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護大堤
四十年無悔堅守
上過大堤的人都知道,王道前有副「鐵腰杆」。
只見他一手拎住沙袋口,在手腕上轉一圈固定住。兩腿叉開,右腿微微彎曲,扎穩步子後,右手猛一發力,沙袋在他手中騰空,在肩上掄一圈,伴隨著「嘿喲」一聲,就穩穩地躺在了後背上。
毫不猶豫,王道前邁著步子向壩子下出發。斜坡上雜草長出快一米高,卻絲毫干擾不了王道前的腳步,下行的慣性讓他的腳步更快了。站在堤壩上向下看,王道前花白的頭髮在遠處格外醒目。
沒人會想到,王道前已經75歲高齡了。
「我們都讓他別干,他不聽啊,這沙袋少說有50斤吧,他扛起來比年輕人還帶勁。」自打當上了防汛工作志願者,63歲的王永朝還擔心自己年紀大跟不上步子,可看到年紀比他整整大了一旬的王道前,頓時也充滿了幹勁。
王道前是馬城鎮立新村的普通村民,出現險情後,他第一時間走上堤壩,穿上志願者馬甲,默默干起了巡堤的工作。志願者們擔心老爺子年紀大身體吃不消,起初安排一些輕鬆的活兒給他,可老人總是沖在前面。
「黃蘇段堤壩背水面出現雨 淋溝,將近10米長,50厘米寬,需要立刻用沙袋填上,排除險情。」7月27日下午,防洪大堤上氣氛緊張,西側有人裝好沙袋,用車輛運至雨淋溝上方堤壩附近,王道前和志願者們就負責將沙袋一袋一袋背下去,直至裂縫填滿。
「遇到這樣的險情,感覺整天都在扛沙袋,一天下來要扛三五十袋」,王永朝告訴記者,王道前老人也跟著一起干,沒少扛一袋,而且從來不喊累。
一切都源於對這片堤壩的熱愛。 「這裡就像俺的家,家裡要進水了,咱能不管嗎?」王道前言語樸實,四十年堅守堤壩的日子歷歷在目,眼前這片白花花的水面,是王道前醒著夢著都牽掛的歸宿。
腳下的孔津湖大堤是新堤,去年秋天才建成投入使用。以前的老大堤在北側500米左右,因為年代久遠存安全隱患拆除重建。老大堤未退堤以前,王道前就日夜堅守在此,不知不覺中,健碩的小伙兒成了頭髮花白的老人,四十年的歲月就在潺潺流水中溜走了。
「以前在大堤旁有塊地,有事沒事兒總愛跑去看,後來索性在壩子背面搭了茅草屋,就湊合著住了。」王道前告訴記者,「那時日子也不安生,夏天一到大雨,扛起石子就往壩子底沖,看到壩子穩住了才安心。」
時日久遠,這堤壩倒像是老人的家,讓他心安。這次得知險情,老人坐不住了,瞞住遠在外地的兒子,自個兒當起了志願者。
「我這一輩子啥都不愁,身體也沒犯過大毛病,再干十年沒問題。」王道前說,「累啥,比咱以前干農活輕鬆多了。」說完,騎上電瓶車,向值守點開去。
「老爺子,騎慢點。」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句。王道前擺擺手,堅挺的腰杆在泥濘中漸行漸遠。
來源:蚌埠日報全媒體
記者:李 景 實習生:楊雨昕
編輯:成 凱
監製:成 凱
點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__qnXMB9ODqL9zEk0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