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了死神!」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2019-12-06   七彩繪本藍山閒讀

先從上周作文課上的一件事聊起:

周末的三年級作文班上,要求孩子們寫一篇作文,向別人推薦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臉蛋圓嘟嘟、聰明靈活的徐軒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叫著:我最喜歡這本書,我要推薦這本,我就推薦這本。我看了看他手中的那本書——《當鴨子遇見死神》。 問他為什麼選這本書。他大聲答道:我最喜歡這本書,我在裡面第一次看見了死神。

作為利用繪本進行閱讀和寫作研究的我,喜歡了解孩子們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樣的繪本,也經常在課間休息的時候,觀察已經三、四年級的孩子會喜歡什麼樣的繪本。看久了,發現他們很喜歡反覆翻看和死亡有關的主題,這一類書,他們不僅反覆讀,而且會提問。比如:讀《再見了,艾瑪奶奶》,他們會問:這是真的嗎?讀《我的爸爸叫焦尼》,有的孩子會說:「我爸爸和媽媽離婚了,每個月才來看我一次。」讀《活了一百萬次的貓》,他們會非常感嘆:「貓真好,可以活那麼多次。」

他們的這些問話和表達,表達出了最直接、最關心的事情:人的生與死,以及對生活中一些困難的認知和化解方法。這其實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內容。如果我們能及時抓住這些問題萌芽的時候,重視孩子對你提問時的時機,作出適當的回應,比專門為孩子上生命教育課更有效力,更能讓他們入腦入心。

那麼什麼是生命教育呢?

早在2013年5月23日 17 版的《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文章《生命教育,不容缺位》,裡面介紹了西方國家的生命教育情況:美國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死亡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生計教育、個性化教育等。英國生命教育課程主要涵蓋兩個方面:一是以公民教育為主,輔之以健康教育課程;另一個是生命關係的教育,旨在讓學生學會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時,與他人、社會、環境和諧相處。

我國生命教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北京師範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曾經分享過兩個觀點:一個是「每個人的生命,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無論是幸或是不幸,都很寶貴」;另一個是「每個人都負有使自己的生活越過越好的特殊責任」。

我國生命教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肖川

儘管中國的生命教育起步晚,但國家和許多有識之士從來沒有放棄推進,在中、小學課堂,我們也經常能看到老師為孩子講解生命的意義,透過課文學習、圖書閱讀去感受生命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但除了學校的維度,從家長的角度來講,父母給了孩子生命,並且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父母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親人,自然應該肩負起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責任。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家長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對孩子來說,生命教育首先要正確認識死亡。

直接與孩子交流死亡,自然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但如果能抓住時機進行引導,則會起到好的成效。比如文章開頭那位男生,當他要分享自己最喜歡的《當鴨子遇見死神》時,才發現想表達的東西不知怎麼說出來。此時,抓緊機會與他討論:那隻鴨子活著的時候過得怎麼樣?它有一個叫死神的朋友陪伴著,過得快樂嗎?這樣看來,其實死神也沒有那麼可怕,它只是你身邊的一個影子。我們人也一樣,我們的身後也一直有一個叫「死神」的影子,重要的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候,我們快樂嗎?幸福嗎?珍惜過嗎?

面對孩子,要教給他們對生命中的困境應該採取的方法。

生命教育不僅僅是直面死亡,而更要有生的智慧教育。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談到,每個人都會有適合自己的一類快樂,這由他身上所突出具備的是哪一種能力而定。「第一類是為機體新陳代謝能力所帶來的樂趣:這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覺。 第二類是發揮肌肉力量所帶來的樂趣 第三類為施展感覺能力方面的樂趣:包括觀察、思考、感覺、閱讀、默想、寫作、學習、發明、演奏音樂和思考哲學等。」每個人都可以在一生中找到很多層面、很多種類的快樂,去享受,去愉悅地生活。

生而尋求快樂,無可厚非,但生活中不全是快樂,這就是生命教育中一大內容:挫折教育。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很多青春期孩子自傷的案例,都是因為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沒有人給他們以正確的應對方法和途徑,他們在家人的保護中長大,但內心卻還是單純、虛弱的童年。挫折教育應該在青春期之前,甚至更早的時候進行,而父母則不要做庇護的大傘,應該告訴孩子現實生活的多元化、殘酷性,並同時告訴他應該採取的態度和方法。

挫折教育包括意志力、品格、忍耐、獨立與合作等,這些教育當然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逐一完成,最好是從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去達成教育目的。但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去適當地進行挫折教育相關的引導和幫助。我們以挫折教育中的「情緒管理」來舉例:

生氣,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將是孩子面對外界世界時最大的人際關係障礙。因為他們很快會發現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並非如在家一樣,一切都會按自己的意志進行,凡遇到不順心、不公平的現象必會採取不接受的態度,或者意志消沉,隨波逐流,或者反其道而行之,讓事情火上澆油,種種方式,都是缺乏情緒管理能力的表現。我們可以從4-5歲孩子閱讀繪本時,就給出情緒管理的一些小方法,讓他們從小嘗試:《菲菲生氣了》告訴我們生氣是正常的情緒,不應被忽視;生氣需要表達,甚至是發泄出來;生氣可以被大自然安慰、消解,也可以出去走走、一個人呆會兒、或者畫幅畫來緩解。《生氣的亞瑟》告訴我們生氣的原因有時候會很小很可笑,但如果不當地讓氣蔓延和不可控制,產生的結果會非常可怕。

《生氣的亞瑟》插圖

生命教育還應該站得更高一些,讓人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當今世界的聯繫已經越來越緊密,東半球和西半球也不是天涯海角,我們的生命教育應該有更高的站位,從父母的眼光和視角已經不夠,而是要站在地球村的角度去進行生命相關的教育。環保,就是其中一大主題,我們希望地球能有更好的環境,更適合一代又一代的人類繁衍生活,所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把自己當作自然一分子,也是許多國家對兒童進行生命教育的一大內容。

美國著名圖畫書作家、生於19世紀末的瑪麗.荷.艾斯有一本經典作品叫《和我一起玩》,在淡雅細膩的圖畫中,清新自然的故事中,隱藏了一個很深的主題:「靜觀聆聽、和諧共處」。就像故事中的那個小女孩,當我們要享受自己之美,與動物你快樂玩耍的時候,我們生撲上去是不行的,只有當你安靜地觀察,仔細地聆聽,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快樂。這個故事後面的主題,比現在許多家長讓孩子養寵物,培養愛心更為深刻,它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界的紜紜眾生是平等的,我們並不高一等,學會尊重和平等以待,才能給這個世界最好的未來。

總而言之:對孩子的生命教育,不只是揭開生死的面紗,還有敢於嘗試、勇敢地迎向生命中的挫折,坦然接受、享受生命帶來的甘苦,更要以自己的能量去溫暖和照亮這個世界的某一部分,為別人的生命照亮。請在閱讀中把這一切用美好的繪本帶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