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查找切忌大而全

2019-11-04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張宇寧

全球每年發表的科研論文浩如煙海,且增長迅速。

為了能夠儘快地找到相關研究領域內有價值的科研工作,本科生應先認真學習一些基本的文獻查找的方法和技巧。

總體而言,相關研究領域科研文獻的查找主要有三種方式。

首先,可以通過文獻資料庫進行文獻檢索獲得重要文獻。

一般而言,絕大部分科學研究過程中需要用到的論文均可以通過檢索相應的文獻資料庫查找到。

常見的資料庫有Web of Science、Scopus以及谷歌學術等等。部分學科領域還有自己專業的資料庫,比如工程領域的EI(Engineering Index)等等,也非常值得本科生關注

具體而言,每個資料庫的特色不同,涵蓋範圍也各有差異。

例如,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主要以英文文獻為主,其對入選該資料庫的期刊有著嚴格的要求和遴選標準,其資料庫的文獻量較少,只涵蓋能夠入選該資料庫的期刊和部分會議論文等。

Scopus的範圍比較大,各語種的期刊都有機會進入,所以其涵蓋的論文數量很大。以上兩個資料庫均是收費的,必須要付費才能使用。

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學校均會購買一些常用的資料庫,在校的本科生可以通過學校的網絡免費訪問這些資料庫。

而谷歌學術則完全沒有門檻,只要是公開發表的論文均可以被檢索到,其功能更像是一個網頁,使用時只需要能夠上網就行。

不同資料庫的更新頻率也很不一樣。

例如,一篇論文被某期刊在其網站上發表後,一般很快便可以通過谷歌學術提供的網站連結查詢到其網址並下載論文。

後續,該論文才會被陸續收錄到相應的資料庫之中,供學者們檢索使用。

另外,不同的資料庫可以結合其優點綜合使用。

例如,我們可以在谷歌學術中創建某個學者的論文追蹤提醒。當該學者發表最新的論文時,系統便會自動給預留的郵箱發信告知,這樣便可以很方便地了解最新的研究進展。

同理,也可以按照此方法跟蹤某篇論文被其他後續論文引用的情況。

其次,可以通過訪問相關學者的個人主頁了解重要文獻。

一般而言,大部分學者均有自己的官方主頁,上面會詳細列出其感興趣的科學問題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

國內的部分課題組還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取得的科研成果。因為這些資料均是學者經過仔細篩選後整理出來的,基本代表了其最高學術水平,並涵蓋了其在特定學術領域內的重要貢獻。

部分學者的主頁很精美,裡面還會有一些科普性的文字和視頻對研究背景和成果進行介紹,並詳細列出相關科研成果的潛在應用等等。

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文獻查找的好處是可以方便地進行文獻的同主題閱讀,快速地了解和熟悉同一個課題組或者學者的貢獻。

如果該領域的研究學者不是很多的話,訪問幾個學者主頁後便可以對該領域的大概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另外,通過查看學者主頁上的會議論文信息,便可以知道該領域的主流學術會議都有哪些,方便後續找機會交流。

最後,閱讀文獻本身便是很好的查找文獻的方式。

一般而言,在論文的引言部分,作者會圍繞研究的相關背景和選題意義做一番系統性的論述。

引言的寫作可以簡單分為三部分。

1.選題的意義和背景。

一般是講述該科學問題產生的背景或者潛在的一些應用場景等。

比如,某論文研發出一個可以精確測量水中含氣率的方法,在引言中便會詳細描述氣液兩相流在實際工程或者生活中的若干常見情形,並指出精確測量含氣率對於深入研究氣液兩相流特性及其工程監測上的重要意義等。

2.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存在問題。

此部分一般會詳細描述以前的學者在該領域的學術貢獻,包括已有的測試方法、原理及相關精度、存在的問題等。

這一部分是引言的精髓部分,其文獻調研的質量直接關係到科研成果的水平甚至成敗,這也是為什麼文獻調研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3.該文的研究方法及章節安排。

基於上述文獻調研和相關科研工作,此部分會展示作者圍繞該核心問題的一些思考和實踐,包括研究上的新思路及其可行性驗證。

例如,為了提高含氣率的測量精度,該作者引入了高解析度的成像系統及圖像處理技術等。對於較長的研究類論文,作者還會簡要介紹該論文後續章節的內容及相互間的關聯性,以方便讀者查閱。

由此可以看出,通過閱讀文獻,本科生可以快速地了解一個研究主題下的重要研究進展等,方便快速入門和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生文獻調研的範圍儘可能準確而凝練,不要過大。

如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圍繞某一個現象的實驗研究,本科生在閱讀文獻時儘可能多看實驗類雜誌,詳細掌握相關實驗方法要點、原理和操作等。

具體執行時,本科生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文獻的摘要對該文獻的大致內容有個初步認識,然後快速決定是否要看論文全文。

而對於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類的論文,可以適當閱讀,重點看其結果討論和闡述等部分。這樣閱讀文獻時便可以有的放矢,目標明確。

張宇寧

http://blog.sciencenet.cn/u/upflyzhang

《中國科學報》 (2019-11-4 第8版 博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UwoNG4BMH2_cNUgso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