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作業,你焦慮嗎?
在廣州白雲區,曾經有一位33歲的張女士。孩子上小學,每天放學回家,媽媽都要檢查作業;孩子做錯題,媽媽就要指出錯誤然後督促改正。媽媽的性格很認真,孩子的脾氣卻很執拗,不知道是不是媽媽說話的語氣方式孩子不喜歡,不管媽媽怎麼說,孩子就是不願改錯,非要讓媽媽幫他改。
改幾道錯題當然沒什麼,可是長此以往,孩子的學習怎麼辦?就這樣,張女士每天都感到煩躁和惱怒,甚至到了焦慮抑鬱、嚴重失眠的程度。
輔導孩子寫作業,父母真的太難了。
2014年,某網站曾做過一項「家長焦慮調查」,有92.8%的父母都表示在孩子的教育和撫養過程中時常感到焦慮。可以說「教育焦慮」正在成為如今大多數父母和家庭,感到最煩心和困惑的事情。
毫無疑問,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學習成績好,將來也有出息。
但是無論孩子的學習基礎和理解能力如何,都要「趕鴨子上架」,以急於求成的心態去督促孩子學習,如果孩子的作業寫不完,成績一再退步,父母又感到自尊心受挫,失敗感和內疚感油然而生,如此這般的「逼迫教育」,很多父母出現焦慮和抑鬱的心理狀態,也就不奇怪了。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並不是只要父母努力,花時間、花精力就能看到效果。俗話說得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教育本身,具有長期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
父母在當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每天督促孩子按時寫作業,跟著老師和學校的教學步驟,按部就班地給孩子灌輸課本知識。但是日常這樣的努力,在短期是看不到效果的。況且有的學期,孩子明明很努力,作為父母也付出了遠超以往的心血,可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因為考試發揮失常或是其他種種原因,偏偏下降了。
然後父母就要背負很大的壓力,包括來自學校和老師,如果孩子的成績確實差勁,那麼老師可能會在家校群或家長會上點名批評。不要說孩子了,就是父母也經受不起這樣的奚落和折磨啊。正是因為教育的不確定性,會令參與到孩子學習中的父母感到緊張、煩躁和不安,但是在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形勢下,比如全面減負、素質教育等措施,又使得孩子的學習必須得到父母的督促和配合。
因此,父母在家裡就像是孩子的老師,事實上也的確承擔著一部分老師的職責。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儘管老師給孩子布置作業,必然會交代清楚各項步驟和要點,但是很多家長因為自身文化素質不高,輔導孩子寫作業確實是力不從心。
教育孩子不是靠吼,也不能對孩子進行簡單粗暴的「逼迫教育」。
教育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方法,不能一道題講幾遍孩子不理解,有些父母就開始懷疑孩子的學習態度和智力水平有問題,但對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卻從來不自省。
輔導孩子寫作業,也需要專業的教育素養。
1、讓孩子自覺學習
父母坐在書桌旁邊,督促孩子寫作業,對於孩子來說肯定是喜憂參半。高興的是不會做的題目可以問問父母;煩惱的是父母坐得太近,感覺自己被監視。
所以父母陪寫作業,在距離上可以離遠一點;孩子寫作業,父母也別像個攝像頭一樣,目不轉睛地盯著孩子;而是應該找點事情自己做,看書寫字都可以,就是別玩手機。
和書桌保持適當的距離,既不會讓孩子有壓迫感,也讓孩子明白: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父母沒有逼迫也沒有打擾,應該自己完成。
2、給孩子時間獎勵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適當的時間獎勵是必要的。
孩子寫作業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作業量制定好所需的完成時間。只要孩子確實完成了作業,那麼父母就要言而有信,在不影響休息的前提下,獎勵孩子一定的休息和娛樂時間。相應的,如果孩子超過了作業時間,也應該約定好適當的懲罰措施。
3、和孩子一起檢查作業
很多孩子一寫完作業,把筆一扔就去玩手機,這顯然不是好的學習習慣。
不管是寫作業還是讀書,都是一個過程而不只是一項任務,所以父母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儀式感。比如,每寫完一項作業要先自己檢查,然後再交給父母核查;每天寫完作業要對照課程表自己削好鉛筆、整理課本和收拾書包。
如果孩子把寫作業看作一項任務,那麼任務一完成就意味著萬事大吉;可是如果父母能培養孩子具備責任心和儀式感,那孩子就會認為寫完作業不是結束,還要檢查、整理和改錯。這樣父母發現孩子的錯題,孩子才不會鬧情緒,甚至大哭大鬧讓父母幫他改錯題。
孩子在成長中會有很多問題,但是任何時候,父母都不應該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有的「熊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也許是因為,父母和孩子根本就沒有劃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