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尷尬的莫過於上有老下有小,中年還失業,在公司還要提防下屬給你穿小鞋。
最近《小歡喜》里,黃磊和海清飾演的夫婦,在職場上就沒那麼春風得意了。
黃磊被裁員,海清被下屬擺了一道,之後被公司降級了,下屬小金翻身坐了海清的位置,可以說黃磊和海清在劇里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呀。
看完《小歡喜》突然發現,行走職場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這對夫婦踩過不少泥,掉過不少坑,正在經歷的不正是我們現實職場的寫照嗎?
捋一下,從《小歡喜》中黃磊和海清的格子間生存戰里,為你總結職場人士最該繞開的是下面這3個坑:
舒適圈,正在一步步毀掉你——「內卷化效應」
黃磊飾演的方圓,今年45歲,畢業於重點院校政法大學,學歷背景非常漂亮。
他在原公司任職了20多年法務,在這20年里,除了公司創立到現在,中間晉升到主管位一次,期間再無職位變動。
工作幾十年,他未曾改變過現狀,後來公司裁員,第一個裁的就是45歲的方圓。方圓去人事部和同事們寒暄告別,走的時候才發現,以前的年輕員工都留了下來,整個部門只裁員了他一個。方圓才恍然大悟說:「合著就只裁了我一個人?我怎麼那麼倒霉呢?」
《小歡喜》劇情截圖
其實方圓的遭遇,在我們的職場生涯中也會出現,比如之前很火的「35歲收費站阿姨被裁員」也是這樣的情況。
縱觀中年危機在職場的發酵也是有原因的,方圓在公司20多年在公司從未想過提升自己,太過佛系散漫對待工作,我們將這個職場現狀稱為「內卷化效應」。
什麼是「內卷化效應」呢?
內卷化效應是指一個人或者組織,即無突變式的發展,也無漸進式增長,長期以來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
在職場,最忌諱的一大雷區就是止步不前,沒有明顯自我提升和增長。
方圓踩了職場「內卷化效應」這個雷區,企業看不到他的發展和改變,他一味重複之前的成績,沒有順勢的躍遷,只能被淘汰。
為什麼方圓會遭遇「內卷化效應」呢?原因有這2點:
1、自我感覺良好,滿足現狀,覺得自己不需要改變
將自己陷入舒適圈的人,遭遇風險只會不堪一擊。
方圓大學畢業後,也幫助公司創立了良好的基礎,想必方圓本身就是個能力很強的人。但是未來十幾年,他都從未改變過現狀。
比如,他最大的興趣是養魚養龜,而不是好好進修法務專業知識,被裁員了想轉行做律師,身為政法大學畢業的他,居然還要考律師資格證。如果他懂未雨綢繆,不滿意現狀,就該在平時利用空餘時間提高自己,也許就可以避開裁員的風險。
2、機器很久不動就會生鏽,人很久不思考就會變懶
一個人不思考就會變懶,這樣的人和生鏽的機器沒什麼兩樣。
人天生自帶惰性,不可能和機器人那樣一直轉動,當機器停歇就會造成生鏽,人一旦在環境的因素下變得太過安逸,只會變得越來越懶。
內卷化效應的例子在各個領域都很常見, 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就是一個典型的內卷化現象,拒絕成長,拒絕思考。
在職場,如果和方圓一樣長期拒絕成長和思考,這樣的人是很容易被淘汰的。唯有不斷疊代進步,增加抵禦潛在風險的能力,才能突破「內卷化效應」帶來的職場中年危機。
如何破解「內卷化效應」呢?試試這2個方法!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也曾說:Stay Foolish,Stay Hungry。
意思都是人生無上限,要敢於創造、競爭、進取。
當然,跳出舒適圈需要敏銳的自我認知能力和巨大的勇氣,還要對抗我們自己的原始惰性,這對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每天採用這2個小方法,就能慢慢解決「天生惰性」的問題:
1、杜絕「簡單層次重複」,用復盤法漸進式自我增長
比如,我每天都會在早晨,也就是一天當中頭腦最清醒的時候,回顧一下:
- 昨天我都做了什麼
- 犯了什麼錯
- 還有什麼需要在今天改進的
每天不用太長時間,只要30分鐘,長此以往就能在復盤中發現自己的問題。
2、富蘭克林5小時法則,讓你每天進步一點點
富蘭克林有個著名的工作方法就是「5小時法則」,它的意思是為工作時間留白用來提高自己。
「西洋棋大師和世界武術冠軍Josh Waitzkin也是它的實踐者,他在《學習的藝術》一書中提到過:在一天內創造閒暇時間,以使自己有「空」來學習、創造,能更高效地做事。
他還在某次訪談中,對自己的方法做出了解釋:
「我構建的這種生活能夠使我有時間發展一些創造性的想法,並且能夠使我和同事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在這一創造性過程中,效率很容易得到提高,而且這種微妙的內部工作在緊急關頭也能夠發揮作用。」
方圓每天工作時間固定,還要照顧家庭,他該如何在工作之外的時間提高自己呢?其實他可以這樣做:
《五小時原則》
- 早起讀書進修,準備考律師資格證;
- 設立個人成長目標,並定期跟蹤結果;
- 方圓按養魚養鳥,他可以設立一個相關俱樂部,利用愛好和社交建立更多人脈;
- 早晚都提出一些思考問題;
中年職場危機,找不準定位活該被裁員——「保齡球效應」
方圓被裁員還有2個原因:第一,才能和晉升的位置不匹配;第二,職場沒有清晰的定位;
為什麼這麼說呢?
方圓的年紀不上不下,公司認為他能力不足達不到晉升的標準,但留下來做普員,身價貴不划算,公司更偏向於用性價比高的年輕人,以至於方圓陷入尷尬階段,只能被公司踢走。
在職場看的是硬核力,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在哪裡,就很容易被淘汰。
比如公司原本的法務部門被收購的公司原班頂替,其他員工都從善如流,紛紛在新部門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老功臣方圓,卻被領導一句扎心的話打發了:「準確地說,你是被替代了。」從這點可以看出方圓的位置找不准,沒有留下來的價值,才成為被新公司「殺雞儆猴」的那隻雞。
所以,中年人的職場危機往往就在於此。而我們將找不准自己職場定位的現象稱為「保齡球效應」。
什麼是「保齡球效應」呢?
保齡球效應是指,在打球的時候,只有在合適的位置上,才能夠順利將所有的瓶擊倒。
在職場也是一樣,方圓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位置,因為只有位置的選擇是成功的關鍵。
「保齡球效應」對職場發展有什麼影響?
1、找不准職場定位,就會導致失敗
一個對自己職場沒有清晰定位的人,是走不長遠的。
和方圓一樣遭遇的人比比皆是,比如之前IBM 就裁減了 2 萬多名 40 歲及 40 歲以上的美國員工,占該期間內 IBM 在美國裁員總量的約 60%。有些老員工在該公司工作數十年,但最終崗位還是被沒有經驗的低薪員工取代,或者是被派往海外工作。
方圓在公司老實工作最後卻依然被裁員,歸根結底就是知道危機的存在,還不好好找准適合自己的定位,導致最後失敗。
2、「保齡球效應」在職場的成功啟示:
一個人要想使自己的才幹得到發揮,就要善於選擇有利於自己發展的位置,最好的位置不一定就是適合自己的,要堅信適合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的。
比如千里馬本身的素質固然重要,然而如若缺乏英明的伯樂,這匹馬也不過就是一匹普通的千里馬。
就好像魯迅當初如果從了醫,那他後面就不會成為一大文豪,可以說正確的選擇自己的位置造就了魯迅。
另一個方面,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位置,那麼就應該根據不同的位置調整自己的策略。
比如,古代的姜太公在早年一直沒成績,就經常去釣魚。他的釣法還很奇特,魚鉤是直的,放在離水面三尺以上的地方,鉤子上還沒魚鉤,路人都笑話他,他卻不以為然說:「願者上鉤」。
後來他碰到了周文王,與他相聊甚歡,周文王就請姜太公做了國師。姜太公在不得志的時候,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適時調整策略,積累實力,等待時機到來。
如何利用「保齡球效應」破解中年職場危機?
1、能力規劃很重要
在職場上,能力規劃比職業規劃更重要。
小安35歲了,深知企業不如鐵飯碗,一定要做好能力規劃才能打破中年危機。
他嘗試分析了:自己想做的職業需要哪些能力或專業背景,然後根據這些信息,去做好自己的能力規劃,找到了進一步的目標方向。
在職業生涯里,戰場可以隨時轉換,你的能力是你一個人的,只有清楚自己的能力才能做好職業目標定位,這樣更容易獲得成功。
2、ABZ三套計劃,規劃你的職業生涯
凡事都要留一手,在職場生涯也不例外。
「LinkedIn和Paypal的聯合創始人雷德·霍夫曼在《最重要的關係》一書中提出了「ABZ理論」,告訴大家如何通過規劃,來面對變幻莫測的職業。
他表示,每個人在職場都需要準備三套計劃:A計劃、B計劃和Z計劃。
A計劃:就是當下能夠帶給你收入和安全感的工作;
B計劃,也就是所謂的「斜杆」,也可以稱為副業,或者是能夠給你帶來收益的興趣愛好;
Z計劃,是保命計劃;
當A、B計劃都失效的時候,能夠幫你度過難關,比如保險、存款等等」
比如,我認識個妹妹,大學的時候就很喜歡搭配衣服,畢業後就在學校里做老師,業餘開了一家小服裝店,每逢周末就跑去珠三角周邊進衣服回來賣。
妹妹很有遠見,做了資產規劃,掙的錢在當地二線小城市開了3家服裝店,收入超過做老師的工資,資產番幾倍。其實,她就是利用自己的業餘愛好複製到生活里,找到了生存定位。
方圓失敗是因為沒有規劃好自己的發展定位,而小姑娘的成功是靠勤奮和頭腦的。
職場無常,所謂的鐵飯碗安逸的生活也長久不了,面對變化多端的職場,想要獲得發展和抵抗中年危機,就是看我們昨天和今天做了什麼,而不是只關顧著眼前。
管理情緒,就是管理人生——「野馬結局」
說完方圓被裁員的原因,我們來說說他媳婦童文潔被公司降級的事。
海清飾演的文潔,是個工作能力強,但脾氣暴躁的人,在職場不太擅長掩飾自己的壞情緒。
比如說,在劇中文潔和同事珍妮不睦,文潔卻不懂管理情緒,在一些事情上表現得特別明顯。
珍妮生日,文潔故意穿一身黑衣服,文潔家裡有事需經常請假,背後卻被珍妮藉此說了壞話。
《小歡喜》截圖
後來,海清請假回來,聽了下屬挑撥,恰好珍妮來找她說事,她便趁機夾槍帶棒的說了一番話大概意思就是:「真是羨慕你啊,沒家沒孩子沒拖累,千萬不要結婚,否則就像我一樣整天焦頭爛額」,矛頭直指珍妮大齡未婚的痛處。
這樣的表現,讓童文潔直接與珍妮結了「梁子」。
其實,珍妮不像是背後使動作的人,在童文潔不斷因家庭原因請假時,還善意提醒她,不要因為家事耽誤工作。
但是,童文潔並沒有接受珍妮的勸告,依然我行我素,把工作安排好交給下屬做,最後反而被下屬鑽空子,海清被降職,下屬坐了她的位置。
在職場上,過於情緒化的人反而聽不進他人的諫言,從而迷失在憤怒的情緒里,造成無法認清事實的真相導致最後職場失利,在生活中我們將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的表現稱為「野馬結局」。
什麼是「野馬結局」?
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它們依靠吸食動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馬怎樣暴怒、狂奔,就是拿它沒辦法,它們可以從容吸飽再離開,而不少野馬被活活折磨死。動物學家發現吸血蝙蝠所吸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野馬結局」放在生活上就是指,生活中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導致情緒不可控傷害了自己的現象,就像文潔,因為壞脾氣得罪了珍妮,而同事的建議又不虛心接受,最後自己受影響。
陷入「野馬結局」會對我們的職場造成什麼弊端?
1、情緒不可控,就會讓自己失去現實的判斷力
人的情緒一旦失控,就會對存在的現象失去預判能力。
我之前有個領導,脾氣非常暴躁,會因為一些小事就和周圍的部門負責任吵架,所以他在公司7~8年帶著壞情緒工作,一直都是經理崗位,無法晉升到他夢想的總監位置。經常的情緒不可控導致他無法認清自己的現實處境,缺乏對環境的判斷能力。
文潔也是這樣,因為對珍妮不滿,所以對方的勸告也不聽,最後被降級。
2、情緒不可控,會影響職場晉升機會
控制不好自己情緒的人,在職場很難獲得領導喜歡。
童文潔工作能力很強,但是情緒不可控,其實身為領導層這是一個大忌諱,公司層面更需要一個情緒穩定的人帶領團隊,只有情緒穩定才能說明你有更清晰的思考能力。而一個無法控制情緒的人,是難當大任的,自然也會影響將來的晉升機會。
用「情緒ABC法」,控制你的壞情緒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就是認為:
就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簡單來說是:A(事件導火線)+B(人為認為的觀點)=C(人為情緒和行動的產物)
用一幅圖直觀表達如下:
舉個例子:童文潔為什麼會暴怒?因為珍妮說了她「老請假不務正業,耽誤工作」,那分析出來就是:
A、具體導火線:請假耽誤工作,被同事珍妮說壞話
B、自己的觀點:覺得自己很委屈,是為了家庭才請假,認為珍妮不該說壞話
C、行動結果:控制不住脾氣說了壞話,沒有聽珍妮建議,導致下屬鑽空子,自己被降級
我們從這裡可以找到童文潔具體的問題在哪裡,這時候就要改變自己的壞情緒
比如當憤怒時,文潔可以這樣思考:
- 發脾氣能為我帶來什麼?
- 發脾氣後我該如何彌補過失?
- 不發脾氣我能獲得什麼?
當自我暗示「發脾氣」其實對自己是不好的,就會很好的控制情緒。
在職場上,要想樹立自己成熟和值得信賴的個人形象,就要學會控制情緒,喜怒不形於色。
就像約翰·米爾頓說的:「一個人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激情、慾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
常年得不到晉升也許是你的職場定位出了問題,如果你在職場不懂提升自己,就無法抵禦中年職場危機。要是你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很有可能被情緒控制你的言行,如果你在職場觸礁這3個雷區,可以試試以上幾個方法,相信它們可以幫助你在職場上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