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在水中發射的魚雷除了可以用聲制導模式之外,為了增加射程和提高攻擊命中精度,往往還會採用線導的模式,這種魚雷就被稱為線導魚雷。
正如你猜測的那樣,線導魚雷在屁股後邊拖著一根長長的導線,這是德國人首先發明的一種魚雷制導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研製了"雲雀"魚雷,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線導魚雷。後來在1950年,美國人仿製了德國的線導魚雷,發展出了第一代MK37-1型電動自導線道魚雷。1957年,美軍又服役了MK39和後期的MK45這兩種類型,都屬於第二代線導魚雷。在60年代末,美軍服役的NT37-2C型魚雷,是第三代線導魚雷。到1975年,美軍研製成功的MK48-1型魚雷,為第4代線導魚雷。其他國家比如義大利,瑞典和英國都研製出了先進的線導魚雷。
線導魚雷作為一種先進的制導魚雷,也確實是在魚雷後邊有一根長長的導線。不過,這根導線不是普通的線,是由特殊材料製成的。它本身非常細,設計長度達到幾十公里都沒有問題。線導魚雷到了魚雷攻擊的末段之後,靠自己的聲自導系統鎖定目標,就可以脫離導線,朝目標進行攻擊了。
線導魚雷的攻擊一般分為5個階段,首先是發射入水之後,尋找自己的合適深度。到達預定深度之後,根據母艦測定的參數和魚雷導線發回的目標運動諸元,進行彈道修正。在距離目標一定距離之後,開啟魚雷自導裝置,線導與自導同時進行。只有到魚雷更接近目標時,才會切斷導線。進入自導追蹤和再搜索階段之後,和聲自導魚雷相同。線導魚雷如果因為故障失去線導能力或者導線斷裂,魚雷就會自動轉為聲導搜索。
用於魚雷制導的導線只有頭髮絲那麼細,不過它可以每秒鐘雙向傳輸14個信息,導線的長度最高可達到46公里。到80年代以來,光纖制導技術大力發展同時,也被用於魚雷線導方面。比如傳輸距離為100公里的外徑8.7毫米的光纜,總重量才6.6公斤,比起之前的100多公斤的魚雷導線來說,優勢非常明顯。而且也比之前的信息傳輸量提高了五倍,每秒鐘達到七十多個信息,衰減非常小,在保密性和抗干擾能力方面都十分強悍。比較先進的線導魚雷,比如英國的MK24型魚雷,已經開始使用光纖制導,性能非常強悍。
最初德國人發布發明線導魚雷的原因,就在於水下的無線傳輸以及聲波傳輸都比較慢,延遲厲害,因此才使用導線的方式來控制魚雷。不過這並不代表這種制導方式沒有缺點,由於水下各種情況都有,比如水下植物將導線扯斷,或者其他的各種障礙物纏繞而導致導線最終失去作用,魚雷將會轉為聲自導攻擊模式,攻擊準頭大大降低,有可能就會失去目標。
有一些人認為,採用線導魚雷的模式不能連續發射魚雷,這完全是杞人憂天。因為線導魚雷一般情況下都採用的是涵道螺旋槳,其螺旋槳受到保護,出於靜音等目的不是採用自由槳的方式,基本上不會吸入異物。
一般情況下,為了不影響艦艇的攻擊機動能力,還有保護導線,在發射艦艇的一端,通常還會隨著魚雷發射出長約30~60米的軟管,避免導線與艦體接觸受損。線導魚雷能夠獲取目標和魚雷,以及發射平台的位置和運動軌跡,這些數據都能夠顯示在魚雷射擊控制系統的顯示螢幕上,讓潛艇兵能夠隨時觀察和判斷以及指揮,操縱魚雷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