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郡,字文受,外山干溪村人,生於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03年),國子監太學生選丙子科恩進士。他辭官孝母,孝心可嘉,深受當地群眾敬仰。
石匾「孝節流光」
外山鄉墘溪村美干有一座石坊,今尚存石匾一塊,上書四個大字「孝節流光」,右邊書「乾隆四年歲次己未隆冬奉旨」,州大夫汪建英贈以聯句雲「敬奉老翁德比陳君,懿範撫成幼子訓」。石匾無言,歷史有聲,青山隱隱中一段辭官孝母的感人佳話世代流傳。
林郡四歲時,家道中落,其父林國瑚不幸去世,其母黃五娘挑起了照顧公婆、養育幼子、維持生計的重擔。俗語說:母慈而子孝。黃氏從小教導林郡要仁慈心善。有一次,有人找黃氏借米,黃氏為了不多收窮人所還之米,特地換成小米斗,不占一點便宜。她告訴林郡:我們借時給的少,收回時多,這樣是不厚道的,我們不能多收。
受母親影響,林郡自幼勤勞孝順,矢志攻修學業,功夫不負有心人,林郡獲選國子監太學生丙子恩科進士。
當林郡金榜題名回鄉時,來到東關橋邊他以前常去吃的包子店,問掌柜:「你覺得我能吃嗎?」掌柜回答:「秀才,你哪能算能吃,要說能吃,你是比不上以前那個相公的。」掌柜不知此秀才乃彼相公。這次林郡只吃了一些包子,留了兩籠帶回給母親吃。林郡對母親的孝順,在村中傳為美談。
正當林郡大展宏圖之際,因家中母親年邁多病,腿腳不麻利難以外出,需要有人照顧。這時,林郡毅然放棄外出做官的機會,安心回歸家鄉,耕田種地,陪伴母親左右。林郡十分孝順母親,每天準時做好飯菜,為母親端飯喂飯;準時為母親煎好藥,給母親喂藥。為了給母親補身體,林郡還專門買了一群羊到山上放養,每日擠羊奶給母親喝,羊長大後就賣掉,買母親喜歡吃的食物。由於母親體弱多病,起居不便,林郡就在母親床邊打地鋪,隨時聽候母親傳喚,還親自為母親擦身洗臉、洗滌溺器(便桶),讓母親幸福地度過晚年。林郡沒有忘記為人子應盡的職責,當母親去世時,他在屋前築起「思岩居」,為母親守孝三年。
其孝心感動朝廷,乾隆皇帝因其母守節、林郡高中恩進士卻辭官在家孝母,便下旨立坊,以表林郡母子之孝節,又叫聖皇爺一位來宣讀其聖旨,現石匾所書「孝節流光」由此而來。
林郡母親一生慈心向善,生前有一個願望就是在村民每天要過溪勞作的地方修一座橋,方便村民通行。林郡繼承母親遺志,一面外出各地,訪橋看橋,參考借鑑造橋方案;一面募資捐款,「請纓」造橋。他堅持自己選料,還親自到溪里挑選適合做橋墩的大石,嘔心瀝血三年,造好石橋,實現母親遺願。此外,林郡還帶頭修撰墘溪林氏族譜,明孝道、遵祖訓、樹家風,讓孝文化在墘溪代代相傳。
林氏族譜
行孝是善心的體現、愛心的寫照、良心的凸顯、耐心的考驗;行孝是至高的道德、是高尚的行為、是做人的風範。林郡懷著一顆孝順之心、體貼之心、關愛之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闡釋了孝道的真諦。
消息來源丨桃源鄉訊
記者 | 陳博文
通訊員 | 林月花 文/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2zg824BMH2_cNUgWm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