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中國人為什麼愛炒房?中國人哪來這麼多錢炒房?8月7日,曾以「六個錢包買房論」出名的經濟學家樊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國人愛炒房,是因為我們儲蓄率太高的問題。不過,樊綱認為,並不是所有房地產投資都是炒房。樊綱多次公開發表對樓市的看法,有人認為他的觀點是真知灼見,也有人認為是「雷言雷語」。
從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看,我國存款增速仍然較高,2019年一季度,居民部門新增存款規模創下近幾年來新高:住戶存款餘額為77.6654萬億元,同比增速為13.1%。
據《經濟日報》報道,數據顯示:我國儲蓄率從2000年的35.6%飆升至2008年的51.8%,增加了16.2個百分點;居民儲蓄率從2000年的28.2%上升到2008年的37.3%,增加了9.1個百分點。
即使儲蓄率有所下降,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儲蓄率為47%,遠高於26.5%的世界平均儲蓄率,也高於發展中經濟體和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平。
其實我們之前經常看到很多專家教授對房地產市場的判斷,雖然樊綱先生在這個判斷方面往往會有雷人之語,但是這些雷人之語,實際上大家能聽到的感覺都是話粗理不粗。我們無論是之前的6個錢包,還是現在的高儲蓄率,我們不妨仔細看一下樊綱先生這次所說的高儲蓄率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底層邏輯到底有沒有問題。東亞各國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韓國其實都有存錢的傳統,感覺至東亞的文化影響之下,大家實際上都不太敢超前消費,存錢消費是大多數人的一個普遍現狀,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和東亞各國的儲蓄率其實都很高。的確是東亞各國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現狀。
其次高儲蓄率就一定意味著當前的房地產問題?我們可以認為是或者不是。這個怎麼說呢?我們存的錢真不是僅僅被用於買房了。中國人的高儲蓄率被用於買房其實是多種特殊情況共同組成的:
一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在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大家的財富快速積累從而產生了極高的儲蓄率,這實際上是和中國之間的經濟發展趨勢所相吻合的,如果沒有經濟的高速增長,也不會有這麼高的財富積累效應。
二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開始快速崛起,特別是房地產的商品化,改變了原先福利分房的制度,變成了貨幣化的商品住房,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
三是中國當前資本市場所面對的問題。資本市場一直沒能給人們以比較高的投資回報率,也正是因為資本市場存在了投資的短板,所以才會有後面的問題。
我們把上面三個點綜合起來看,就會發現實際上真正出現的問題就在於:一方面中國人手上有錢,我們的財富出現了快速的增長,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沒有比較好的投資渠道,整個資本市場所提供的投資回報率一直處於不確定性或者較低的狀態,那麼這個時候大家就會選擇將多餘的財富用於買房這種投資方式上,這才是我們所說的炒房起源。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是中國的高儲蓄率,而是我們所面臨的資產或實在沒有好的地方可以投資了。
然而隨著「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整個理念的貫徹實施,其實房地產市場已經有原先的一個投資屬性市場,向居住屬性市場轉變,這個趨勢已經不可更改,所以樊綱老師的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似乎已經有些在分析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