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古窯——永春介福古龍窯

2020-03-30     永春網e



介福古龍窯位於世界原始青瓷發祥地(中國陶瓷之鄉)——介福鄉,窯體沿山而建。這座龍窯有著百年的歷史,彰顯著滄桑。該龍窯窯體長約42米,寬度由窯頭至窯尾從1米至2米多,高度從1米至2米多,順著山坡宛如一頭巨龍匍匐著,頗具真龍的氣勢。


介福古龍窯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組成,沿山建造,山體坡度約為12°角,窯頭較小,便於熱量集中,窯床中部最大,窯身兩側有窯門和投柴孔,拱頂為弧形,窯頭有預熱區,窯尾只設置較為矮小的煙囪,因為龍窯本身也起著煙囪的作用。

在龍窯的窯洞裡可以看到,因為長年累月的燒窯,窯洞裡的磚牆上已經有了厚厚的一層釉質,在燈光的照耀下,散發出美麗的色彩。這就是我們說的窯汗,越老的龍窯窯汗也就越厚越美。厚厚的窯汗驗證著我們龍窯悠久的歷史。

隨著對傳統文化和傳承技藝的重視,保護和發展龍窯柴燒文化被提上了日程。歷史悠久的龍窯柴燒,現在是越燒越旺。


介福龍窯的歷史

目前介福鄉境內已經探明的古龍窯遺址已有若干座,「苦寨坑原始瓷窯址」最為著名,經過考古發掘、整理及碳14年代測定,該窯址年代在公元前1400多年至公元前1700多年,即距今3400-3700多年的夏朝中後期到商代中期。可以確定苦寨坑窯址是全國最早使用龍窯燒制原始瓷器的遺址。

據悉,目前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古窯址為浙江湖州瓢山窯址,時代可追溯至夏晚期。介福苦寨坑原始瓷窯址的年代刷新了全國的紀錄,把中國燒制原始瓷的歷史向前推移了200年,將整個福建省的瓷器燒制史從現在已知的唐代提前到往前2000年左右的商周時期。


南海一號發掘出的陶瓷和介福鄉境內發掘出的陶瓷同屬一源,從而證明早在宋元時期介福鄉的陶瓷已遠銷海內外,現境內還留有風流嶺、大峽格等古瓷道。



2016年,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獲評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之稱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新發現」;


2018年9月,被列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月,獲批福建省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日前,苦寨坑窯遺址獲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福鄉從夏商時期至近代的古窯遺址陸續的重見天日,「遼田尖古窯址」、 「坑刀山古窯址」等等。

2017年5月20日,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評審認定專家組,對永春縣介福苦寨坑古窯址以及陶瓷工業生產、開發研究的實地考察,專家考評組全票通過同意授予介福鄉「中國陶瓷之鄉」稱號。





文獻記載,介福是永春明、清時期青花窯最為集中的地方,最有代表性的為「介福十五窯」,分別是:長龍窯、陳籃窯、黑壩窯、過路溪窯、外窯、虎子窯、南社嶺腳窯、嶺頭窯、後格窯、風流嶺窯、格子窯、垵內窯、後提嶺窯、寨頭街窯。這十五窯分布在介福鄉的紫美村、龍津村、福東村。

制陶、制瓷、龍窯柴燒之所以能夠在介福延續千年,和這裡豐富的陶土資源是分不開的,介福境內蘊藏著豐富的高嶺土礦產資源,現有勘查儲量為6000萬噸,居全省高嶺土礦產儲量第六位。介福鄉的高嶺土不僅儲量巨大,粘結性、可塑性、白度高等特性非常好,適合製作精瓷、衛生潔具、造紙等。介福高嶺土在行內頗有名氣,稱之為「介福土」或者「四班土」。有了高品質的高嶺土,陶瓷的質量及製作工藝得以長期發展,這讓陶瓷藝術在介福這座小鎮上源遠流長,淀定在歷史的長河。




龍窯陶瓷製作及生產流程

介福龍窯瓷器主要的製作流程為:翻泥,手工拉坯/制坯,泥坯風乾五成,修坯,涼干,捺水,施釉,整釉,馱坯,修整匣缽,裝坯,再將匣缽裝入窯洞,柴火燒制,冷卻,出窯,選瓷,包裝,出貨。

介福陶瓷坯體的成型方式主要有手工拉坯成型、雕塑成型、機器滾壓成型、注漿成型。

一、拉坯成型法:

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機旋轉的力量,配合雙手的動作,將轉盤上的泥團拉成各種形狀的成型方法,也叫輪製法。它是利用拉坯機快速旋轉所產生的離心力,結合雙手控制擠壓泥團,掌握泥巴的特性和手與機器之間相互的動力規律,將泥團拉製成各種形狀的空膛薄壁的圓體器型。拉坯是陶藝製作中較常用的一種方法,但由於它的技術要求較高,練習者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掌握。拉坯可以製作杯、盤、碗、瓶等簡單的造型,也可以利用拉坯成型後再進行切割組合成各種複雜的造型。

二、雕塑成型法:

雕塑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雕塑而燒製成立體陶瓷的藝術品,它的製作需經模印、鋃嵌和鏤、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藝操作自經高溫燒煉才能完成。由於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為圓雕、堆雕、鏤雕、浮雕、雕鑲、雕刻等種類。

三、滾壓成型:

滾壓成型是靠旋轉的滾壓頭和石膏模具來成型的。將適量經過真空捏練過的泥團放在石膏模具中心,石膏模型和滾壓頭分別繞自身的軸線以一定的速度同方向旋轉,滾頭一面旋轉一面逐漸靠近盛放泥料的模型,並對坯泥進行「滾」和「壓」而成型。滾壓時坯泥均勻展開,受力由小到大,比較緩和、均勻,破壞坯料顆粒原有排列而引起顆粒間應力的可能性較小,坯體的組織結構均勻。

四、注漿成型:

注漿成型就是將製備好的泥漿注入石膏模具內,待貼近模壁的一層泥漿中的水分被石膏吸收後便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均勻泥層;將余漿倒出後,泥坯因脫水收縮與模型脫離形成毛坯。


龍窯柴燒

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

龍窯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它的特點是使得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窯內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在高溫燒制下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柴燒器物表面的「火痕」 與 「灰釉」 所構成美妙紋路,是人力無法模擬的。正所謂「三分靠人,七分靠天,火中取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自然天成,鬼斧神工。」這也是柴燒陶藝家為它著迷盡心追求的原因。

龍窯柴燒,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合而成美麗作品。鑄就一件柴燒作品的背後,是陶藝家對自然的崇敬與對生活感悟的融入。

陶瓷的燒制這些看似平常的動作,卻需要數年、數十年的歷練,方能達到。方寸間的厚與薄,絲毫間的粗與細,全在工藝人指尖的感覺與把握。依山坡所建的龍窯採用柴燒方式,而火候的把握全在手藝人日復一日積累下來的經驗。


消息來源丨古龍窯文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rHQMHEBiuFnsJQVVDZ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