史和拉美史教授麥可·戈貝爾(Michael Goebel)稱,100年以來對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事情,或許就是城市化進程了。城市化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而國際房地產服務和投資管理公司仲量聯行在2018年發布的白皮書稱,北京和上海在2023年有望躋身十大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世界一流城市。

毛麻倉庫對岸的東方明珠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北京和上海具有相似的城市化進程,第一部將農業逐漸轉移到遠離城市的郊區,但仍然發展農業以保證有重組的農產品供應城市生活需要;第二步重點發展工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並建造住宅樓;第三步是將工業逐步遷出城市(如首鋼和寶鋼),發展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等第三產業。新城市社會學的奠基人列斐伏爾指出世界範圍內的工業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使得城市成為全球性矛盾表現最突出、最尖銳的地方。我國城市化過程中也同樣出現了貧富差距、交通擁擠、環境污染、高房價等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的社會問題,或許藝術能夠作為一種止痛劑暫時緩解城市問題,等待人們想出解決城市問題的有效辦法。

楊浦濱江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僅僅依靠美術館中的藝術作品顯然是不夠的,藝術需要占據城市中更多的空間來吸引人們的關注。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SUSAS)已經在9月底亮相楊浦濱江,楊浦濱江南段大橋以東2.7公里公共空間向廣大市民開放。2019空間藝術季立足上海市政府提出的「一江一河」公共空間開發戰略,用兩個月的時間通過1個主展、13個實踐案例展、13個聯合展和100多場公眾活動來探討「濱水空間為人類帶來美好生活」這一世界性話題。

SUSAS開幕式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本屆空間藝術季以楊浦濱江南段5.5公里濱水公共空間為主展場,原上海船廠舊址地區(包括船塢和毛麻倉庫)作為主展館片區,邀請到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和「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發起人與藝術總監北川富朗先生擔任總策展人,以「相遇」為主題,分別從「空間藝術」和「規劃建築」兩大版塊展開。東京大學副教授、建築師川添善行先生擔任空間藝術版塊策展人,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創建院長、博士生導師阮昕教授擔任規劃建築版塊策展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副主任、教授、博導章明擔任空間藝術季總建築師。

SUSAS展場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北川富朗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公共藝術作品在城市的地位應該是像一個城市的地標一樣,具有當地的特色和指示性的作用;其次,一個好的公共藝術作品應該具備供公眾觀察和感受的各種角度的,是和它周圍的氣候、土地,或者是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最後,公共藝術是可以持續不斷得存在在城市生活中。因為上海這座城市的江河、海洋其特殊性,即許多江河在這裡會和最終匯入大海。所以本次展覽主要還是選擇以歷史和視角和中國和世界的交流這兩個角度去選擇藝術作品的。

北川富朗先生在現場導覽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在楊浦濱江的公共空間中,劉建華的《天外之物》將從天而降、瞬間下落的雨滴凝固,用雕塑化的語言從自然中抽離出一個純粹的造型。淺井裕介(Yusuke Asai)在創作《城市的野生》時許多市民也在他的指導下加入創作,共同用白色顏料描繪了大量豐富的動植物圖案,讓單調的江邊顯得生機勃勃。大岩•奧斯卡爾(Oscar Oiwa)的《時間之載》是在用玻璃製成的船上,將上海市市花白玉花栽種在類似考古學底層的土壤上,意在探索上海紮根於多種文化的自我認同中。費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起重機的對角線》引導人們從特定地點觀看江邊三座起重機錯位出現的白色平面圖形,讓住在附近的市民在熟悉的景物中找到一種新的體驗。這些結合具體公共空間創作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將永久保留於濱江岸線,在這些作品之間還分布著電站輔機廠、新一棉、制皂廠、楊樹浦煤氣廠、楊樹浦發電廠等百年工業遺蹟。這樣由藝術勾勒而成的楊浦「近代工業的搖籃」,成為見證當代藝術與市民日常生活融合共生的城市文化景觀。

天外之物,不鏽鋼、夜光漆、鐳射燈,高2000cm,劉建華,2019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起重機的對角線,白色油漆,尺寸可變,費利斯•瓦里尼,2019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城市的野生,溶著性白線橡膠色,尺寸可變,淺井裕介,2019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城市的野生》細節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黃浦貨艙,紅色油漆、鋼,理察•威爾遜 2019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自由方塊–方塊花園,黑色顏料,尺寸可變,埃斯特-斯托克,2019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一個人長時間地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會形成一種固化的思維模式乃至於偏見;所以往往需要用一個外來者的眼光,才能發現當地被忽略的魅力和特色。所以本次空間藝術季邀請了一些上海本地與外地的藝術家在這裡進行對話,激發出一些靈感並傳遞給觀者。在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毛麻倉庫二層,殷漪的《向西》是以蘇州河上的四川路橋為場所創作的一個聲音影像裝置,而當你走在藝術家設計的回形橋面時,會感受到處於同一時空帶來的觀看體驗。邱加《等待命名的景觀》從上海被淘汰的廢棄舊式木製家具中,在一種對抗的邏輯下將之打散、重置、組合併在空間中重新放置,使「物」本身成為位置。胡為一關注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郊景觀和住民的生活狀態,在紅磚牆圍起的半開放空間裡呈現的三件影像裝置作品。其中的《風的規範》是用雜草暗示風的運動軌跡,而風的運動則是遵循紅綠燈的指示。馮晨《光的背面》透過聲音控制百葉窗,讓觀眾在百葉窗的快速閉合中看到黃浦江以及對岸的風景。湯傑的《中心說》是一個由金屬橢圓片懸掛排列構成的裝置,當它感應到有人靠近時、中間的圓片將水平旋轉帶動整個雙錐體的運動。這個過程就像是上海這座城市向周圍世界發出信號、傳遞能量與動力的過程,將抽象的文化現象以具象的方式呈現。除此之外,還有管懷賓、楊牧石、程然、何翔宇等16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借上海16個行政區的數字構成了「上海16景」。

光的背面,控制器、舵機、鋁製百葉窗,尺寸可變,馮晨,2019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流動之物,馬賽克、水泥、LED顯示屏,800cm×1100cm(地面部分),畢蓉蓉,2019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鳳凰藝術 | 帶著理解,去和濱水空間中的藝術相遇

中心說,金屬、電子元件、繩,尺寸可變,湯傑,2019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等待命名的景觀,編號2019.001/D:300x210x117cm,編號2019.004/D:300x220x122cm,編號2017.027/V:270x115x90cm,木材、釘子,邱加,2019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風的規範》,影像,7'10,胡為一,2019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紅移,木框、玻璃、紙本水墨、線、燈,尺寸可變,劉毅,2019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本屆空間藝術季總建築師章明在闡釋主題「相遇」時,將其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藝術和公共空間的相遇,讓藝術品成為公共空間的一個有機的部分、提升公共空間的品質與藝術性。其次是當下與歷史的相遇,讓新介入的公共藝術作品既保持著對楊浦濱江工業遺存的尊重,同時又以一種清晰可辨的方式避免和既有環境的附著與粘連,與之形成比對性的並置關係,將這些過去轉向未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人與人因借藝術主題的相遇。曾經居住在楊樹浦路附近的居民實際上是臨江不見江,整個濱水用地更多的是提供給了工業;但是隨著整個城市和社會的發展,我們今天能夠真正做到還江於民,讓這些空間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休閒娛樂場所。

毛麻倉庫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楊浦濱江 圖片來源:SUSAS執行團隊

從2015年徐匯西岸飛機庫,到2017年浦東民生碼頭8萬噸糧倉,再到2019年楊浦濱水工業遺存帶,我們看到上海不斷地挖掘城市空間的藝術氣質並營造城市溫度。誠然,當代藝術吸引社會關注並且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成功案例可以從一些美術館、雙年展和大地藝術季中看到,但是藝術不應該被經濟利益捆綁並工具化,藝術還是更應該關注具體的人的生存狀態。藝術評論家姜俊引漢娜·阿倫特的觀點說道:

對於藝術的討論比藝術作品本身更為重要,因為它不僅僅停留在藝術作品上,它在整個人類的共在關係中不應被看成一種客體的物,而是應該成為中介,來連結我們身邊的一切,並打開一個個不同的世界,創造複數的人之間的無限互動之可能……我們認為,藝術的公共性正是應該在這一共同存在的維度上展現,在互相的對話中,用更多的耐心促使一件件作品變成開啟一個個公眾話題的鑰匙,使得那些沒有被我們看到的東西被看到,沒有被聽到的聲音進入耳膜,使得未曾進入思考的東西進入思考。

上海空間藝術季為藝術家討論城市化議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更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在觀看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品時,開始對城市生活展開理性的反思。

關於作者

青年藝術評論家於奇赫

於奇赫,青年藝術評論家。主要從事藝術批評、視覺文化、物質文化與博物館學的研究,現生活工作於上海、南通。

(鳳凰藝術 獨家報道 撰文/於奇赫 責編/yyc)

鳳凰藝術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台

藝術|展覽||對話

這麼好的新展覽 點圖去看看?

「超越時空的對話——吳為山雕塑作品展」

雲自在 高雲作品展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

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

「攝影180年在中國」

倪有魚:∞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email protected]。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HEFvW0BMH2_cNUgB5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