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醬熟食,就是東北人的生命之光

2020-10-05     灼華有實

原標題:熏醬熟食,就是東北人的生命之光

東北人是愛吃肉的,骨子裡的愛,不摻假。 坐擁山嶺平原江河海洋等多樣地形的東北,有千年漁獵與馴養傳統,盛產飛禽走獸與江魚河鮮,多樣的肉被做成各類熏醬熟食,成為每個東北人的生命之光,慾念之火,罪惡的脂肪是美味的,是誘人的,是深夜撓在心尖的小刺,欲罷、不能,直抵靈魂深處。 在東北,再小的鎮子,都會有一家熟食鋪,豬頭肉、豬蹄、香腸、小肚、燒雞、雜碎……那香味清冷而悠遠,是每個東北小孩兒的白月光。小時候,家裡來客(方言音qiě)了,大人買菜買肉,也不忘去熟食鋪一趟,現成的熟食擺盤上桌便加了一道菜,方便也有面兒。秋冬時節,很多人會在家灌香腸、鹵豬頭、醬牛肉等,圖一個真材實料,好吃放心。

把美味與香氣沉鬱其中的熏醬熟食,展現了東北人的另一面,大方而不失精細,樸實又不乏體面。

哈爾濱紅腸,異域風情曾被譽為「東方莫斯科」的哈爾濱,是北方最有異國情調的城市之一,20世紀初華洋雜居的歷史,給當地飲食打上了深刻的西方烙印,大名鼎鼎的紅腸便是代表。 這種起源於東歐立陶宛的香腸也叫里道斯紅腸,以豬肉混合牛肉為原料,以八角和大蒜等調味,以興安嶺樹脂少的柞木、椴木、樺木、榆木為烘烤燃料,故而蒜香和煙燻是紅腸的標識。如果你去過東北,或者坐過開往東北的火車,那你一定聞過蒜香味紅腸。

煙燻和蒜香才是紅腸的靈魂|秋林里道斯旗艦店 紅腸腸體呈暗紅色,可能殘留黑色的木炭灰,肉質緊密,筋道有咬勁,乳白色的肥肉小丁嚼起來更香。直接切片擺盤或者手掰生啃,盡顯東北人體面又直接的氣質,也可以爆炒燒烤油炸等,最復古的吃法莫過於大列巴夾紅腸,再來一碗蘇泊湯,重現百年前的俄式溫柔。

哈爾濱風乾腸,中式風雅哈爾濱的風乾腸與紅腸,一中一西,霸占了本地香腸市場的大塊份額。 風乾腸屬於中式香腸(即臘腸),是指以肉類為原料,經切塊、攪碎,配以輔料腌制,灌入腸衣經過成熟干製成的香腸製品,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吃的味道。如廣東臘腸、四川臘腸、南京香肚都是各地名品。風乾腸的重點在於選料,瘦肉選肌肉組織多結締組織少的腿肉和臀肉,肥肉選背部皮下脂肪。灌制好的生腸要經過日曬烘烤、捆把、發酵成熟和煮制的工序才能出品。最出名的正陽樓風乾腸瘦肉紅褐,肥丁乳白,調料暗棕,香氣四溢,如噴如熏,久而彌香。秋林風乾腸則嚼勁十足,帶著一股濃郁的酒香。蒸乾腸的時候下面鋪上洋蔥和東北干豆腐,蒸好以後可能比干腸還誘人。

豬羊血腸,他族禮物東北的少數民族眾多,遊獵與農耕文明交織融合,造就了迥異於中原的飲食文化。以動物血製成的血腸就是一個例子。 年根底下要殺年豬,做殺豬菜。新鮮的豬血灌成血腸,煮熟切片,佐以蒜泥食用,鮮嫩香滑。另起一口大柴鍋,熟血腸與熟五花肉、酸菜成就了粗糲豪放的酸菜汆白肉血腸,用韭菜花、蒜泥、腐乳汁和辣椒油調成料汁蘸食,這繼承了滿族人的遊獵風味。

換做朝鮮族,他們則把秋收糯米和家豬放血做成糯米血腸,這是農耕文明中,稼穡和馴養結合而成的美味。鮮豬血和泡好的糯米以蔥姜蒜鹽味精花椒麵調味,再灌進豬大腸里,煮好以後晾涼切片,糯米血腸紅白相間,入口筋道,佐以蒜泥、辣椒等蘸食。

更加複雜的咸鏡道米血腸,大概是豬血腸的終極做法。先把糯米泡在豬血里調成血糯米,把辣白菜、豆芽和豬雜剁成餡,倒入豬油和血糯米攪拌成血腸添料,灌裝成腸後,放在加了胡蘿蔔生薑花椒大料桂皮的肉湯里煮,煮熟以後的米血腸濃香四溢,咸鮮可口,煮腸的肉湯拿來拌米飯更是一絕。

韓式米腸湯到了游牧民族蒙古人那裡,血腸的主角便換成了羊。活羊放的血以蔥姜鹽花椒麵等調味,再拌進剁碎的羊網油,灌進羊腸中做成羊血腸,放在羊湯中用小火煮熟,煮好的羊血腸非常脆,要小心用快刀切成片,碼盤蘸蒜泥吃。

東北粉腸,豐潤糯口以純肉製成的香腸肉香重嚼勁足,如川味香腸,而添加了大量澱粉的豬肉粉腸,則變得更加粉糯,口感更加爽滑。 東北人喜歡吃的粉腸。豬肉和澱粉的比例通常為1:5,肥瘦豬肉餡和沸水燙開的澱粉糊混合,一起灌進腸衣內,溫火煮熟後在熏鍋里熏,最後擦上香油即可。 熏成淡黃色的粉腸,豐潤糯口,軟嫩咸鮮,香而不膩,掰開了直接就著米飯吃。

松仁小肚,山林之美相比西南橫斷山區,處於第三階梯的東北眾山都不甚高,但百年深山老林里物產豐饒,盛產松子核桃榛子等堅果。松子外殼堅硬最好用小錘砸,勁小了砸不開勁大了果仁稀碎,是個熟能生巧的手藝。東北的紅鬆鬆子油潤馨香,常用來當零食和做菜。

黑龍江風味的松仁小肚以豬精肉、松仁和綠豆澱粉為原料,裝進豬小肚裡,清水煮熟後用糖熏。而吉林風味的松仁小肚,則是把瘦肉餡肥肉丁摻進綠豆澱粉,拌進炒熟砸碎的松子,裝進豬小肚裡在醬鍋里煮熟。 做好的松仁小肚,咸鮮緊緻,涼後切成薄片,星星點點的松子便飄散清香,給凡塵俗世的豬肉肚添上一抹遠山密林的曠遠靈秀。

長春真不同醬肉,醬味十足「真不同」醬肉的絕藝傳承自「同發涌」醬肉鋪。同發涌的醬肉,軟硬兼施,鹹淡適中,奇香異常,在長春城裡聲名遠揚。煮肉火候要適中,太爛沒味,湯沒浸透也不行,放鹽料時要壓著點口(稍微咸點),用糖煙燻烤上色和加料,才能成就一鍋特色風味的關東醬肉。至於賣的時候,切肉也是一項絕活。不能切順絲,下刀俏切得薄,二兩肉能切出兩包,薄如蟬翼,美觀誘人。切花刀,把不同位置的肉片搭在一起,有筋有骨,有肥有瘦,爽口好味。

後來,真不同傳到瀋陽、哈爾濱和北京等地,和「六必居」「天福號」等並駕齊驅,成為關東風味的典範之一。

李連貴燻肉大餅,藥香濃郁讓瀋陽人民驕傲的老字號燻肉大餅,最初流淌的卻是河北與吉林的血液。相傳河北人李連貴在清道光年間逃荒到吉林四平梨樹小城,開了一家經營吊爐大餅和燻肉的小飯館。 獨特的藥香是燻肉的秘密。肉用十餘味中草藥熏煮,煮肉的湯油加麵粉和調料調成軟酥,抹在餅里起酥,層層分離,便於夾肉而食。燻肉色澤棕紅,皮肉剔透,不膩不柴,薰香沁脾;大餅外表金黃,層次分明,外焦里軟。若是以餅夾肉,回鍋再烙,則肉香入餅,二者珠聯璧合相互成就,老李家的大餅成為鳳凰城第一味,聲名大噪,小城漸漸容不下美味的大勢。

鹵豬頭、拌豬耳和熏肥腸,市井煙火上至頭耳,下至大腸,豬身上的邊角料用多種調料做成熟食以後,反而比單純的豬肉來得更加有料有味。在東北人家裡,不是二月二,豬頭肉也可以照舊吃,四時不斷。滷好的豬頭,褪去了不討喜的腥臭氣味。耳朵單切和黃瓜、香菜等涼拌,口條拱嘴單切蘸蒜,剩下的壓燜子,豬頭肉趁熱剃下來,用屜布包緊,拿大石頭壓平,擠出多餘的油脂讓碎肉壓實黏連在一塊,切片加調料涼拌或者直接蘸蒜醬,或者切片碼盤後,撒上花椒麵和蔥花,再蒸幾分鐘。

豬頭肉端盤上桌,再添一道筋道滑韌的下酒好菜。左手邊是熱氣騰騰的東北花式燉菜,二師兄的醬大骨棒濃郁惑人,右手邊是清冷幽香的豬頭肉和花生米,燙一壺本地小燒,喝酒吃肉,賞心樂事。 而在盛夏的凡間燒烤攤上,穿過滋滋冒煙的羊肉串,外酥里嫩的烤蠶蛹,濃香韌滑的大腰子、嘀嗒淌油的涮毛肚……一盤盤花式涼菜才是東北人擼串的興奮劑,素的如鹽水花生毛豆和海帶絲,葷的必須是涼拌豬耳朵,鹵豬耳朵拿辣椒油生抽等一拌,撒一把香菜,專門負責在擼串的空擋調劑口味,火上澆油,橫添食慾,「老闆,再來五十串!」

涼在老饕眼裡,「最美不過下水道」。肥腸在東北熱吃最好熘炒,冷食則莫過於熏。把柔韌的肥腸用鹽、醋、鹼揉搓洗凈,煮兩次至五成熟,再放進調料鍋里煮熟,換熏鍋熏好以後擦上香油,涼後改刀碼盤上桌。熏肥腸柔韌、油滑、勁道、濃香,俘獲眾生。

醬肘花和熏豬蹄,酒桌必備 豬肘和豬蹄的膠質厚重,香滑可人,或鹵或醬或熏,都是熟食譜上的一道好味。 熱氣騰騰的扒肘子通常是東北婚宴上的壓桌菜,而清涼的醬肘花則是下酒菜的上上之選,冷藏成型的肘花改刀切片,用生抽米醋辣椒油蒜蓉等調成料汁,蘸著吃,韌滑濃香有嚼頭。把醬肘子切片,配上黃瓜條、炸土豆絲、香菜蔥絲,用大煎餅卷之,抹上雞蛋醬,是更為農家的吃法。

錦州北鎮的五香熏豬蹄名聲在外,早在清道光年間便已遠近皆知。「熏」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工序,在老湯鍋里以花椒、豆蔻、茴香、肉桂等多種調料煮熟的豬蹄,放在熏鍋的鐵簾上,熱鍋底撒糖來燻烤,最後抹上香油。糖熏上色、提鮮、增味,讓豬蹄脫凡入聖,變得香濃誘人。

成敗就在糖熏一劫|430520.com 03 花式吃雞 / 家常好味 /除了最常見的豬肉,東北人還喜歡吃雞。整隻雞做成熏雞、燒雞、滷雞……或者把雞身拆了,雞翅尖、雞翅中、雞大腿、雞脖子、雞爪子、雞心、雞肝……而做法無外乎以多種調料蒸炸、熏煮、醬鹵,以求熟爛脫骨,醇香入味,徒手吃雞,指尖留有餘味才是王道。

錦州溝幫子熏雞五橫七縱的鐵路線聯絡起地大物博的中國,人口流動物產流轉,沿線更誕生了諸多美食。身為鐵路四大名雞之一的「溝幫子熏雞」,是一個闖關東的舌尖故事,也是錦州人獻給關內來客的禮物。 清光緒年間,安徽人劉世忠一路逃荒到錦州北鎮溝幫子鎮,以一隻熏雞立業,將溝幫子的大名沿鐵路線傳遍四海。一年生的公雞,在老湯鍋里煮兩小時左右,抹上香油,熱鍋里用綿白糖熏兩次,再塗上兩次油。前後經過十六道工序製作的熏雞,色澤金黃,皮酥肉嫩,肉爛連絲,五香味美。在飛馳的火車車廂里,掰開一隻熏雞,整上兩瓶啤酒,左鄰右舍dóu是哥們,張口就是大碴子味兒的東北話。

吉林熟扯雞俗語講究雞要吃嫩,起源於吉林海龍縣梅河口鎮的熟扯雞,選用當年仔雞,經過先煮後蒸再炸的複雜工序,做好後整雞入盤,如一隻金雞睡臥其中,食用時以手撕扯,皮脆肉爛、酥嫩脫骨、香醇味美,色香味型皆為上佳,是外地人不應錯過的美味。

雞零件走進一家熟食鋪,經過熏煮醬滷的雞翅、雞爪、雞腿、雞雜等,暗香悠悠。不一定非要很有名的牌子,能在東北生存的熟食鋪就算是再小,也有幾把刷子,手藝和味道都不會差勁。 三兩雞翅尖、半斤雞爪子、二兩雞肝、五個雞腿……每一樣都來一點拎回家,既可以當成看電視嘮閒嗑的零食,也可以做飯桌上的下酒小菜。

東三省地廣人稀,黑龍江與內蒙古接壤、吉林西部有遼闊草原,牛羊乃至兔子,也是東北人愛吃的畜類。 在熟食鋪和小飯店裡,還有這些特色的熏醬,醬牛肉、醬蹄筋、羊腿羊肝、醬驢肉乃至素的五香乾豆腐卷,味道跟別處差不離,不同的可能是分量更大更實在。 以前吉林西部草原遼闊,人煙稀少,野兔(土名山貓)滿地跑,人們把兔子抓回來,蘸鹽以後用黃泥裹好,在火上燒烤而食,飄香十米,形成了傳統,稱為熏山貓肉。後來人們將家兔醬煮熏制,改稱為熏兔,白城熏兔傳承了草原的粗獷風味,油光明亮,味鮮肉嫩,瘦而不柴,堪比雞肉,好評如潮。

熏馬哈魚,江河之鮮烏蘇里江與黑龍江在北境相遇,為洄遊的大馬哈魚創造了一方絕佳的產卵地。每到金秋,大馬哈魚便溯流歸來如約而至,成為黑龍江的特產,聞名海內。在沙俄統治時期,原木熏制魚肉製品一直是上流社會的特權美食。20世紀初遷入哈爾濱的俄羅斯僑民,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正宗的俄式熏魚工藝。以大馬哈魚為原料,以小興安嶺的硬木為燃料,鹽腌、晾曬、低溫冷熏。煙燻馬哈魚可以直接食用,或油煎油炸,作為佐餐小菜,把江河的鮮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東北的熟食以豬牛雞等為原料,以滷煮、熏醬等為烹飪手法,以隨處可見的熟食鋪為大本營,花樣百出生生不息。 不管是外面買的,還是自家做的,熏醬冷盤都為熱愛熟食的本地人奉獻了飯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地道熟食和油炸花生米,就是最好的下酒菜,吃上一口,就感覺回到了東北老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h4m93QBeElxlkkaFS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