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新聞聯播》是怎麼回事?

2019-07-31   樊樊老師

近日,《新聞聯播》主播康輝頻頻爆出的接地氣又正能量的「狠話」占領熱搜。



央視新聞視頻截圖。在這條微博下方評論區,央視新聞還提醒網友:「懟」字念「duì」不念「duǐ」

沒想到大型國產連續劇《新聞聯播》竟如此怒刷一波存在感。其實,作為中國最權威的新聞節目,《新聞聯播》早已不知不覺地發生了改變,不僅電視主播換了幾番,播報內容也越發生動,播音方式不斷變化。

《新聞聯播》發展史

《新聞聯播》發展到全國電視新聞的「旗艦」地位,離不開歷史上信息技術和政策法規的幫助。

1958年5月,北京廣播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正式開播,我國電視新聞也由此開始。當時,電視新聞往往以新聞紀錄片的形式出現,它們普遍製作過程麻煩,時效性差。



北京復興門外的廣播大樓


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向北京觀眾進行彩色電視試播,此後,上海、天津、成都也開始播出彩色電視。



每周二下午央視檢修設備時的電視畫面


隨著國際通訊衛星和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電子新聞採集)設備的使用及微波技術的發展,《新聞聯播》於1978年1月1日起在北京電視台開播。

《新聞聯播》的前身是創建於1958年5月1日的北京電視台《全國電視新聞聯播》。雖然有著「多年」的歷史,但在1978年以全新面貌開播時,《新聞聯播》還未具有如今重要的地位。

1981年4月,青島召開全國電視新聞工作者會議,會議規定各省市記者作為中央電視台的「集體記者」有義務向中央電視台進行供稿。同時,各省市電視台必須要轉播《新聞聯播》。




在1982年9月1日,原於每晚8:00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布重大新聞的時間,提前到每晚7:00,在《新聞聯播》時發布,從而此奠定了節目的權威地位。

《新聞聯播》播音變化史

《新聞聯播》的宗旨是:宣傳自己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多年來,它已然發展成為記錄、觀察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窗口,是中國收視率最高、傳播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欄目,同時,也是容錯率最低的新聞節目。

每天的30分鐘,是由8000多字的解說詞、500到800個鏡頭、近千字的字幕構成,過程之精細,意義之深重,都容不得絲毫差錯。因此有人總結說,對《新聞聯播》最好的形容就是十二個字:字字千鈞、秒秒政治、天天考試,這裡說的考試,則是針對《新聞聯播》的工作人員,尤其是熒幕上那些天天和大家見面的播音員們。






2011年開始,《新聞聯播》加快了改版步伐,在內容方面,會議、領導人的活動報道減少,民生新聞登上節目頭條,有時還會見到娛樂新聞和影視明星的身影。而在形式方面,一些傳播符號如圖表、動畫、音樂等新聞形式不斷出現,播音員衣著時尚,外形靚麗,播報風格越發具有親和力。


《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們都是當代最優「播音腔」。「播音腔」作為一門有聲語言藝術,是我國老一輩播音員多年實踐、長期探索的藝術結晶。

從音色來看,《新聞聯播》的男播音員大都渾厚通暢,音色明亮,可以駕馭多種豐富的聲音色彩。女播音員們的音色以中音居多,給予受眾親切、穩重、嚴肅的聽覺感受。

總的來說,不同時代的播音員都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

0

1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迫於「左傾」思想的干擾,在公開場合發聲的播音員無形中肩負更大壓力,因此,穩而不亂以求「保險」成為主要的播音風格,表現為:穩而不錯、多停少連的一般化方式。

60年代中後期到70年代中期,由於經歷十年動亂,傳統播音腔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音調高的「喊話式」播音風格,播音員在播音過程中更注重個人感情的表達與宣洩,缺乏對稿件內容的展現與闡釋。

70年代後期,有稿播音取代了無稿播音,有稿播音要求不能讀錯一個字,這就使播音中充滿了「書面語」,播報中有時還會出現「新華社強調」這樣的官方立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播音員的二度創作,給人呆板、生硬之感。

改革開放後,一次工作會議對播音創作提出新要求:「廣播電視新聞的播出由播音員最終完成,應該繼承保留好的傳統,過於呆板的播音腔則要改革,除了發布政令、宣讀重要報告、播送重要政治性文章,語調必須莊重外,一般來講播音員要像知心朋友同聽眾談話。」儘管如此,當時的《新聞聯播》播報面貌並無較大改善。

例如1990年的一次《新聞聯播》中說到:

「各位觀眾大家好,今天播出的主要內容有……上海市準備開發的浦東新區,是指黃浦江以東,長江口西南,川洋河以北的靠市區的一塊兒三角形地區,面積約350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10萬,有一些工業基礎……」

依然是老派的「通篇書面語,滿耳主播腔」。

此外,我們也可以從當年《新聞聯播》的視頻資料中感受當時的播音面貌: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談到電視媒體時,曾尖銳批評了電視新聞的形式主義。之後,經過播音員們長期的思考總結與實踐,節目終於有了新的變化。

2004 年《新聞聯播》在報道劉翔奪取雅典奧運會冠軍的新聞時,播發了這樣的同期聲:

「今天凌晨,對於中國田徑來說是一個將被永遠銘記的時刻。在雅典奧運會男子110米欄決賽中,『黃色閃電』劉翔以12秒91的驚人速度『飛』過終點,為中國隊捧得了田徑歷史上最重的一枚金牌……」

對比早先的新聞播報方式,此時的播音風格開始引入生活化、口語化表達,實現了由「播」到「說」的突破。

0

2

不同時代的播音員也凝練著個人的時代特色。

《新聞聯播》第一代播音員以趙忠祥和李娟為代表。

趙忠祥播報字正腔圓、聲音渾厚、態度嚴謹、鮮有起伏。李娟的播報風格也以嚴謹為主,語勢略高,情感平淡。總體來看,第一代播音員「播音腔」風格平淡、嚴謹。




《新聞聯播》第二代播音員以李修平、羅京為代表。

李修平是當時《新聞聯播》中最具有觀眾緣的播音員之一,其播報風格溫柔親切,播音自然流暢,咬字清晰。羅京被觀眾稱為「國嗓」,其播音語言風格愛憎分明、語勢舒緩。總體來看,第二代播音員「播音腔」突破了第一代播音員平淡嚴謹的風格,變得情感飽滿、親切樸實。




《新聞聯播》第三代播音員以康輝、海霞為代表。

康輝的新聞播報更加活潑,語勢上富於變化,深受人民群眾喜歡,同時播報節奏感強,聲音洪亮,給人以歡快、時尚之感。海霞的新聞播報咬字清晰、聲音洪亮、乾脆利落,新聞播報風格大氣穩重、重點突出、剛柔相濟,使得觀眾更加理解新聞播報內容。總體來看,第三代播音員「播音腔」風格在第二代的基礎上再一次突破,更加剛柔相濟,錯落有致,富於變化。




《新聞聯播》第四代播音員以郎永淳、歐陽夏丹為代表。郎永淳新聞播報更加口語化,突出「說」新聞的特點,其聲音乾脆清晰、富有磁性,語勢在變化的基礎上穩重大氣,親切自然,形成了獨特的「郎式」播報風格,深受觀眾喜愛。歐陽夏丹播報風格更加親切自然,語勢歡快,節奏感強。他們的播報風格由原來的「播」變為了「說」。總體來看,第四代播音員在第三代「播音腔」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突破和填充,更加親切明快,穩重大氣,富有「生活」氣息。




各代播音員的風采,從這個視頻中了解一下:

0

3

新聞主播的換代,也給《新聞聯播》帶來諸多「個人色彩」。如節目曾經的慣用句型「本台剛剛收到的消息」,在歐陽夏丹的口中變成「我們來看一條最新消息」。

2011年9月25日《新聞聯播》由郎永淳播報的新聞《農發資金指標提前下農民幹勁足》說到:

「農髮指標提前下達忙壞了村裡的齊志賓。而河北省農發辦主任老杜則比往年閒了。老杜說,這是因為農開項目不再『可湯吃面』。啥意思呢?北方話,就是說有多少湯下多少面。」


語氣詞和方言的出現讓新聞稿更加親切,通俗易懂。此外,這期節目也出現這樣的提示:

「如果你想節省開支,錯峰出遊是個不錯的方法。提前或者10月4號後再走,最多可以節省四五成的費用『十一』黃金周,祝您玩得開心。」


短短的幾句話,充滿人文關懷。

2013年春節除夕之夜,《新聞聯播》李梓萌、郎永淳兩位主持人首次一改往日嚴肅風格,雙手作揖給全國人民拜年。




後來,《新聞聯播》主播在節目中開始頻頻引用輕鬆的網絡詞彙。

2013年元旦,《新聞聯播》在新年述評中說到:

「如果說什麼動作最能夠代言2012年中國的姿態?最具人氣的選擇,也許莫過於航母艦載機起飛瞬間的那個『航母 style』。正是帶著這份自信和樂觀,朝著老百姓的美好嚮往,中國,走起!」


在2014年第一期《新聞聯播》中,一向嚴肅的節目做出更為新穎的改變。在結尾處播放了一段全國各地新年日出景象的風光片後,主播康輝總結道:

「朋友們都在說,2013就是愛你一生,2014就是愛你一世,那就讓新聞聯播和您一起傳承一生一世的愛和正能量吧 !」


2017年1月26日晚,央視主播朱廣權在進行新聞播報時,還現場來了一段順口溜: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風裡雨里節日裡我們都在這裡等著你,沒有四季,只有兩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換台就是淡季。


有沒有很「土味情話」?

可以看出,新時代《新聞聯播》的主持詞朗朗上口,節目中播音員的播音風格歡快,節奏感強,富有變化,給觀眾帶來很強的現場感。

任何一種在巨變年代裡保持「不變」的事物,都因歷久彌新而越顯厚重,《新聞聯播》在多年來以各種各樣的「變化」來堅守「不變」。

滄海桑田,無數期《新聞聯播》的影像串起了一部影像版的中國紀事,以她獨特的角度和方式書寫了歷史。

參考文獻:

[1]王敬茹:《論「播音腔」的意義與突破——以<新聞聯播>為例》,《視聽》,2019年第3期,第109-111頁。

[2]王溪純:《<新聞聯播>背後的故事——記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播音部主任康輝》,《紫光閣》,2018年第9期,第81-82頁。

[3]劉鑫璐:《<新聞聯播>語言發展變化淺析》,《西部廣播電視》,2018年第5期,第66頁。

[4]鄧傑:《<新聞聯播>語言播報形式儀式化的文化傳播意義研究》,雲南師範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5]陳青:《<新聞聯播>改版分析》,遼寧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

[6]高姍:《<新聞聯播>話語變遷研究》,浙江工業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