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棉田

2019-07-23     中國鄉村美文

母親的棉田(散文)

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

窮家難當,我們家就是窮家,可是這並沒有難倒母親,母親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把這個窮家拾當得井井有條,小家庭的航船四平八穩地向前進。

衣、鞋、被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棉花。有了棉花,就能捻線納鞋底、做棉鞋、套棉襖、縫棉被。

棉花從哪裡來,沒地方來,生產隊里的棉花是經濟作物,是不分給社員的,街上供銷社裡的棉花,一般人又是買不起的。買不起,母親就去拾棉花。

每年霜後,生產隊里的棉田枯萎,棉杆拔起來分給社會當燒火草。細心的母親就在棉干堆上尋找僥倖逃生的棉桃,其實,此時棉杆堆已經不知道被人翻過多少遍,稍微好一點點的棉桃都被人摘走,家家都窮,都缺衣少被,家家都當寶,棉桃能留得下嘛。但凡留下的,一定是那種死棉桃,在下霜之前沒有成熟就遭遇霜打枯萎的,因為沒有成熟,裡面的棉絮是死的,另外就是遭遇早蟲害的,棉絮結板,根本打不開,人家都不要了。但母親捨不得扔,當作寶貝撿回來

晚上,我們在煤油燈下做作業,母親在我們身後,把硬得跟石蛋似的棉桃敲開,再把堅硬的棉絮掏出來,然後手指甲一點一點的捏著撕開,母親的那一雙手,真能化腐朽為神奇,每一晚,我都能看到母親手中攥著一把開松的棉花。雖然顏色泛黃,但我抓在手裡,仍然感到一陣陣柔軟和溫暖,那上面散發著母親的體溫。

積少成多,一個冬天,母親砸開無數隻半死不活的僵棉桃之後,竟然也攢下了半匾子棉花。用這些棉花,母親為我們弟兄弟倆各做了一雙棉鞋,腳下不寒,身上就不冷。舊棉鞋上拆出棉花,母親再用棉花弓彈開,蓬鬆,套進我們的棉襖里,經過母親的雙手,原本鐵板一塊的棉花,又恢復了蓬鬆彈性,暖和了起來。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家裡有了田,父母都是種田的好手,一年收的糧食夠三年吃的,很快就有了餘糧,也有了余錢。母親減少一塊糧田,改種棉花,改善一家人身上穿的,將家裡各人身上穿了多年舊棉襖、蓋了多年老棉被裡的破爛棉花全換一遍。

種棉花是個精細活,更是關係到家庭的暖冬大計,母親像是服侍我們一樣,精心服侍那塊棉田,從落種、選苗、除草、施肥、治蟲、修枝打杈,母親是事無巨細一一親歷親為,因為棉花嬌氣不好長。等到秋葉黃,棉葉落下,棉杆上只剩下朵朵棉桃,經秋陽一曬,溫暖得個個笑裂了嘴,露出潔白的棉花,母親心頭的一塊石頭這下放下來,今年又將是一個豐收年。

心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天空蔚藍,幾朵白雲點綴,地上一片棉田,棉花朵朵潔白,天空白雲朵朵,一位穿著身著素衣,頭戴藍色方巾的農婦在田間摘棉花,那便是母親。

摘棉花時,母親要穿上最素凈的衣服,圍上飯兜去摘棉花,頭上扎一塊方頭巾,因為只有這樣,身上衣服的一些有色纖維、頭上的黑頭髮絲才不至於落於棉花上成為色疵,否則到後道加工時是很難再分揀出來。當年母親這般俊俏打扮,在秋陽下,在豐收的棉田裡採摘棉花,成為我心中最美的風景。

歲月就這樣在母親的種種收收采採摘摘中向前延伸,我們一天天長大,母親的青絲一天天染上霜白,皺紋一天天爬上臉龐,挺直的腰板一天天彎下。我們不知道,在我們進城上班的幾年間,母親悄悄地擴大大棉田種植,累的腰更彎,白髮驟然增加,孩子大了,要成家了,做媽媽的,沒有太多的能力,多種幾棵棉花多打兩床新被子,讓孩子們的小家暖暖和和地,家暖孩子才戀家。

天下母親一個樣,我結婚時,母親和岳母每人各為我們準備了四床加厚的大紅綢鍛的喜被,成為我們成家之後一份最最厚重最最樸實最最溫暖的大禮。

之後,我們孩子的嬰兒被、嬰兒棉衣全是兩位母親親手種新收的棉花親手套出來的。一代一代人的健康成長,傾注著母親們的心。

唯有棉花如此,其它沒有一朵花能夠如此溫暖身體;唯有母愛如此,其他沒有一種愛能夠如此溫暖人心,棉花的花語就是珍惜身邊人,恰如母親,珍惜與子女的緣分,愛人沒有任何條件。

作者:仲啟新


雜誌徵文郵箱:[email protected](必須為原創首發)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wiHXWwBUcHTFCnfIOH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