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約了去同事家,到時她正在給孩子輔導功課。孩子周五剛進行了一次小測驗,成績不太理想,老師讓周末好好整理一下。這不,母女倆花了一天半時間整理了所有的錯題,以及孩子當時解題的思路。搞定後,同事又怕測驗打擊孩子,便鼓勵女兒說:「總體來看,你還很聰明的,但就是太馬虎」,孩子聽完也點了點頭。孩子是否聰明我無法判斷,但據我所知同事對女兒考試不理想早已習以為常。以前就經常聽她吐槽:「別人家孩子考前複習都那麼用功,我家這個從來不複習,如果你說你有自信考好,那我也沒什麼好說的,但每次成績都一塌糊塗!太氣人了」
而通過一天的相處,我對她女兒不複習就去考試的行為竟多了份理解。從母女相處模式來看,媽媽小心翼翼生怕傷到孩子的自尊心,經常會說一些類似「你很聰明」「你很優秀」的話來鼓勵女兒。慢慢地女兒為了迎合媽媽所說的聰明、優秀,就只好考前不複習、上課不認真聽講。一旦成績不理想,她便可說「沒考好是因為我沒複習,沒好好聽!」,這種提前給自己找台階下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我設障。如果父母一旦用錯鼓勵方式,就很容易會讓孩子陷入「自我設障」的魔咒。
原來好面子也是一種「自我設障」
自我設障(Self-handicapping)在1978年被心理學家Edward Jones和Steven Berglas首次提出,它是心理學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概念。是指人們會在進行一件事情之前,先給自己預設障礙,做出一些有礙於這件事成功的不利行為或言論。一旦事後成績真的不理想,就可以把責任推脫給事先預備好的情況。是不是很像是一種套路?但其實「自我設障」發生往往是自動的,無意識的,也就是說給自己設障的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意圖。就像我同事的女兒,她自己都搞不明白,為什麼那麼牴觸考前複習。
既然這種意圖很難察覺,它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Berglas和Jones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實驗:他們選了一組志願者,隨機分成了兩組讓他們答題,第一組題目非常困難,另一組則簡單很多。完成後,他們告訴每一個志願者「你完成得很出色,成績非常好」。接著,他們又告訴志願者,剛剛只是為了摸底,方便收集大家所處水平。接下來將做一次真正的測驗,測驗數據會被實驗所用。但在開始前,工作人員通知每一位志願者,「現在你有兩種選擇,這裡有兩種藥,一種會提升你的測試表現,另一種則會抑制你的發揮,你可以任選其一」。令工作人員感到意外是,被告知戰勝困難題目的那一組更多人選擇抑制自己才能。
原來困難組人員在得知自己成績很好時,深知自己第一次拿好成績只是僥倖。為了維護他們在實驗者心中的形象,他們選擇抑制自己的才能。這樣一旦第二次成績不理想,他們就可以大膽的甩鍋——「沒答好題,是因為我服用了抑製藥」。
自我障礙也有不同表現
心理學家發現,生活中的「自我設障」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叫做行為式設障(Behavioral handicapping),另一種叫做宣稱式設障(Claimed handicapping):
行為式設障(Behavioral handicapping):這類孩子在給自己設置障礙時,會做一些具體行為。據統計,大學校園網每年4、6級考試前,都會迎來一波流量小高峰,這其中有一部分孩子並不是在查資料,而是打小遊戲、看小說,還美其名曰「放鬆才能發揮出最好狀態!」。還有一部分行為式設障的孩子,明知道要做什麼的情況下,寧可什麼都不做,以達到行為式設障,就像我同事的女兒牴觸複習一樣。
宣稱式設障(Claimed handicapping):這類孩子會用語言口頭表示自己做某件事時處於劣勢,比如,有很多孩子會在考前聲稱「我沒複習」,或在寒暑假後告訴同學,自己玩了一假期都沒好好複習功課,開學要跟不上了等等。值得注意的時,宣稱式設障有時會跟事實不符,也就是說隔壁學霸的家長告訴你,他家孩子晚上回來就在玩,不怎麼看書,很大可能是假的;班上那個號稱自己沒複習,卻回回考第一的孩子也是這種情況。
也許你會問,「自我設障」妨礙成功,這麼吃虧的事,為什麼孩子卻樂此不疲呢?
孩子身上出現的每一種行為都有其目的性,「自我設障」也不例外,它的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維護自我形象」是孩子的本能。
在很多家長和孩子的眼裡「努力」並不是一個褒義詞。如果你誇一個孩子「你真聰明」家長一定很高興,而如果你要說「你真努力」家長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也不會痛快。因為在家長的潛意識裡,只有那些不夠聰明的孩子才需要拚命努力,你誇我孩子努力,不就是在罵他笨嗎?所以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願意給外人一幅自己哪怕不努力也能獲得好成績的假象。
這種假象的背後其實是想讓外人知道:「我不努力都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更好的成績」。這是維護自我形象的一種本能,人是群居動物,保存顏面,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從而祈求與他人產生更多的交集,這是我們的基因決定的。「自我設障」恰好能讓這種給他人的「印象管理」發揮巨大的價值。即使哪怕失敗了,別人也會認為:我們的失敗並非是能力不足,而是被「障礙」絆倒了(儘管這些障礙是我們自己設下的)。
其次,「維護自尊」是孩子社交需求。
孩子很多事情都無法自己做主,他們需要同齡人的認可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如果讓一個孩子承認自己能力不足、資質平庸,就等於讓孩子承認自己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當然大部分孩子能力普通),這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社交信心。
「我沒考好是因為我沒複習」是不是比「我沒考好是因為我能力不行」聽起來更讓人舒服?「自我設障」就是這樣一個防禦性的、顧全面子的藉口,它是孩子對自己「自尊」的一種保護。把失敗歸因於一個外部的、不穩定的藉口(通宵看小說導致考試沒考好),而不是歸因於內部的、自我的因素(能力不行),就能避免直接面對失敗,從而達到自我保護(self-protection)的目的。
最後,「萬一成功」能給自己創建人設。
我們不得不承認,「自我設障」的結果並不一定都是失敗,也很有可能就成功了。真的就有不複習就能考出好成績的孩子,明明考前還在打遊戲,成績出來卻很理想。這些孩子「自我設障」成功後,內心會有這樣一個聲音「在這麼難的條件下,我都成功了,還有什麼不行呢」,他們的潛意識會告訴自己:我不缺實力,正是因為有這種實力,才敢不複習。從此給自己立了一個新的人設:哪怕不複習我也能考出好成績。但這種偶然成功的機率畢竟太小,往往這種「自我設障」會變成孩子吹噓的一種經歷。長期如此,就會很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假象,他很厲害,從而變得不切實際。
研究結果顯示,在完成任務時使用自我設障策略,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一個人的自尊水平,不管任務成功或是失敗,都會讓孩子有更好的自我感覺(Rhodewalt & Fairfield, 1991; Rhodewalt, Morf, Hazlett & Fairfield, 1991)。但長遠來看,這種「好處」是暫時的,時間越長會孩子會越對自己的能力降低要求,從而現入惡行循環。
那麼,家長要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跳出「自我設障」的怪圈呢?
首先,引導孩子覺察自我欺騙行為,家長鼓勵要從小處著手。
前面我們說了,孩子自我設障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欺騙行為,那麼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最直接辦法就是,讓孩子主動察覺。落實到具體行動,家長可以通過改變鼓勵方式,幫助孩子察覺自我欺騙。
比如:以前常說的「你很聰明,就是太粗心」、「你腦袋瓜很好用,就是不放在學習上!」,就需要換一種表述方法,你可以說「這次試題我看了,較難的應用題部分你都做對了,但在基礎概念上丟了不少分。這說明你的邏輯思維很嚴謹,但你記憶能力還需要加強。」用這種方式,把以前你所謂的聰明落實到具體的點,讓他知道自己哪裡做的好,哪裡做的不好,從而了解自己真正的水平。並幫孩子制定合理的補救計劃,比如每天額外增加一個基礎知識的默寫,讓孩子不再給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其次,培養孩子制定「Play B」
孩子「自我設障」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其實是無法面對失敗。針對這一狀況,家長平時可以培養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孩子做事前引導孩子思考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心理學家Julie Norem曾說,「當人們想像出可能的最壞情境,就會為避免這一情況而努力,反而能幫人們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制定「Play B」正是基於這種原理而來。
制定Play B時,需要家長引導孩子考慮和分析所有可能的最壞情況,並針對這一情況進行具體思索,做出與之對應的步驟計劃,而不是寬泛地悲觀恐懼、沉浸在恐慌中,更不是將時間精力用在提前找失敗的藉口之上。
最後,改變孩子的「歸因思維」
自我設障的孩子有個很有意思的歸因思維:「我不努力沒考好,我能力還行」,是不是哪裡怪怪的?在他們的意識里「不努力才沒考好,努力了就會考好」,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歸因錯誤,把考不好的原因歸結為努力與否。我們都知道考試成績是一項綜合很多因素的結果:孩子的理解能力,時間掌控能力,記憶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等等,並不是單純的努力就能解釋的。
自我設障的孩子總擅長「外部歸因」,即把所發生的事歸結為外在情境因素,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家長應該引導孩子進行「綜合歸因」,即把事物發生的原因歸結於內、外因共同的結果。比如,幫助自我設障的孩子,承認「正是因為自己沒有複習,才導致這次成績不理想」。具體做法,家長可以在平時聊天中加入因果因素,比如:多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和孩子聊天。「因為你今天寫作業很快,所以可以多看一會電視。」「因為今天家裡要來客人,所以媽媽需要你的幫助」等等。
最後,想用中島敦《山月記》中的一段話結束本文:因為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雕琢,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瓦礫碌碌為伍,遂逐漸遠離世間,疏避人群。人生一事不為則太長,欲為一事則太短,唯有暴露不足、刻苦鑽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