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敬
敬的意思很多。比如我們現在講的尊敬。敬就是要尊重別人,即便對方是一個乞丐,一個小孩子,也要給予必要的尊重。
敬的另一層意思就是「當心」。《論語》中說「執事敬」。做事的時候,要有一顆「敬」的心。不要馬虎大意。再小的事,如果心有不敬,想當然地下手,其結果往往很差。
馮友蘭先生曾經舉例說:譬如一個母親,看她自己的孩子,很少使孩子摔倒,或出別的意外。但一個奶媽看主人的孩子,則往往使孩子摔倒,或出別的意外。
母親愛孩子,自然把看孩子的事情當作「大事」「要事」來辦,所以精神全神貫注,保證孩子基本不出問題。而看孩子對於奶媽來說,不過是一份差事,很多時候都是想當然地認為孩子不會摔倒,所以不上心。
把事情當成是一件事,認真去做,這是敬。所以敬有專心、認真的意思。
當然,敬還有最重要的修身的意義。敬,就是不放逸。「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之以應事物」。
清代的康熙皇帝總結的非常好,他說心裡有敬的人,「心體湛然」,就好像精明的主人整飭家務,一切竟然有序。而心如果不敬,就像一個家沒有了主人,各種混亂就會隨著而來。
道家的靜
道家是非常冷靜客觀的。老子的道是寂然的,道在靜中,而萬物自遵循道的法則生滅變化。所以他說,「清靜為天下正」。
如同水一樣,安靜下來,才能沉澱下來,才能看清水裡的東西。要把握萬物的變化,更要從靜中求,從靜上下功夫。
莊子主張靜觀、靜坐。呆若木雞,是《莊子》里的一個寓言。講的是鬥雞的故事。莊子認為,最厲害的雞,就像木頭做的那樣安靜、呆滯。
古人云:靜能生百慧。人的智慧、美德、甚至是快樂和幸福,無不從清凈的心裡流出來。煩躁的心,就如同污濁的水,什麼都看不清。
「心收靜里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內心必然安靜,因為只有靜中才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也才有真正的智慧。
人只有先得到了內心的安靜,才能真正享受一切外在的福祉。否則,金錢、權利和名利,都只不過是枷鎖和累贅。
佛家的凈
佛家,如果我們不考慮來世的問題,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就是教育我們擺脫生命中的煩惱。
只有「凈」,才能讓我們真正擺脫各種煩惱的糾纏。
凈是看破一切緣法,要明白,一切都不是實在的,都是緣法的彙集,緣聚則有,緣散則無,所以世間萬物,並非真有。
因此,修行的人要熄滅自己的執念和妄念,不糾纏,不妄想。遠離惡行的污穢,斬斷慾望的垢染,擺脫煩惱的糾纏,從而自性清凈。
一個人,只有看破一切的緣法,才能真正生出清凈心,才能得到清凈的自性。而那些自性清凈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感覺是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