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八路軍的子彈都是哪來的?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2019-08-13     歷史見證者123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八路軍的子彈都是哪來的?抗戰時期,八路軍裝備一直都很差,既沒有軍餉有沒有後勤補給,武器彈藥也來源極度匱乏。那麼八路軍在抗戰中用的子彈又從哪裡來?


1937年八路軍出師抗戰,三個師四萬人一共也才一萬多條槍,平均30發子彈給一支槍。只有首戰平型關,下血本給每個士兵分發了100發子彈。到1940年,八路軍發展到40萬人九萬支槍,每槍平均也不到20發。所以八路軍打仗經常就五發子彈,打三發就要衝鋒。因此鬼子稱八路軍是「三槍八路」。在如此缺少彈藥的情況下,八路軍彈藥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要依靠繳獲,八路軍強調要計算好每場戰鬥的投入和收益。

當時鬼子標配三八大蓋攜三個彈藥盒:前面兩個各裝30發,後面一個裝60發。這個數量讓很多八路軍戰士羨慕不已!用當時的話來說,簡直富得流油。在最為艱苦卓絕的1941至1942年時,繳獲鬼子的裝備就成了八路軍的救命稻草。


劉伯承元帥當年就曾反覆強調「要在敵人槍沒上膛,炮沒上架,馬沒備鞍時就把它打死,不能的話就趕快撤」。只有儘快消滅鬼子才能繳獲更多,要是打仗繳獲不足,是打不下去的。所以八路軍喜歡小規模伏擊戰,每次都等鬼子走近了才出手,戰鬥絕不會耗時太長,因為時間一長,鬼子子彈打沒了,這樣就是賠本買賣,即便最後打贏了也沒有繳獲,是要受到批評的。

例如1940年百團大戰,最初計劃22個團,但各地方抗日武裝熱情高漲,最後實際參戰高達105個團,人均消耗3發子彈,以最初的22個主力團計算也才人均7發,消耗70萬發子彈,這就基本耗光了八路軍的所有家底,才繳獲了34萬發子彈!向國民黨申請要求補給,等來的是鬼子和國軍雙重封鎖,八路軍隨之進入困難時期。而鬼子後來也發現了這點,每個鬼子的子彈也減少到60發,而且鬼子心賊,寧死也要破壞彈藥,儘量不讓八路軍能有繳獲。


當時八路軍所謂的「兵工廠」僅能生產子彈、手榴彈、擲彈筒等簡單武器,而且質量相較差。《亮劍》里李雲龍看不上邊區造,也基本符合當時的艱苦背景。八路軍在根據地的一些兵工廠可以達到年產20萬發,但只有少數幾家。而且很大一部分還是用打過的舊彈殼重新裝藥的復裝子彈,八路軍戰士還要在戰鬥中撿彈殼。

概括而言,抗戰期間八路軍的武器彈藥主要來源有四:自產、繳獲、收編與撥付。所以,八路軍在抗戰期間是玩不起正面戰場,不是他不想玩,而是玩不起!他只能玩游擊戰以戰養戰。

本內容來源於網上,如有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諒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sOLw2wBJleJMoPML1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