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來拉~
哦咯~
耶咯~
耶咯哦~
耶咯哦啊~
哦啊呀咯。
......
這是一市鎮東嶴村的「漁歌號子」
它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當地漁民在長期出海作業中
創造出的民間藝術珍寶
為了不讓這項興起於宋代的傳統民間曲藝失傳
「東嶴漁歌」在一市中學重新唱響
讓漁歌文化在青春嘹亮中再起航
每周的音樂課
一市中學的學生
都會唱起有千餘年歷史的「東嶴漁歌」
在「漁歌號子」傳承人褚孟和的指導下
大家有板有眼地學習漁民號子的唱腔
一市中學學生
它體現了我們這個地方的文化和長輩們的曾經的生活。
一市中學學生
我是一市本村的,有責任去傳承這個。
作為在漁業勞動中自然生成的通俗音樂
「東嶴漁歌」
曲調粗獷有力
節奏強烈而整齊
是一種力量象徵和精神鼓舞
內容有拔殼、起錨、拔蓬、拉網、搖櫓等十六種曲式
吟唱時
男聲音階高
女聲婉轉 悠揚 音域寬
而在今天的東嶴
僅有4位80歲以上的老人才能唱出地道的漁歌號子
漁歌號子面臨傳承中斷風險
非遺保護迫在眉睫
東嶴「漁歌號子」傳承人 褚孟和
(漁歌號子的)內容就是拔網,拔網就是要大家齊心,網重拉不動,大家齊心開號,號子一響大家就拉得動了,一人一把就拉上去了。我過來(授課)也是下定決心,把一市中學的學生教會,漁歌是宋朝時期傳下來的。
為了讓漁歌能代代相傳
一市中學邀請
「漁歌號子」傳承人褚孟和進行定期指導傳授
利用每周兩節的音樂課
對全校師生進行漁歌號子傳承的教學
通過傳統文化進校園這樣的活動
將漁歌號子這顆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中
一市中學校長 梅寧寧
一方面是傳承,另一方面是想給學校的校園文化添上更好的色彩。讓學生在學習東嶴漁歌的過程中加深對家鄉的認識和自豪感,並且學習和繼承「漁歌號子」中團結協作、不畏艱險的精神。
采寫:陳翔程 葉含秀
編輯: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