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沉睡千年的魏晉「地下畫廊」:走近許三灣古城遺址
在河西走廊戈壁沙漠殘存的一個個古城遺址中,甘肅省高台縣許三灣古城遺址被專家稱為河西半荒漠地區古城遺址的典型代表。據史料記載,許三灣古城始建於漢代,魏晉至唐代繼續沿用,是漢唐時期重要的軍事防禦機構駐地。許三灣古城周圍的三處墓群是目前國內公布最為密集、保存最完好的特大古墓群,而地下墓室中精美的畫像磚堪稱「地下畫廊」。
河西走廊,這個漢代以來中原王朝經略西北的咽喉要地,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千年前的輝煌,雖然已經湮滅,但殘存在戈壁沙漠中的一個個古城遺址,仿佛還在訴說那一段難以忘卻的歷史。
在今高台縣城向西南方向約30公里處的高台縣新壩鄉許三灣村,留存著一座古城遺址——許三灣古城遺址。古城雖然在規模上遠遜於駱駝城,但完好程度在同時代遺址中首屈一指,被專家稱為河西半荒漠地區古城遺址的典型代表。
據史料記載,許三灣古城始建於漢代,魏晉至唐代繼續沿用,是漢唐時期重要的軍事防禦機構駐地。許三灣古城周圍有墓群三處,可見封土的古墓葬上萬座,是目前國內公布最為密集、保存最完好的特大古墓群。而地下墓室中精美的畫像磚堪稱「地下畫廊」。
在高台縣博物館業務部主任李成康和駐守的兩位文保人員的陪同下,我們從駱駝城遺址出發,大約行進七八公里路,便來到了許三灣古城遺址,從這裡我們嘗試揭開古城神秘的面紗。
俯瞰現存許三灣古城全貌
許三灣古城瓮城出入口
戈壁土城雄姿猶存
千百年來,古城像一位忠誠的衛士屹立在荒漠之中,守護著高台的西大門。因為這裡是一片不毛之地,墳堆遍布,所以很少有人光顧,許三灣古城也因此鮮為人知。1958年,政府號召大煉鋼鐵,有人去古城尋寶,獲得大量銅箭頭和銅錢幣,古城才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座古城在史書和地方志中都不見詳細記載。為了揭開古城和墳堆的秘密,文物工作者在1975年、1984年和1987年對古城遺蹟和古墓進行了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該城始建於漢代,魏晉至唐代繼續沿用,是漢唐時期重要的軍事防禦機構駐地。清代亦曾利用,清乾隆後即廢。
許三灣古城遺址有兩處,一處是舊存漢、魏晉時期古城遺址殘骸,方圓約三百米左右。另一處就是現存的許三灣古城。夏日晴空用無人機俯瞰許三灣古城,舊存漢、魏晉時期古城遺址殘骸已不明顯,現存建於明朝的土城清晰可見,稜角分明。
現存的許三灣古城是一座黃土版築的土城,分為內城與外圍二重結構,從建築結構上看,這座古城的建築風格,與明代長城、寨堡的建築風格一致,當屬於明代建築。地面表層遺存有明初民窯青花瓷碎片和洪武挖足過肩磁碗底遺物。現存許三灣古城是明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高台站,明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至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之間高台守御千戶所的治所遺址。
清代前期,這座小小的城池又被利用起來,築堡屯田。雍正時期「許三灣堡戶三十九,口八十三」(《高台縣誌》),是當時高台最小的城堡之一,可見其開墾規模不大,並且到乾隆年間就再度荒棄了。
現存古城,內城基本完整,有瓮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10米,東西寬94米。在城的南垣正中壁門並築有方形瓮城,在城的四角築有高大的方形角墩,南北垣內築有長20米,寬2米的斜坡馬道,北垣處中部加築一馬道,馬道在考古學上稱為「馬面」。整個城垣高8米,牆基寬6米,頂寬3米,部分牆段有女牆,人馬可以在城牆上行走,整個古城城垣面積10600平方米。城外東北50米處有黃土夯築的方形烽燧1座,底寬10米,高約七八米。
據李成康介紹,以前的許三灣古城城內城周地表就可以看到大量漢唐時期的紅陶片、灰陶片、白陶片以及少許清代的瓷片、瓦片等遺物。而早在1958年,人們就曾在城內掘出成堆的五銖、大泉五十、貨泉、開元通寶等古幣以及銅箭族、銅帶鉤等,總量重達1噸多,可以想見,昔日許三灣古城經濟之繁盛、軍事地位之重要。
許三灣古城及墓群是漢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重要的歷史遺址,對研究當地的歷史、經濟,以及十六國時期割據政權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研究漢至唐代城市建設史、城建技術發展史等有重大價值。2001年這座古城及其周圍的墓葬,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三灣古城烽火台
許三灣古城南側墓葬群
疑為駱駝城的前哨
近年來新編的《高台史話》中,對許三灣古城遺址的介紹是:
「位居張掖酒泉盆地中部茫茫戈壁,南枕祁連,西望酒泉,北瀕巴丹吉林沙漠南緣。整體為南部祁連山北麓洪積平原帶……」
從位置上可見,許三灣古城是建在河西走廊關鍵通道上的一座城池。
20世紀50年代,古城附近出土了「部曲督印」「趙猛印」「蔚多君印」銅印三顆及錯銀帶鉤一枚,從出土的文物來看,許三灣古城曾是一個軍事要地。
從這座內外二重建築的古城遺址上可見,在水源短缺或沒有水源的地方築城,用黃土夯築外圍牆,以期阻隔騎兵和攻城部隊直接接近城下。明代的兵器除槍、刀、劍、戟、弓箭、弩機這些常用兵器外,在城防守御上又增加了一樣新武器,那就是短距離火炮。從遺址的建築結構上就能看到這一點,外圍牆距古城牆在30-40米之間,外圍牆的高度僅為內城高度的一半,從城上發射箭、弩、火炮,可以有效殺傷攻城部隊的攻擊能力,而這些技巧,在今天看來不足一提,但在古代大刀、長矛時代的戰爭中,卻反映出高度的城防守御技術和智慧。
在前些年許三灣古城西南墓群出土的一件絹帛衣物上,有「建康郡表是縣都鄉口府里……」等字,與駱駝城南墓群出土的「建康郡表是縣都鄉下楊下里」木牘互為印證了漢晉時許三灣與駱駝城在行政建置上的關係。《資治通鑑》簡略記載,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沮渠蒙遜追擊西涼李歆,戰於解支澗,敗,不得已乃「城建康,置戎而還」,據此,有專家推測許三灣古城可能是沮渠蒙遜所建,是為戍守建康郡而建的軍事城池。
因此,有專家指出,許三灣古城可能是古代抵禦異族騷擾,保障絲綢之路暢通,把守駱駝城的前哨陣地。
許三灣古城城牆
許三灣古城馬面
國內最大最完整的古墓群
比許三灣古城遺址更為出名的是遺址周圍的墓群。文物考古專家彭金章來過高台許三灣後笑言:高台的寶不在地上,而在地下。考古發現,在駱駝城、許三灣古城遺址周圍,有封土墓葬近萬座,墓群以其分布密集、數量眾多、保存完好而聞名於世,是目前國內公布最為密集、保存最完好的特大古墓群。
拍攝拜謁完許三灣古城,我們的汽車沿戈壁灘朝古城西南方向古墓群進發,汽車行走大約幾分鐘時間,汽車兩旁便出現大大小小的「土堆」,文保人員說,這算是真正進入古墓群密集區了。
古墓大小不一,大多數為圓形,高一米不足。墓群中也有一些較大的土墩墓,方形,底邊長30多米,高4到5米,通常為墓主人生前身份顯赫之故。時值正午,置身於古墓群中,人們的神情不由得變得肅穆和崇敬,或許這裡長眠的正是為抵禦外敵入侵的英勇將士或是達官顯貴。
同行的李成康講起了調查清點如此大規模古墓群的故事:當年為了詳細調查許三灣古城邊這些古墓的規模,文物工作者買了一大捆木衛生筷,每查一墓,在墓頂上放一根木筷,以防漏查。
清點結果顯示,在許三灣古城外東、西、南、北四面,分布大量墓群,有墓葬1萬餘座。古城遺址北部還留存有大面積農耕遺址。1980年-1986年,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多次調查,古城內採集有漢代「五銖」「貨泉」、王莽「大泉五十」、唐代「開元通寶」、清代「康熙通寶」等錢幣和漢代銅箭鏃。
專家從這星羅棋布的古墓群中尋找許三灣古城由來的答案,據史料記載,兩漢曾在今天的高台縣西設置表是縣,根據許三灣古城附近密集型的漢墓群考證,有專家推測表是縣最早的治所即在今許三灣遺址附近。後因該地區多地震才易治他處。
已發掘的古墓中發現了前秦建元十四年的紀年墓畫像磚、魏晉畫像磚、木牘、前秦木板畫、牽馬俑、漢晉錢幣、銅晉等,以品位高、數量多填補了國內五涼時期史料空白,突出反映了該地區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俗方面鮮為人知的真實情況。
墓磚播種圖
墓磚伏羲女媧圖
沉睡千年的魏晉「地下畫廊」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河西走廊卻相對安定,堪稱亂世里的一處安身樂土,中原人紛紛移居河西,此時河西與西域的交通也得到恢復,政治安定與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使河西走廊成為當時北方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史載當時「涼州之畜為天下饒」,「家家豐足,倉庫盈溢」,高台及其周邊地區的墓葬文化也在此時盛極。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在許三灣城、駱駝城遺址搶救性發掘數座古墓,在墓磚上人們驚訝地發現了一些精美的畫像,內容豐富,形式活潑,這樣的畫像磚共有400多塊。
這些磚畫都是一磚一畫,磚面用白粉塗底,丹砂飾邊,中間用墨色 、丹砂作畫。白描則流暢自如,彩繪則鮮艷濃烈。畫像磚上有伏羲女媧神人之相貌,也多農夫獵戶凡夫之形狀;有寬衣大袖的漢人,亦有髡髮髭鬚的胡人,農耕牧獵、交通出行、歌舞宴樂之景,皆活靈活現,情趣盎然,自由浪漫,被稱為「魏晉社會生活的連環畫」。
高台農村至今還存在一種職業,他們能看風水、定吉日,能寫會畫,熟練一套婚喪嫁娶的風格規章,當地人稱他們為「道士」。地方史志研究者認為,魏晉畫像磚的作者可能就是這樣一批人,他們受僱於當地望族,為其設計墓室,並將墓主人死後可能繼續的生活場景繪製在墓磚上。與敦煌壁畫一樣,高台魏晉磚畫的作者都沒有留下名字,千年以後,這群無名藝人卻以其作品驚艷了世界。
看到畫像磚的人們無不驚嘆於磚畫的色彩,在那個時代,有什麼秘訣讓這些圖畫經歷千年顏色不褪?考古專家說,和敦煌早期的壁畫一樣,繪製魏晉畫像磚使用的都是礦物質顏料,畫匠們從大自然中尋找原料,化草木土石為五彩,搦於筆端。
繪畫藝術肇始於民間,此後職業繪畫和民間繪畫就一直兩條線並行,相映生輝,然而民間畫匠及其作品少見載於史冊。魏晉時期開宗立派的大師如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的作品僅有著述中的描述,少量存世作品也多為唐宋摹本,且爭議較多。高台魏晉畫像磚的發現,為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附:河西走廊的魏晉磚畫賞析
魏晉墓磚壁畫大部分為一磚一畫,記錄和反映了魏晉時期社會各階層的現實生活。墓磚壁畫以天然礦物質為顏料,紅、黑為主色,這也和當時崇尚紅、黑的社會習俗有關。
魏晉時期,河西養馬業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這在墓磚壁畫中有充分反映。無論是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還是高台魏晉墓磚畫,大多是運用線描筆墨技法,運筆流暢自如,用色單純熱烈,構圖簡潔,形象生動,樸實自然。除部分古代神話宗教題材外,大多數磚畫是農耕牧獵、交通出行、歌舞宴樂的社會生活場景,這些充滿了生活情趣和自由浪漫精神的風俗畫卷,是魏晉時代河西地區的真實寫照。從這些繪畫中的人物形象、服飾、生活習俗還能看出東西交流、胡漢雜居的情景。
嘉峪關及敦煌魏晉墓磚壁畫
(圖片來源於澎湃新聞及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QkgPnEBfwtFQPkdxCy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